搜索
   登录

目录

小街·顶堂上·文明塔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341字

小街·顶堂上·文明塔

小街又称“小街上”,是指从李家大房子和下四方井路口处往南到爬坡的这段街道,街道不足百米长。爬上坡之后的街道,叫“顶堂上”。

织金人把高一点的街道称顶堂上。南门外就有两个顶堂上,一个在落魂桥到猪市坝之间,即杨家牌坊那里,一个就是小街这里的顶堂上。

小街与这里的顶堂上,其实就是一条街,只不过这条街真的很小,还没有小东门大。

不过在修织普公路以前,这条小街很热闹,因为从南而来,这里是必经之路。

特别是赶场天,从南面来织金城赶场,这里就成了第一站,或歇脚,或喝水,或肚子饿了买点东西吃,这里自然形成一个小市场。

小街与顶堂上的生意,主要是小吃、马店、铁匠铺这三个方面。

有卖酒的,烙臭豆腐的,卖热糍粑的,卖芝麻糖的,卖滚米团的;有开店卖的,有摆摊卖小,有走动着卖的。卖荞凉粉的,主要集中在下四方井的路口边,刘九奶的荞凉粉,最为有名。

有名的马店,则是吴顺举、罗少华两家。这些开马店的,其实也都有马帮,帮人运输货物。

最有名的铁匠,是陈二师。陈二师的铁匠铺,即使不是赶场天,铺子里、屋子里都坐满着顾客。按先来后到制作,有的一等就是三四天。离家远的人,干脆就自己带来大米或面条,在陈二师家住下,自己做饭吃。

除了这些,这里的白豆腐、豆腐干、菜豆腐也是很有名的,因为这里用的水是四方井的水,而四方井的水比回龙潭水质还好,做出来的豆类产品,自然是织金最好的。

记得70年代后,这里有户做水豆腐卖的。城门洞一带的人,都要跑到这里来买。卖水豆腐的这家,每天都得做上三四锅。当时卖水豆腐的锅,比现在的还要大,而锅里的水豆腐,也都用菜刀划过,一排排,一块块,整整齐齐,大小一致,没有高超的技艺,光是划豆腐这道工序,也是难以做到的。

小街上的青石板路,一直伸到顶堂上,虽然被马的铁蹄踩得坑坑洼洼,却也光滑黑亮,如河里的卵石表面一样。

过了顶堂上后,路就开始往下走。过了烟灯坡、陆家湾、拦马石,就可以看到乌龟碑和狗桥下面的河沙坝。

同治四年(1865)十月,许大八率领的黄号军围攻平阳城,驻军于城外。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以那团练陈谟安葬祖母后,即刻领兵援城。晚上时陈谟领兵到达凉水井,生火造饭。探子来报,左路毛栗园,右路机布均有许大八驻扎的军营,唯中路大方坡一线可以去到平阳城。阵谟把队伍摆成一字长蛇阵,乘夜进兵。天刚明,许大八兵至,远远看见旌旗飘扬,擂鼓之声传十余里,便不进而退。

次日,陈谟从南林寺出兵,经小河沟、四方井、小街上、烟灯坡,与黄号军大战于狗桥处。从上午战至中午,不分胜负,陈谟被矛刺中二十余处,退兵回城。历经十四次大战,已经到十二月初。十一日,陈谟与何定功分头出击。陈谟出兵黄堰塘,陈百福一炮打中黄号军前锋,对方败走;何定功出兵南校场(后来的桑园),经过反反复复的争夺战,败退城下。

十二日,何定功在烟灯坡处修筑堡垒,陈谟、刘汝珍等团练出战诱敌深入。转战至南校场演武厅,两军仅一墙相隔。黄号军中一员健将越墙而入,刺伤墙内练兵。陈谟手下王大起迎战,亦被对方一矛刺中。王大起一边举叉顺矛而上,一边取下对方矛头。对方手持矛柄翻出墙外,换了梭镖复来。梭镖在其上下左右,舞得像飞鸟一般,足见武功极为了得。中军见之,下令谁拿获梭镖者得重赏。陈大同取枪正要射击,黄号兵见状,逃走。清兵乘机追击,黄号兵退回营中闭门不出。

第二天,烟灯坡上的堡垒修筑完成。不过到了民国的时候,烟灯坡上的这座堡垒,早已经灰飞烟灭。

1951年前后的一天,一队人马押着一个人从小街上和顶堂上穿过。虽然这里人们已经看得多了,不足为奇,还是有部分人跟着队伍向烟灯坡、拦马石方向而去。

队伍选择了狗桥下面的河沙坝。今天要枪毙的人,个头高大,微胖,穿着也很讲究,看来是作过打扮的。

民兵苏少华举枪、瞄准,“叭”地一声枪响。

大个子并没有在枪声中倒地,而是回过头,用一口的外地口音说道:“快当点,伙计,不要开玩笑!”

苏少华的枪掉落到了地上。

说话的大个子,正是国民党织金县党部书记孟冬初。

这时李乡长走向前,只一枪,孟冬初的头就开了花。

乌龟碑离河沙坝不远,看起来它正向北爬行,可是却回过头去看狗桥。这个设计的原意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在此建乌龟碑,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

过了狗桥,路一头向南而去,一头向东北而行。

2013年的文明塔

从桥头开始,向东北方向散开的村落,或密或疏,坐落在田野之间,伴随着桃李花开,鸡鸣犬吠,藏于深山之中,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向南而行的路,要三四里远,才会到达三棵树。三棵树是个小村落,东面是大山,西面是宽阔的大田坝,村落中有溪流,有水井,绿树成荫,也颇有一番景色。

不过这一切,只在70年代前能够看到。

民国时期,狗桥桥头,一片翠竹之下,摆着十几桌肉案,与城中九队头摆的肉案差不多,可见过往的行人真的不少,生意自然也不差。

从分路的山脚登上山,至半山中,就能见到一座山崖,绝壁上有一幅大型白马图案,这就是白马山。

从白马山继续攀登,行到东北方向山顶,便到了高高的文明塔下。

文明塔又称南笔增辉,始建时间未详。自康熙五年(1666)织金建立平远府城后,有感于人才的需要,修建了文明塔。文明塔用织金特有的晶墨玉大理石砌成,形似笔头,位于城之巽方,故为文笔,有佑城中文才辈出之意。

文武官员,从安顺而来,经过南门大田坝,远远就能看到高大壮观的文明塔及文明塔所带来的文化氛围,便都下马而行,以示敬意,这也是为官必行的礼节。

民国时期,文明塔是织金人登高望城的好去处。学校里组织学生登高,或是几个朋友相约看全城风景,大多会选择这里。从这里看织金城,城外青山绿水,梯田层层环抱;城郭之中,青瓦楼阁,铜钟悠扬,小桥流水与街市、院落之间,或桃李、槐花烂漫,或绿树成荫掩映。

除此,学校还经常在这里举行登山比赛。

1966年,文明塔作为“四旧”被毁,后于1998年重建。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