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井
新猪市坝东南角的路,从李国清大房子的后面,一条向南经过小街通往顶堂上;一条向东往下通向四方井。
通向四方井的路其实都是石阶。石阶很宽,全是用不规则的大块的青石板砌成。因为时间久远,挑水的、洗衣的、洗菜的人多,石阶被磨得又光又滑没有一点棱角。挑水的人随时都会把水溅在青石板上,这时青石板就如碧玉般润泽与透亮。石阶南侧是龙王庙与观音阁;石阶北侧则是高高的石坎,石坎伸出几棵老树,其中一棵是皂角树,茂密的枝叶,把石阶路上的天空全遮住了。有阳光的时候,漏下一些光来,在青石板上走动,光或照在脸上,或在水桶里的泉中荡着。
下完石阶,就到了四方井。井坎同样是用青石板砌成的,同样被岁月磨得光亮而圆润。井水清澈、明亮,大大小小的鱼,在水草间时隐时现,全不顾及打水的人。
井边有两座小型石拱桥,一座在南,一座在东,两处皆是出水口,一条流向南,一条流向东,然后在两水流之上,各跨有一栋木板房。两栋木板房,皆为双间:一间为水碾房,一间为住房。住房在陆地上,水碾房在水上。水碾房里,每天都在忙碌,碾米的,碾苞谷的,每天进进出出,很是热闹。
不碾米的时候,就会关掉水闸,水就从房子旁边的水道里出来。
除了水碾,出水口之外,还建有专门洗菜洗衣的地方,用的是方正的大青石板,如阶梯状,一层比一层高,水大水小都方便。洗菜洗衣的时候,还可见鱼儿从石缝中溜出来,像是来凑热闹。
四方井西岸,是两层楼的观音阁。观音阁坐西向东,下层正中供奉观音神像,左右便是十二圆觉菩萨群像,规模可谓庞大。为什么要在此塑观音像?因为四方井井水甘甜,四季不枯,可谓观音圣水。
观音阁二楼,与地势较高的龙王庙大殿、天井组合在一起。大殿坐西向东,背后为小街。大殿里正中供奉龙王,左面为尧、舜、禹神像,右为赤脚大仙像,群像皆为木雕。
天井中有松、柏、金桂各一株。八月桂花飘香,时而能听到尼姑的念经声和木鱼声,时而则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原来,观音阁的二楼,在民国五年(1916)的时候,就办起了学校,称乡立“启贤国民学校”。当时,织金全县的学校共有县立高等小学校附国民学校、化起乡立国民学校附高等小学校、牛场乡立国民学校附高等小学校、织金乡立国民学校附高等小学校、默感窑乡立国民学校附高等小学校、熊家场乡立国民学校、白泥乡立国民学校。四方井国民学校办在县城,何以叫乡立呢?原来,这个学校不是公办学校,而是私办学校,发起人是周培金。捐资办学的人,除了周培金,还有周锡熙、邓忠周、郭青廷、卢璋、邓忠一、李宗华、谌祖勋、谌志盛、刘瑞麟等20人,校长为谌祖沛。
启贤国民学校招收学员40名左右,一般为周边学生。课程按照部颁小学教令教授,学生年龄不分大小,学业不分先后,各人读的书都不同,一个接一个上去听先生教、背诗文。40年代前后,教书的先生叫赵龙香,60岁左右的样子。那时的先生,不管是私塾或是县立小学,也多是老先生,年轻的先生很少见。不管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或是五六岁的儿童,要是回答错了,或者背不出书来,或者太调皮,先生就会拿起一根细长的戒条打手心,严重点的,就会打屁股。
50年代的一天,几个犯人被押着走进了观音阁和龙王庙,观世音、水神、十二圆觉、尧舜禹等,全都被劈碎来烧火做饭,刘住持、丁和尚、徒弟小月秋等,统统被赶出了庙门。
四方井东岸,过了小拱桥与水碾房,便是一个大水塘。水塘很宽,碧波荡漾,南岸与东南岸边,是一排垂柳;水塘北岸,随时都能看到垂钓的人。鱼钩抛下去,一会便提上鱼来,大者四五斤,小者也有一斤重。
垂钓人的背后,便是一片水田。
水田先是把从四方井下来的溪流挤在西岸,溪流只能在高土坎下向南蜿蜒,快到南林寺的时候,溪流摆脱束缚,硬是把水田分成了南北两片,向东而去,与东北角小水井流出来的水汇合。
小水井是口圆井,呈锥形状,里大外小,井口直径仅有一米二三。向里看,亦见鱼儿游戏。井外有宽敞的石砌方形水池,供人洗菜。水井东南土坎上,篱笆之内,有一小院,院内有板壁草房一间,几面翠竹,颇有景致。水塘东、西、北三面,除了北面的出水口与挑水的小路,便都是水田。不过临近的水田里,栽的不是水稻,而是“珠珠米”。
珠珠米又称为薏仁米、苡仁米、药玉米等,不仅营养丰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而有“米中第一”之称,《本草纲目》上说:“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祛湿。增食欲,治冷气,煎服利水。苡仁根捣汁和酒服,治黄疸有效。”珠珠米是织金的特产,从古以来,就是织金马帮驮运外销的重要农产品。20世纪50年代后,粮食生产以大米和玉米为主,珠珠米种植大幅度减少,至70年代,织金城周边也只见这里有几块珠珠米田。
这时候珠珠米不再是粮食,而成了药物。当时的孩子们,也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夜尿,早上起来才发现,床上已经尿了一潭。好在老人们都有治疗的方子:一个猪尿包,半斤珠珠米。制作的方法是,把珠珠米装入猪尿包里,或蒸或煮,熟了食用,要不了几天就治好。
小水井流出的水与四方井的来水汇合后,继续向东北蜿蜒,然后流入卜牛河。卜牛河的水过了上水关,就称贯城河了。
七十年代的孩子们经常到水田边的溪流里洗澡与捕鱼,这个时候的溪流,依然非常清澈、透明,石缝之间,经常有鱼进进出出,大家都把这条溪流叫小河沟。热天的时候,从四方井到卜牛河,小溪上处处都能见到孩子们洗澡和捕鱼的热闹情景。
孩子们捕鱼的方法实际只有两种,一种是用鱼线打结成活套,放入石缝间,鱼一出来,往上一提就行;第二种方法是用竹撮箕来捕鱼,只要把撮箕放在石缝前,用一根小棍子往石缝间伸进去,鱼就出来了。第一种方法容易落空,第二种方法很管用。
溪流之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个奇怪的背兜。背兜口朝向来水方向,里面放着几块石头,背兜就静泡在水底而不会漂走。白天和晚上,背兜都原地不动,也不见人看守。我们纳闷的是,如是用这种方法来捕鱼,即使有鱼进了背兜里,因为无人看守,鱼也会逃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背兜是用来捕螺蛳的。捕螺蛳的人,就住在猪市坝,是个老者。老者几天才去看望一下背兜,取走爬进里面的螺蛳,带回家做菜吃。
那时候没人吃过这东西,听到够吓人的。
其实老者不光吃这东西,还吃黄鳝与“活菜”。
小河沟边上的水田,一片接着一片,却没有见到水干涸过。即使不是农忙季节,也经常见人卷起裤子,赤着脚在稻田中走动。这些人,有的是到田中抓鱼,更多的人则是来捕黄鳝。
水田里的水一下子就会被搅得浑浊,而捕黄鳝的人好像也不用眼睛,用手在水与泥中摸索一下,就会提出一条又粗又长的黄鳝来,长的有一米多,短的也有五六十厘米。
捕到黄鳝的人,把它们串在一起,黄蟮们便自动缠在一起,像一根粗绳,便提上街去卖了。买的人,也都是用来做猫的膳食。
20世纪90年代后,织金人兴起了吃螺蛳和黄鳝。猪市坝的老者,可谓织金第一人。
每年到了冬天,织金人就爱吃“活菜”,一般人吃“活菜”的方法是,在火上冒一锅油辣汤,用筷子挟白菜进火锅里煮,待煮熟后才吃。有的则是待白菜半生半熟就吃。不奇也奇的吃法则是,把火上的油辣子水装进碗里,挟生菜在碗里打个滚就吃,这样的吃法,蔬菜完全是生的。猪市坝的老者,就是这种吃法。
南门一带的人,因为从小就与四方井打交道,对它已经有了解不开的情缘,而它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甘甜回馈人们。
但是有一天,它却突然变浑了,有泥浆从井底冒了出来,洪水开始上涨,比平常大了很多。随后,水位又开始下降,直至断流。
2008年10月6日回龙潭断水这一天的四方井
这是2010年4月9日20时前后30分钟内发生的事,四方井泉水的骤变,让看到的人惊得目瞪口呆。
因为有了龙潭断水的先例,人们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一年前,也就是2008年10月6日,织金城内第一大井泉回龙潭断流,一年后,织金城内第二大井泉四方井断流。
同样的原因,产生了同样的结果,群众不能不揪心。他们去到“金南地产”工地,那里正在打井。群众劝阻施工,工人们不听,若无其事地做着他们的事。
这个金南地产的工地,位于老城关区那个地方,据说是要建一座高层办公大楼。而这个位置,正好处于城内井泉水的出水处。
10日早上,金南地产的工地,下陷了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大洞,听得到地下水的流动之声。同时,在金南地产周边的许多地方,出现冒水现象;狗桥那里已经干了多天的河床,竟冒出了很多水来,直接就可以看到地下水冲动河沙跳动的景象;快要干得见底的冒沙井,水位却长了几尺。
同样,在大仓那个地方,也在挖地施工大量抽出地下水。这个工地是“同辉花园”老板承包的另一个工地,经群众阻止后,他们就改为用暗管向外排水。
因群众向上反映大,工地才暂时停止施工,四方井水才有所回升。
我去到了工地,那里已经挖出了一个上千平方米、宽3至4米深的大土坑,有很多地方积水,工地上摆有打井的机器和浇灌水泥柱用的钢丝网等。打井机的探头下面,还积有很多水。塌陷的土坑很大,也很深,只能远远地观看,不敢靠近,因为土还在不断下陷,流入暗河中。
见到四方井的水有所回升后,人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但是9月27日凌晨,南门又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金南地产工地一旁,有三户人家地层下陷,房屋悬在半空之中,而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等,已经掉入深不见底的水洞之中。来观者这才发现实情,金南地产其实并未停止施工。
2011年6月底,我再次来到四方井的时候,见水位及流量,已经大不如以前。她就如同一位长满皱纹的老太太,变得那么瘦,那么步履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