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桥 [1]
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 [2] 。
树里茅亭藏小景,竹间石溜引清泉 [3] 。
译诗
解说
贵阳的这座太子桥,竟然是有关建文帝而得名的,而且远在王阳明到来之前已经有了。此后100多年徐霞客经过这里,那名字依然。再过近400年,直到我们今天还这么叫,可以说是为“地名学”关于历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处活化石。
建文帝被他的侄子朱棣推翻,一说死于宫中大火,一说外逃为僧。朱棣也疑心他外逃,甚至逃到了海外。据说派郑和七下西洋,就有要寻找并除掉这个心头隐患的用意。同时他的御用史官为了掩盖这段残暴篡夺的史实,竟然把朱元璋一共在位的“洪武”32年,延伸编造为35年,抹掉“建文”这个年号所占有的4年时间。以这样的弥天大谎欺骗天下后世,表现了其极大的虚伪和非正义的内心恐惧。
而在反对暴虐、同情仁厚和维护历史真实的一方,则都乐于相信建文未死。于是他出家为僧的传说不胫而走,特别是在民间,传说的有关他的栖隐之地,遍及江南,而广西云贵更是踪迹处处。甚至事过30多年,竟有人闯入官府,径称自己是建文帝的。其实这都折射出一种民心。
明朝后来的皇帝,也为他们祖宗的非义之举多感不安,曾数次想还原部分历史真相,到后期的万历朝,恢复了“建文”年号,崇祯时又想有进一步的拨正,但已为时过晚,很快连这个王朝也已不复存在了。有趣的是到南明小王朝,曾郑重地为他上庙号,称为“惠宗皇帝”。
再甚而,清乾隆还决定完全恢复建文帝的合法历史地位,更是基于民心的考虑。而王阳明也是站在民意这一方面的。他描绘太子桥周边的美景,对这位逊帝的踪迹自然是添色的。
[1] 太子桥:今存,又名太慈桥。按:从该诗得知,在王阳明的时候,已有此名,而且传说是由建文帝得名的。对此明末徐霞客游贵阳时,曾提出质疑,在日记中写道:“此桥谓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建文帝是皇帝,他父亲是朱元璋的太子,早死,而他是朱元璋的孙子,应是太孙而非太子。广西云贵传说的关于建文帝的遗踪很多,大多是反映一种民心,难寻确证。
[2] 寻芳:寻游美景。
[3] 石溜:石涧。
[4] 江花:江边的鲜花。
[5] 渐满川:很快就要绿满江边。
[6] 寻野老:向乡野的老者寻访打听。
[7] 建文年:指建文帝当年流落这一带的有关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