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堡——明代省城东北的军事重镇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小寨村马堡,明代是贵州省城贵阳东北的军事重镇——贵州前卫左所驻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三分戍守,七分屯种。从洪武四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按照当时的军事编制,每卫额定5600人,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每个千户所又分成十个百户所,以百户所为基本单位分屯置堡。由于贵州是川滇咽喉、西南锁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五个千户所之外又增设守御千户所,因此兵员往往超过额定编制。据(嘉靖)《贵州通志》载,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的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其以西的“上六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以东的“下六卫”(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都匀卫),西北的“西四卫”(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和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共有屯兵161588名。
明朝卫、所官兵一律注入军籍,世代袭替,称为军户。每一军户有一名“正军”充役,户下一人辅助正军佐理生活,称为“军余”或“余军”。为了保证军队兵源不绝、稳定官兵安心服役,规定正军和军余都随军携带家室,一人在军全家随往。
根据《贵阳府志》及《贵阳市乌当区地名志》记载,明代,出于军事布防的需要,贵州都指挥使司在今乌当区羊昌镇、新场乡境内分别设置了马堡、羊场堡、谷溪堡三个堡,属贵州前卫左所(千户所),并将左所驻地设在马堡。《贵阳府志》载:“马堡,即明贵州前卫左所,分为马一、马五、马八、马十四寨,在城东北九十里。居民四百余户,有场。”“羊场堡(今羊昌镇驻地),堡分羊六、羊七、羊九三寨,皆在城东八十里。居民四五百户。”“谷溪堡,堡分谷二、谷三、谷四三寨,在城东北九十里。居民六百余户。”
比千户所低一级的军队编制即是“堡”,又称“屯”。堡的屯军、家属及其防地内居民多则数百户,少则数十户不等。比“堡”和“屯”还要低的军队编制就是“旗”和“哨”。明代军队编制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明史·兵志二》:“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据羊昌镇马场村《汪氏家谱》载:“洪武十四年(1381)调北征南来黔者,初次汪进、汪辉、汪聚,二次汪六、天注,三次汪胜德,二年一换,班回祖籍。第七十六世祖胜保公,字祖荫,绳祖公子也。原籍生于南京徽州歙县亩柴村二十四都五图八甲。明洪武十四年(1381),公(汪胜保)奉文随西平侯沐英由南路辰、沅二州征进,直抵贵州城,擒梁王部下平章安瓒,遂克贵州(今贵阳),复征普安,至普定(今安顺),仡佬悉降,会侯(沐英)兵往征云南,留公(汪胜保)镇守普定卫,以军功题叙授都督同知,子孙荫袭指挥,遂住籍贵州(今贵阳),为贵筑属马伍堡之始祖也。”“汪昱,字发祥,胜保公子也。荫袭指挥(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调办前卫左所,遂居马场堡(即马堡),卒,葬汪家墓。”“二世祖祯祥,胜德公次子,因父亡故袭职,奉文于洪武十四年(1381)与堂叔胜保公随西平侯沐英由南路辰、沅二州征进,直抵贵州,擒贼有功,叨封百户总,即住省垣南京街(南起黔灵东、西路口,北抵六广门,今中华北路一段。),年余,移居底窝坝杨汪寨(今开阳县杨黄寨),三年后迁马场堡(即马堡)第一街居住,是为贵州马一街第二代祖也。”
根据《汪氏家谱》记载,汪姓入黔始祖汪胜保随西平侯沐英调北征南来黔镇守普定卫,因军功授予都督同知、贵州前卫指挥。汪胜保去世后,其子汪昱袭任指挥,调办贵州前卫左所,遂居马场堡(即马堡)。随汪胜保一道入黔的还有堂兄汪胜德之子汪祯祥,因“擒贼有功,叨封百户总”,也居住在马堡一街。永历三年(1649)五月,袭任贵州前卫左所五百户下军马堡总旗的还有汪承恩之子汪宗。后以军功授予守备(明镇守边防的军官,位次于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因事增置,统兵戍守)之职。
与汪姓入黔始祖汪胜保一同入黔并到马堡定居的还有张姓入黔一世祖张德祥等。《张氏重修族谱序》载:“马堡张氏入黔一世祖张公德祥,原籍本江南徽州府歙县张家村。于大明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调北征南,以二年如期而代。二十一年(1388)应三次调换,公以进义校尉随西平侯沐英由辰、沅二州征进,直抵程番,擒梁王部下平章安瓒,遂定程番。复征普安、普定,仡佬尽降,侯(即西平侯沐英)又勒兵征定滇南,令公(张德祥)及汪公胜保等镇守普定卫(今安顺)。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贵州省城,令北来者实城而居,因名其所止(址)曰南京街,志不忘旧也。后复分屯设堡,使就屯田。而公(张德祥)素与汪公(汪胜保)友善,不啻同胞,乃皆来金筑东下里马堡之第五街而家焉,此来黔寓堡之所本也。”
《汪氏家谱》记载告诉我们:明代的马堡,按照军队的编制,虽然只是一个“堡”,但它是贵州前卫左所的驻地,而且,“卫”的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就住在马堡,可见其军事地位的重要。《张氏重修族谱序》的记载告诉我们:贵阳南京街(今中华北路一段)的得名,是因明朝调北征南初到贵阳城内今中华北路一带屯军的军户多是南京徽州歙县人,为不忘其祖籍,便将其驻地称为“南京街”。
万历《黔记》载:“贵州前卫指挥使司,掌印指挥一员,管马指挥一员,佥书管屯指挥一员,管操兼管局指挥一员,捕盗指挥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镇抚司镇抚一员。左、右、中、前、后五所,各掌印千户一员,佥书管操千户一员,所镇抚一员,管军屯五百户十员。”
隶属于贵州前卫左所管辖的今羊昌镇、新场乡境内,在明代共有“三大堡”(即马堡、羊场堡、谷溪堡)“十街”(即马一、马五、马八、马十、羊六、羊七、羊九、谷二、谷三、谷四共十街)。人们习惯称为“三大堡十街四小屯”。“十街”即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的军事长官称为“百总”或百户长,千户所的军事长官则称为“千总”。百总之下设总旗二、小旗十。“四小屯”即大猪场、小猪场、王坝、达古四个小屯堡,属贵州卫所辖。因千户所驻马堡,又因都督同知、贵州前卫指挥汪胜保驻马堡,所以,贵州前卫左千户所的第一个百户所(马一街)和第十个百户所(马十街)都设在马堡。
明代为什么要在今羊昌镇、新场乡境内设立“三大堡十街四小屯”,并将贵州前卫左所的驻地设在马堡呢?明代的贵州,是“土流并治,三司并存”(三司即贵州宣慰使司、贵州都指挥使司、贵州布政使司),既有由中央朝廷直接管理的卫、所、堡(屯)、哨等军事机构,府、州、县行政机构;又有由贵州宣慰使司管理的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马头等土司政权机构。而且,由中央朝廷直接管理的卫、所、堡、哨等军事机构,与贵州宣慰使司所领的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马头等土司政权机构,在地域上存在着互相接壤和相互交错的情况。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土司政权,常常叛服无常,严重的威胁着明王朝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马堡地处省城贵阳的东北大门,是省城贵阳通往开州的要隘。明代,水东宋氏土司政权所辖的洪边、陈湖十二马头分布于开州境内。而且,今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驻地,从南宋绍兴年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都是水东宋氏土司喇平宣抚司治所。贵州都指挥使司之所以要将贵州前卫左所的驻地设在马堡,并在今乌当区羊昌、新场一带设立“三大堡十街四小屯”,其目的就是为了钳制水东宋氏土司政权洪边十二马头和喇平宣抚司的反叛与坐大,实现“改土归流”。
《汪氏家谱》中称马堡的“马一、马五、马八、马十四寨”为“马一、马五、马八、马十四街”。这里的“街”,即百户所的驻地。因每一个百户所都建有各自的城门、城墙、民居建筑、街道、商铺等军事与民用基础设施,故称之为“街”。而且,每一条街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划,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军事机构。每一条街都有自己的祠堂和寺庙。时至今日,无论你走进乌当区羊昌镇的马堡、羊昌、新田村,还是新场乡的谷溪村,当地百姓依然称他们世代居住的村子为“街”。
据《贵阳府志》、《贵阳名胜古迹略览》记载,明清时期,在今马堡境内,先后修建了五显庙、龙泉寺、汪公庙等19座寺庙与道观。《贵阳府志》载:“五显庙,明初建,内有汪公庙。龙泉寺,明初建,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建。玉皇阁,明初建。龙兴寺,嘉靖间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龙洞寺,嘉靖间建。西泉寺,嘉靖中建,中有泉,跨以石桥,其侧有紫薇、桂树二株,皆数百年物。金山寺,万历间建,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东阁寺,明初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南庵寺,嘉靖中建,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寺侧老桂一株。北庵寺,嘉靖间建,嘉庆五年重修。云峰观,嘉靖间建,乾隆四十五年(1780)僧普吉募修。汪公庙,万历时建,相传汪公为隋末唐初人,率土归唐,为六州保障,后封越国公,各堡多祀之。晏公庙,明初建。正龙庵,嘉庆四年(1799)建。文昌阁,在马堡,道光元年(1821)万凤试倡建。糜苏二公祠,祀前巡抚苏明阿、布政使糜奇瑜,因道光初核免科场滥差,堡人合祀之。还有文庙、武庙,至今保存完好。复建于同治十年(1871)。以上均在马堡。”明清时期的马堡,可谓儒、佛、道三教齐全,宗教文化活动十分繁荣。
一个地域面积约二平方公里的古屯堡内,在明清时期却先后修建了十九座寺庙、道观,这在贵阳市周边区县、乡镇,乃至全省的乡镇,也是不可多见的。更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中,当地两位老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历史信息。明清时期,随汪姓入黔始祖一起到马堡驻军屯垦的还有丁姓、张姓、俞姓、谢姓等十姓祖先,他们来到马堡后,不但驻军屯垦,开辟乡场、修建寺庙,还修建了丁家书院,教育子弟,参加乡试。老人带我们来到书院旧址,书院的旧址就在民国时期丁乡长家老宅的旁边。这一重要历史信息,填补了在今乌当区境内尚未发现明清时期建有书院的空白。由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马堡,不仅是省城贵阳东北的军事重镇,也是羊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