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几座太慈桥
提起太慈桥,人们多只知太慈桥老街上的那座老桥,或离老桥不远,花溪大道上小车河下游的那座新太慈桥。其实自有文献记载以来,这段河上前后有五六座太慈桥,其中有两座古太慈桥,两座新建和重建后的现代太慈桥,一座扩宽加固的城市一级主干道大桥。近年太慈桥南的花溪大道上又建起一座下沉式的立交桥。另在距古桥南侧不远,小车河边现在太子街中段下洼处,解放以前还有一座从不见经传,不见有任何记录的清代的太慈旱桥。
最早的地方志,弘治《图经》说:“太慈桥在城西南五里四方河之上,俗讹为太子桥”。继之三四十年后的嘉靖《贵州通志》也持这样说法,还说:“弘治乙丑九月既望,镇守贵州太监杨公贤以年谷垂成省敛西郊之外,劳农事毕散步水涯,田父进言,此太子桥遗址,去春溪水暴至桥沉洪涛……公幸慧我邦人,敢以重建之请。公视曰:此地岩壁立而水汹涌,一遇水涨,势如山崩桥岂能支,徘徊久之,乃沿岸东行百余步,见地势稍平,水势渐缓,喜曰‘此其基也’遂亲指划其规模制度,命千户张琦董之,首捐己钱五千为倡……廪禄以食工人,外募诸施者钱合二万有奇,以是年十月始事至次岁正德二月讫工……”据此,小车河上游距离这“东行百余步”桥基处,再回转原点的河道上,就是原有的那座太子桥,这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一座古太慈桥。
这两志都说太慈桥在四方河上,看来“四方河”是方志记述有误,太慈桥何曾在四方河过,但桥名一开始就是“太慈桥”,看来这才是“正宗”的称呼,“太子”是传来传去“讹传”的叫法。不过这桥的“太慈”一词,不文不白,不知表何含义?有先生说:“太慈,有‘老夫人,慈母’的含意”,好像是有道理的,父母有严父慈母之称,以前知识分子对外称其父母都是“家严”、“家慈”。“太”是对父辈的父辈的称呼,比如“太公,太婆”,生前是夫人,有了孙辈就是太夫人了……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太慈桥可就是老夫人桥的意思,再说得俗些就是老太桥、老奶桥了,说不定当初此桥也许就是为纪念哪家“太慈”而有此命名。
据生长在这里的老人们回忆,那个时候青山坡脚住有一户姓朱的大户人家,主人叫朱导江。那个时候小车河上只有那座今天还在的古太慈石桥,是人们过河唯一的通道。在桥上游靠青山坡一头的洼地上还有座叫“朱家桥”的石桥,这桥在现在太子街旁边有输电铁塔的那里。很早以前这里都没有人家,是一个低于路面,横着斜向河边的大洼地,像一条大沟槽。这条沟矮的一头在河边,高的一头在太子街上,人们下河到河边就从这沟地上下。人们从青山坡走太慈桥方向,在这里要绕开沟槽才到那边桥头。朱家在这沟槽上修建了一座旱桥,路才直通到那头,所以人家就把这座旱桥叫做“朱家桥”。但外地人不晓得这桥叫的名字,总叫它“太子旱桥”。解放后建起水泥厂后,这个窝凼被挖高填低,旁边还修起房子,形成太子街,这座桥就被拆掉了……
由此可见,这小车河上早先被水冲毁的第一座太慈桥。按到老太慈桥“百余步”的距离,反算下来应该就是现在太子街河岸中段那段低洼地,即以前“朱家桥”附近的小车河边,旱桥下面。估计这里便于直接下河也便于建桥,那最早的第一桥就修在那里。但当初这桥是石桥还是木桥,该桥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文献没有交代。第一太慈桥被冲毁后,时值杨贤杨公公下乡来,“散步水涯”来到现场,在乡人请求之下,杨公公现场办公,亲自选择了河道下游离古桥“东行百余步”的地段为桥基,命千户张琦主管工程,自己首先掏腰包拿出五千钱作为发起人,发动大家捐献建桥经费,在他的带动下共捐得两万钱,十月开工,到第二年二月,才四五个月桥就修建好了。这座桥建在两岸绝壁之上距河面约两丈来高,是石头砌的单拱桥,桥长约十八公尺,宽四公尺。在今天看来只不过小桥一座,不算什么,然而在那生产力、经济、科技、建材都不发达的几百年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人们大书特书歌功颂德。人们为纪念他,就把这桥称为“杨公桥”。但是被水毁的那座太慈桥之名早已深入人心,从来桥梁都有标志意义,不仅桥名会深入人心,就连周边地面区域,也会以桥之名扩及面上,故而桥叫“太慈桥”,周边地面也因桥而被呼为“太慈桥”,叫来叫去,时间一久还成了一方地名,以后叫成习惯,要改则困难了。杨公桥修好,虽杨公功德无量,但太慈之名早已深入人心,还是“太慈桥”的名字传了下来,时代变迁,“杨公桥”之名虽为人们淡忘,但青史还是给他留了名。
这太慈桥,有传说是明朝背时的建文皇帝朱允炆逃亡至小车河边,正值桥工造桥,可能该皇帝在建筑学院学习过桥梁专业,即“为之策划”当起了工程师,桥修好后人们为感念他技术支持,又是凤子龙孙,一朝天子,因此就把桥呼为“太子桥”之名,其实杨公桥修建的时间是1505年弘治十八年十月至1506年正德元年二月间修竣的。建文朝是1402年前,到建桥的时候,建文朝已过百余年,明朝皇帝都换七八任了,建文帝到没到过贵阳且两说,单是时间就大大的不对。如果指的是那座早先不知建于何时被冲毁的第一座太慈古桥叫太子桥,建文帝是洪武帝大儿子朱标的儿子,是皇太孙继位,谈何太子,这些时空倒置,似有似无的“聊斋”,明明显显是牵强附会的产物,并且古方志早就说过“俗讹为太子桥”。
到了近代,周西成修公路,城南也计划修贵阳到罗甸公路,于是从新路口开始,经玉田坝,赤马店、五眼桥、甘荫塘、花溪……开始建公路,哪知此路才修好不久,王家烈要在玉田坝修飞机场,新路口到玉田坝的起始段被飞机场占用,这条公路只得另改从次南门外雪涯路口,经湘雅村长沙义园、过太慈桥与原路会合南下。公路修好,汽车就要在公路上跑,那时这条路上只有这座已经年迈的古桥,过桥的车辆战战兢兢倍加小心,所幸的是,那时的汽车吨位低,车子数量也少,车流量不多,这样的状况总算熬到解放。1957年起贵溪路开建,另外在老桥北侧下游不远处的小车河上建起了一座钢梁桁架、钢筋混凝土桥面的斜向平桥与大道沟通。这在当时是很壮观、很新颖的一座现代桥梁了。由于此桥修好后,没有那个单位给桥命名,人们还是把这座桥呼为“太慈桥”,但古桥尚在,为了区分,私下就有了“新桥”与“老桥”之谓。从那时起太慈老石桥就“光荣退休”了。
改革开放,这座1957年修建的太慈新桥历经近三十年后,狭窄的桥面和薄弱的桥身,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和交通的需要。1985年市城建部门在改造花溪大道的同时,拆除了1957年的太慈新桥,在原桥址处用更新更成熟的桥梁技术和建筑材料,重新修建了一座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单跨拱桥,拱上有四溢洪洞的桥梁,是比原桥更长、更宽的现代化大桥,这座桥长三十米,宽三十六米,为双向六车道、结构为斜交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公路大桥。
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交通流量加大,车辆猛增。2002年城建部门在贵溪大道升级改造时,对1985年修建的新太慈桥又进行拱带和桥面加宽,加宽后的新桥还是单拱四孔桥,重新铺筑的桥面为双向八车道,并在中段新栏板上镌刻了“太慈桥”几个大字,自此太慈桥就名正言顺地屹立于小车河上。
太慈桥地区是贵阳与贵州南部的交通孔道,车流量多,拥堵严重,为减缓拥堵,2011年城建部门又在太慈桥南,原玻璃厂前路段开挖了下拉槽,修建了一座长六百米的下沉式立交桥。
至于太慈古桥,他已六百来岁的高寿,现在他虽退居一隅,但老骥伏枥,还在为太慈地区的路网交通起到缓解和不可缺的辅助作用,他永远是贵阳一景,几百年的传说及知名度,使他早为贵阳人家喻户晓,与其他贵阳古迹名胜一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