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牌坊厨子庙
当年的三牌坊,大约在今中华南路、中国银行门前一带,厨子庙也就在中国银行处。
贵阳过去的民谣说:“过庙不见庙,过桥不见桥,二十四个狮子对面笑。”这“过庙不见庙”,讲的就是厨子庙。因庙门外临街处,是一个大双合铺,即两个相对的商店门面,中间是一条大通道。所以从外面看不见庙,因而说“过庙不见庙”。那“过桥不见桥”,讲的是今汉相路与中山东路衔接处,原有一座三板桥,后来因路面升高,桥面就在路面下,所以说“过桥不见桥”。而“二十四个狮子对面笑”,讲的是现今的延安中路省粮食局处,原系贵阳府文庙。在文庙最外面,是一圈石制围栏。围栏高约丈余,长约数丈,其中有二十四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雕有一个狮子。两个一对地相对而列,故称“二十四个狮子对面笑”。
说起厨子庙,就得引出一桩冤案来。当年贵阳人,大约九月上旬,遇着下雨,就会说:“入詹了”。过两天雨停放晴,又会说:“出詹了”。其间大约有五六天左右。
那什么是“入詹”与“出詹”呢?
据说某代有一位皇帝,在与大臣们议论国事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众卿说说,当今世上,有什么味道最美?”
大臣们都被问得不知从何答起。大家想你做皇帝的,哪天不是在吃山珍海味,哪样美味,你没有吃过?但又不能不作回答。沉默了好一会,有位大臣提出:“熊掌”,皇帝摇了摇头,“驼峰”、“鱼翅”、“燕窝”,接着几个大臣相继列举,但皇帝都摇了摇头。
大臣们看着皇帝想了又想,大家都在琢磨,皇帝究竟认为哪样是美味?沉默了一会,有几位大臣相继提出:“獐子、野鸡、兔子、麂子”,皇帝也说不是。于是大家又沉默了。由于当天议不下来,皇帝只好说:“众卿回去,好好地想一想,明日再议。”
众位大臣,如逢大赦,大都迅速离开金銮殿。只有几位重臣走在后面,细声地议论着。想弄清皇帝提问什么是美味的意图。恰逢总管太监迎面走来,几位大臣遂向前探问。
“公公请留步!”
“几位大人,有何见教?”
“请教公公,皇上今日提出美味一事,不知从何回答才恰当?”
“几位大人客套了!皇上近半个月来,每逢进膳,都在探求什么是美味?但又不得其解,老奴所知,只此而已!”
“那就谢谢公公了!”
“那老奴告退了。”
几位大臣闻言后,心里都放宽了,相互一议,都认为皇上不过是在探求美味,大家只要从美味上去进言就行了!
宰相回到家里,心想美味一事理应向夫人请教。于是便走进后堂,向夫人讲明美味一事的原委后说:“请教夫人,何味最美?”夫人想了一会,便将自己品尝过的山珍海味一一报出。宰相笑着说:“夫人讲的这些,众位大人都已讲过了!想来夫人还有高见。”
“人们常说:‘人尖尖,水菜碟嘛!’刚才我因是皇上问的,所以举的都是一些高贵的菜。但人们在席上,都吃的是一些大菜,大都吃得油腻了,就想吃一些清淡的凉拌小菜,因而这小菜很讨人喜欢。这些小菜通常叫水菜。因此人们拿它来比喻,在人前最能讨人喜欢的‘人尖尖’喽!”夫人接着又说:“老爷,明天你是不是可以列举几样凉拌小菜嘛!”
“你讲的也有道理,做皇帝的哪里吃过凉拌小菜嘛!”宰相笑笑地说道。
“老爷、夫人,这些小菜,都值不了多少钱,老爷去说,会不会叫那些大人们笑话啊!”夫人的贴身丫环进言说。
“咿!说得有道理。”夫人接过话来说。
“夫人!最能了解,哪样菜的味道最美的,应该是大厨房里的大厨师嘛!”贴身丫环补充说。
“对,说得对!老爷你应在大家争论不下的时候,提出叫御厨房的御厨来回答嘛!”夫人高兴地说。
翌晨,皇帝临朝说:“众卿昨日回去,想必思考很多,现在就各抒己见,继续讨论。”
“启奏皇上,臣认为自己喜欢吃的,就是美味!”一位武将说。
“臣认为将军所说的也有道理,但那只是个人爱好,而不是大家公认的美味。”一个文臣说。
“那什么是大家公认的美味呢?”一大臣问。
“我认为在冬天,吃的萝卜炖肉,用蘸水蘸着吃,味道最美。”又一大臣说。
“大夫所说,只是一般人家的食品,那能拿到殿堂来说!”一文官说。
“我看只要是美味,不管值多少钱,都可以说嘛!”宰相慷慨地说。
“卿家说得对,只要是美味,勿论是皇家的,还是平民百姓家的,都可列举出来,供大家议论。”皇帝肯定地说。
一时议论纷纷,天南地北,东西各方,各种菜肴,各类小吃,都一一列举出来,议论半天,没有一样被定为美味。首相见此情景,即向皇帝启奏说:“依臣看来,各位大人所举之美味,皆为大人们所见所尝,恐怕不及御膳房中首席大厨师之所知。臣恳请圣上,宣御膳房首席大厨师来回答这个问题。”
“御膳房的御厨有几品?那能来金銮殿参加议事!”一位年老大臣说。
“我看首辅大人说得对,我们所吃的菜肴,那样不是他们做的,宣来问问,为尝不可?”一位御史说。
“我们几个都认为可以,因为议的是美味,而不是国事。”另一位武将说。
“几位卿家,讲得有道理,所有美味,大都是他们所做,可以宣来问问。”皇帝首肯说。
“宣!御膳房首席御厨上殿。”总管太监,听皇帝一说,便高声地宣召。
一会儿,首席御厨上殿,口称“小人詹厨子,叩见圣上,祝圣上万寿无疆!”一个穿着整齐的厨子,惶恐地跪在地上。
“你是詹厨子?”皇帝问。
“是!小人是詹厨子。”
“你做了多少年的厨子手艺?”
“回圣上,小人从师学艺算起,已做了三十七八年手艺。”
“你在御膳房,侍候了多少年?”
“回圣上,小人在御膳房已有二十多年了。”詹厨子俯伏在地上低着头说。
“朕问你,世上什么味道最美?”
詹厨子微微抬头,向两旁的大人们看了一看,低头想了一下说:“启奏圣上,小人认为盐味最美,没有盐什么美味都做不出来。”
“哼!你是说盐味最美?”皇帝惊异又不屑地问。
“是,小人是说盐味最美。”詹厨子吓得颤抖地说。
“启奏圣上,詹厨子有欺君之罪,应拖出午门斩首。”原不同意宣厨子上殿的老大臣说。
“小人冤枉,小人是实话实说,老大人吃菜,如果不放盐,哪来的美味?”詹厨子惊吓得面如土色地说。
“大胆!在金銮殿上,还敢狡辩。”老大臣气愤地说。
“启奏圣上,今天是在议论美味,说错了还可以再说嘛!”一个文官说。
“岂有此理,在圣上面前,哪能容这些小人乱说话。”老大臣不满地说。
“我看老大人讲得对,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菜,盐哪天作为菜上过席?詹厨子不举山珍海味作美味,用盐来搪塞皇上,是欺君之罪。”一大臣说。
“詹厨子是在欺蒙皇上,盐哪算美味?”又一大臣说。
“启奏圣上,速将欺蒙圣君的小人正法。”老大臣愤慨地说。
“詹厨子,你还有何话说?”首相心中不安地问。
“大人!小人说的是老实话,大人们吃菜如果不放盐,试试哪来味道?”詹厨子面如死灰地说。
“大胆东西,临死还在狡辩!”老大臣愤怒地说。
“请圣上诛此小人,以正视听!”几位大臣接着说。
“传旨,将詹厨子午门斩首!”皇帝说。
首相回到家里,将今日朝上的情况一说,夫人和贴身丫环,相对互视,都眼泪盈眶,都觉得如果不是她们提出问厨子,这个詹厨子,今天就不会被杀,心下十分不安。贴身丫环悄悄在夫人耳边说:“夫人!詹厨子既然说,不放盐就没有美味,是不是拿一两顿饭,菜里不放盐试试?”夫人点头说:“可以试一试嘛!”接着贴身丫环就去厨房吩咐:“今天这顿饭的菜全部不要放盐。”
一会中午饭时,桌上摆满了菜肴,夫人和首相坐下来,下箸吃菜,便觉一点味道都没有。宰相更是夹了几样平时喜爱的菜,也觉得一点味道也没有,便惊异地问:“今天是哪个做的菜,全无味道!”贴身丫环说:“启禀老爷,听相爷说:詹厨子讲:不得盐就没有美味?所以丫环请示夫人,这顿饭的菜暂不放盐试试!”首相微笑着说:“呵!原来是夫人的意见,那你去拿盐来,放几样菜试一下。”
只见贴身丫环拿来盐在宰相爱吃的菜中加盐后说:“请相爷与夫人品尝。”宰相一尝,确实味道鲜美,再夹不放盐的菜品尝,便觉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首相有感悟地说:“真如詹厨子所说,没有盐便没有美味!”
“老爷,如果不是我们,主张你提出叫御厨来问,这个詹厨子今天就不会被杀,所以我心里不安。看来做菜不放盐,就没有美味,詹厨子没有说错。老爷你要为詹厨申冤,也算为儿孙集一点德。”夫人感慨地说。
“相爷、夫人,小丫环多个嘴,如果只相爷一个人去讲,就显得势单力薄。是不是改日请几位与相爷相好的大人,来府里吃饭。也先上不放盐的菜,让大人们觉得难吃时,再加盐让大家品尝,大人们才会感觉到,没有盐就没有美味的真实情况,让大家都去讲,就比相爷一个人讲好得多。”
“咿!看不出你这个小妮子,还有一些鬼八卦呢!”夫人喜爱地说。
“小丫环还不是在夫人跟前学的。”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明天就邀几位大人来试试?”首相肯定地说。
“老爷,你讲的那个老大人,是不是常来我们府里的那个老古板?如果是,不如也请他来参加嘛!”夫人想着说。
“对!夫人讲的就是他,请他来参加也好,可以减少一些误解。”首相赞赏地说。
第二天的相府宴会,的确让大人们尝到没有盐,就没有美味的真实情况,大都感到,詹厨确实是被冤枉了。
第三日早朝,首相向皇帝启奏说:“圣上,近日臣在家中,试吃了两顿没盐的菜,没有盐,确实就没有美味。看来詹厨所奏,确是实情。”
“众卿们!有试过的没有?”皇帝询问着。
“启奏圣上,臣们几个也试了一回,确实无盐就无美味!”几位大臣说。
“啊!既然这样,叫御膳房,做一式两道菜,一道放盐,一道不放盐。先上不放盐的,过一会再上放盐的,让众卿试试。”皇帝说。
少时,御膳房送来不放盐的菜,众大臣均觉难以下咽。不一会送来放盐的同样一道菜,大家一尝,的确其味道鲜美。皇帝也和大家一样,有此同感。
“启奏圣上,事实说明,詹厨所奏属实,并未欺君,请求皇上裁决,以显皇上圣明,使天下同沾圣恩!”宰相动容地说。
“请圣上英明裁决,以显吾皇圣明!”大臣们齐声说。
“众卿所言极是,刚才朕尝了这两道菜,也觉詹厨所奏属实,既是冤案,就应纠正。现封詹厨为厨王,立庙享受人间烟火,从优抚恤家属。”接着皇帝感慨地说:“看起来,在平常不起眼的东西里,都蕴藏着普遍的关系大局的道理。”
据此一封,后世厨师们,就以詹厨为厨师会的祖师。并建厨子庙,以詹厨被害日为厨子庙祭日。由于从詹厨被害那天起,天空就一直毛风细雨,直到詹厨封王,才雨停天晴。所以就有“入詹”,“出詹”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