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关及其掌故
鸦关,又名老鸦关,俗称小关,位于贵山左后侧,建于明洪武年间。此关形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老贵阳北面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关上有关楼,有民居,有客栈,有马店,还有兵放哨。关门为圆形石拱,门额上刻有“北门锁钥”四字。站在关门城楼上,可见老贵阳远影。老贵阳八景之一“鸦关使节”,就是指这里当年的胜景。
鸦关在川黔驿道上,扼两山要冲,可谓驿路咽喉。贵州建省之前,中部和北部都属四川管辖,贵阳也在其中,人们上京城要经过鸦关从四川走,是贵州建省前上京的官道,公文的上传下达,官员巡视任免调动,以至土司朝觐、藩国入贡,都要从此经过。老贵阳与黔北各地的物资互通,过去四川协济贵州的粮食、布匹、银子,也都绕不开鸦关。尤其是贵州不产盐,全省所需食盐历来全靠从四川运进。旧时无车,运盐全靠人背马驮,背盐的“盐巴佬”和驮盐的马帮,更是鸦关的常客。除此之外,它还是军旅要道。清末围攻贵阳的义军、民初入川的黔军,还有桐梓系的部队,都翻越过这个关口,由此可以想见当年鸦关军号嘹亮、军旗飘飘、人叫马嘶的情景。1928年周西成修筑川黔公路,因鸦关山高坡陡,不利行车,公路便改道从紫林庵、三桥、阳关、沙子哨走,不经鸦关,这个风光了几百年的关口才逐步冷落下来。解放以后,虽然显得孤寂而又苍凉,但雄姿犹存。现在的鸦关完全被农房包围,连“城门洞”都只能看到半边了,清同治年间镌刻著名的“城北锁钥”四字也被房子全部遮住,这个有六百年历史的名胜,完全淹没在农房之中。鸦关上的三块珍贵石碑也在“文革”中被砸了,当地住户还把雕龙画凤的碑额錾成礌钵舂辣角。有名的鸦关,整整热喧闹了五个世纪之后,终于淡出了历史。
掌故一 玉仙洞内有人骨化石
鸦关地处要冲,曾留下不少古迹。只因它退出繁华太早,许多古迹早已消失在荒烟蔓草中。比如鸦关东面一百米,就有一个当年在关旁驻军的营盘,大约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周边有石砌的围墙,现在已无踪影。尤其是有个古人类遗迹是近十年才消失的,很令人叹惋。这个古人类遗迹,就在鸦关东南面两百米处。这里原有一个小庙,叫玉仙庙,一间房子,一尊观音菩萨,香火也不旺,一般要过年过节才有人来点烛烧香。这样的小庙在过去的农村很多,但凡上五十户的寨子都有,只是所供菩萨不同而已。稀奇的是此庙的后面有个石洞,石洞壁上有古人的骨骼化石。关上的陈连友先生说,这个洞不宽也不长,高两三米。洞壁上横着几具古人的骨骼化石,而且很完整清晰。也正因为如此,有点阴气,人们很少进去。有人的骨骼化石,说明这里有远古人类居住。化石融入洞壁,更说明历史久远,少则万年以上。这在全国是极其罕见的,至为珍贵。王萼华先生说,抗日战争时期,疏散到贵阳的古人类专家许德佑等曾专程去考证过,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没有条件留下资料,更不可能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又因为这方面的知识专业性太强,懂的人不多,以后也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可惜这处研究贵阳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珍贵遗迹,在本世纪初修建保利云山小区时连同半匹鸦山一道给炸掉了。
掌故二 传说鸦关有老变婆
解放前,老贵阳人都说图云关、鸦关周围有老变婆。据说鸦关周围的人们出远门,先要先把小孩寄放在鸦关才敢离开。因为鸦关往来的人多,小孩在此才不会被老变婆吃掉。老变婆是个亦人亦猴的形象,女性,年龄在七十以上,有点像俄罗斯童话中的老妖婆。她全身是毛,有尾巴,但会讲人话。她总是用“我是你的老外婆”来骗起小孩的信任,然后把小孩悄悄吃掉。关于老变婆的故事,解放前后在贵州民间传得很广,特别是在农村,人人都在讲。还说,如果有人在你的背后拍你的肩膀,千万别回头,那一定是老变婆,你一回头,她就卡住你的颈根吸你的血。又说老变婆一抓住娃娃的手,她就会笑得昏死过去,因此娃娃们出门时,大人一定要在小孩的两只手上套上竹筒,要是被老变婆抓住了,就趁她笑昏死时,赶紧把手从竹筒里脱出来跑掉。等老变婆醒过来,她手里只是两个空竹筒。人们还说,老变婆怕骂,但凡哪家娃娃被老变婆抓走了,就请街坊邻里来骂,老变婆听了就会悄悄把娃娃送回来。老变婆是怎么来的?传说女人八十还不死,有的就会走进森林,全身长毛,屁股上长出尾巴,变成老变婆。任可澄先生在《且同亭笔记》中就说过,“黔中童话中有老变婆,云是老年苗妇所化,善为变怪。老人恒以恐小儿夜啼。至今黎平、丹江、高山峻岭间犹云有之。”我查阅了全国各地的童话、传说,别的地方都没有老变婆这个形象,只有贵州才有,因此可以说老变婆是贵州独有的童话。王鸿儒先生在他回忆儿时在福泉的文章中,也是这样说的。老变婆童话的产生,可能同贵州山深林密有关,甚至有可能与传闻中的“野人”有关。贵阳的南、北两大关,即鸦关与图云关附近原来森林密布,老变婆的传闻多,大概与此有关。
掌故三 是“鸦关”还是“雅关”
鸦关位于鸦山尾部,故称“鸦关”,志书上历来都这样称呼。1983年立的“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却名“雅关”。为什么石碑要写成“雅关”?可能是想避凶鸟乌鸦(贵州人喊叫“老鸹”)图吉庆。鸦在中国是种不吉利的鸟,贵州喊叫老鸹。过去贵阳人都说,只要哪里有老鸹叫,那里就一定要死人。鲁迅在《故乡》中也有类似描写。说来也怪,过去贵阳马家坡、陈家坡杀人,头天就会有老鸹在纪念塔来回地叫。至于乡下,人们就更相信乌鸦是凶鸟,一听到有老鸹叫,就交代家里人做事要小心。如果是因此而把“鸦关”改为“雅关”,那就不对了。虽然“雅”、“鸦”只是声部不同,可以谐音,但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因为新起的地名要避与其他地方同名,更何况大寨“雅关”离此很近,更不能把“鸦关”改为“雅关”,这会引起误会。否则不仅会成为笑话,而且会贻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