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广场漫谈
广场的含义即为面积广阔的场地,如今,专指城市之中供市民休闲和开展活动的开阔场地。广场一词出自汉代张衡所作《西京赋》,曰:“临回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在古代,广场也指人多的场合。宋朝王禹偁《赠别鲍秀才序》中就有如下文字:“其为学也,依道而据德;其为才也,通古而达变;其为识也,利物而务成。求之广场,未易多得。”我国城市广场的历史悠久,北京天安门广场就是全世界最大、最著名的广场,面积达到44万多平方米。天安门广场周围除了天安门、前门等历史建筑,还有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建筑风格独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地标建筑。现在,天安门广场每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长安街沿途车水马龙,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搞活动的人们熙熙攘攘,游人来往如织,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广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是城市的功能区。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生活需要相应的公共场地。随着市民生活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社会活动的频繁,需要拓展公共空间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由于广场展示所在地的建设成就和风貌,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城市的客厅,同时也是展示这座城市的窗口。由于广场是各级机构开展活动的平台,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共场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随着城市广场的兴起,独具中国特色的广场操、广场舞等广场文化闻名天下。应当说,广场文化是广场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和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包含广场建筑体现出的地域特点、民族人文风情和与周边建筑的关系,以及广场文艺、体育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
铜像台广场
贵阳市最早的城市广场是1929年在拆除老城北门城楼月城后所建的一座面积不大的广场,因中心竖有在军阀混战中阵亡的时任省主席周西成铜像,俗称“铜像台”。建国以后,铜像台广场被改建为街心花园,因为其中有可以喷水的水池,得名喷水池。贵阳的第一个像样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位于遵义路,始建于1967年。广场建成时,引用1967年2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标题《西南的春雷》中的“春雷”二字,命名为“春雷广场”。“春雷广场”建成后成为全省政治、社会活动中心,曾经举办过庆祝国庆二十周年等大型群众集会。“文革”结束后,春雷广场于1979年改名为“人民广场”。此后,人民广场几经拓展,在1999年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62552平方米,广场上直径20.01米的花钟表示迎接新世纪;仿金字塔玻璃钢架结构建筑,象征贵阳人民纯洁无瑕、坦荡宽广的胸怀;音乐喷泉标志着这座城市欣欣向荣和绚丽多姿的生活。
人民广场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贯彻“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工作也高度重视,将城市广场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要求各级政府在最好的区域开辟为市民休闲娱乐服务的公共空间,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如今,省、市及区、县政府的行政中心都建有供市民公共活动的广场。此外,市、区两级政府还拿出黄金地块、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建成众多的城市广场。仅老城中心区就有:滨河帆影广场、大十字广场、甲秀广场、瑞花广场、东山广场、云岩星力广场、文昌阁广场、黔明广场、百花城市广场、筑城广场等。在上述广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筑城广场。
滨河帆影广场位于遵义路和青云路交叉口北侧、南明河南岸,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0年建成。这座广场是在拆除了市物资大楼和火宫殿餐馆后,采用现代园林理念,以简洁、抽象的帆影雕塑为主题,辅之拉膜建筑小品、绿地相衬的沿河景观广场。
滨河帆影广场
大十字广场是贵阳老城的中心广场,位于中华中路与中山西路相交处,是拆除市公安局大院和贡院街后,于2002年修建的广场。大十字广场占地28000平方米,有可停放123辆汽车的地下停车场和贵阳微缩景观展室,地面有城市舞台、步道、小亭、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和雕塑等。广场东部为吉宇鸟雕塑,西边是绿化带,喻贵阳是“森林之城和市民乐土”,吉宇鸟头部喷泉的立体水柱变幻为凤凰造型,在夜晚灯光照射下呈现出丹凤朝阳景观。
大十字广场
甲秀广场位于贵阳的地标建筑甲秀楼旁,占地1.65万平方米。甲秀广场系利用西湖路的一段建成,于2002年2月开放。甲秀广场的系列雕塑和园林景观,展示了筑城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寓意贵阳的发展蒸蒸日上、象征着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描绘了城市的秀丽山水。
瑞花广场位于贵惠路与瑞花巷之间,与河滨公园相邻,占地面积8580平方米,2002年9月开放。瑞花广场中心设有旱地喷泉,沿斜面大台阶而上,形成按中轴线相对的风景文化长廊。
东山广场位于阳明祠南面,占地面积8045平方米,2002年建成。东山广场入口处矗立着题写“栖霞胜景”的巨大仿古石牌坊,主题体现阳明文化,广场遍植“岁寒三友”松、竹、梅,更有王阳明、郑珍等文化名人和朱德、陈毅元帅的题咏,是体现文化氛围浓厚的广场。
云岩星力广场位于贯城河与中华北路之间,紧邻贵阳第七中学。云岩星力广场是由企业投资建设的城市广场,于2002年建成,占地7000平方米。广场有供游人休息的坐椅总计约长220米,有各类健身器材,地下建有停车场和百货超市。
文昌阁广场分南、北两个广场。位于老东门文昌阁南面的广场占地9000平方米,2000年建成开放。广场建有长廊、景亭。北面广场亦称为柳园,2006年建成,占地28000平方米,是以旅游文化服务为主体的园林建筑群。文昌阁广场与古老的文昌阁、城墙古今融合,相得益彰。
文昌阁广场
黔明广场在喜来登酒店和南明河之间,因紧邻黔明寺得名。黔明广场占地11000平方米,2006年建成。黔明广场面向遵义路矗立着一个不锈钢镂空地球雕塑,上嵌英文“贵阳欢迎你”字样,表示出这座城市的世界胸怀。黔明广场为贵阳城市广场中植物种类最多的广场,有以本地植物为主的80余种植物,还建有三级叠水景观,以及全市第一个生态环保型公厕。
2007年建成的百花城市广场,位于百货大楼、诺富特酒店和达德学校之间,是2006年拆除百花剧场后在原址修建的城市文化广场。百花广场的建成,一方面反映出广场在贵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标志着贵州省最后一家国营电影院从市民的文化生活中退出。百花文化广场下面是地下停车场,广场地面是集绿化和演出、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是贵阳城市中心区的新地标。
百花文化广场
筑城广场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内外游客的日益增多,贵阳迫切需要一个更能体现地方特色又具有时尚元素、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广场。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贵阳也迫切需要一个展示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贵阳一中搬迁后腾出的地块与人民广场合并,建设能够体现贵阳风貌的生态城市中央广场。经过努力,筑城广场于2011年12月底全面建成。筑城广场总占地为10.32万平方米,南邻瑞金南路,北接南明河,东邻遵义路,西侧与河滨公园相连。由于南明河环绕广场蜿蜒流过,为了方便市民,充分发挥广场功能,专门新建四座通往筑城广场的桥梁,使得新的城市广场四通八达,往来便利,人流密集。这几座桥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分别命名为:知行桥、合一桥、协力桥、争先桥,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贵阳精神”。筑城广场以竹为主题,通过节气柱、雕塑、钟塔等景观元素,运用时尚的科技造景手法,将广场打造成为既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又具有现代理念、科技含量的生态城市空间。广场的主体建筑为位于北广场中央的“筑韵”。这座垂挂着青铜大钟的主体雕塑金碧辉煌,采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乐器——芦笙为创作元素构建而成的雕塑寓意“筑韵钟鸣”、“竹报平安”。结合贵阳历史和现实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为新扩建的广场起名筑城广场。整个广场的建筑布局诠释贵阳历史内涵,展示了贵阳城市精神。如今,筑城广场是丰富市民生活、彰显时代气息、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场所,每天开展的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热闹非常。
在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广场成为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的标志。在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进程中,不仅政府机构普遍建有广场,新建小区也都建有供居民活动的广场。此外,一些人工建筑物也纷纷起名”广场”,并呈现愈来愈多的趋势。为了规范地名称谓,贵阳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6月颁布的《贵阳市地名管理办法》明确:“广场主要用于城市中占地面积较大的公共场地、绿地,如果用于大型建筑物通名,必须具有商用、办公、娱乐、居住等多功能性,且室外整块公共活动场地应当在2000平方米以上(不包括停车场)。”
广场被誉为“城市客厅”,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和重要名片,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城市广场需要根据功能区域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居民健身休闲、开展活动。同时,广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做到美观大方、因地制宜,方便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