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六冲关的洗心亭
贵阳洗心亭坐落在城东北六冲关垭口之上,前瞰城区,后枕群山,草木繁茂,环境清幽,是攀登险峻雄奇的六冲关的必经之地。
洗心亭典雅朴素,高约四点五米,为单檐六角攒尖顶,无翼角飞檐。亭顶为木结构,以青瓦为屋面,顶端竖有天主教十字架标记。亭柱为圆形石柱,共六根,每根高约二点五米,直径约零点三米,粗可合抱。正面亭柱镌有宗教色彩的楹联:
上款为“民国丙戌年仲秋月谷旦”十字,下款为“信友杨德轩撰并书”八字。字体为阴刻楷书,间或带有行书笔锋。楹联高约一点七米,宽约零点四米,每字约为零点二米见方,款识每字高约零点零七米,宽约零点零五米。楹联中“一步一趋”,是从成语“亦步亦趋”点化而来。楹联内容是赞美圣母马利亚慈爱、忠顺、贞洁之美德,希望世间黎民百姓以之为楷模,培养自己的坚强信念,虔诚地供奉天主。楹联下方配有“山羊获依”浮雕,雕像为数头趋之若鹜的山羊,盖取圣经中“山羊获依,且谷满麦”的意义。浮雕高约零点二米,宽约零点三米,呈矩形,背面亭柱三面砌有齐腰的挡风石栏,高约零点六米,宽约零点四米,总长约七点二米。亭基以块石铺砌,占地面积约为二十四平方米。亭子正面有三级石阶,石脚高出地面约零点四米,亭中尚有石桌石凳,供登关朝拜圣母山者憩息之用。石桌呈正方形,约为零点八米见方,桌面刻有象棋盘。亭内正面上方原悬有“洗心亭”金字横匾,笔力遒劲,结体谨严,深受过往游客赞赏。亭内西侧原立有“洗心亭记”碑石,现仅残留碑脚。碑脚长约一点一米,宽约零点五米,据此亦可推知碑石之高大了。
颇具特色的是,亭基两侧的地面,有依岩凿成的“游龙戏珠”立体石雕。龙头长约零点六米,宽约零点四米,龙尾长约三米,龙身则隐伏于亭基之下。宝珠呈球形,直径约为零点五米。“游龙戏珠”立体石雕的存在,使整个洗心亭由静态变为动态,似给人们富有生命活力之感。可惜这一石雕全被荒草埋没,必须拨开草来才能发现。亭后原有占地数亩的洗心池,今已辟为省植物园。当年岚影波光,山花烂漫,富于诗情画意。远道而来的朝圣者,登临此亭,顿感神清气爽,胸襟开阔,杂念潜消,心如明镜。亭西侧有一片空地,原拟建安纳堂,石基已经下好,因故未能完成。
建亭者杨德轩(1876—1951)字智明,亦名金祥,贵阳人,是贵州著名的中药实业家,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本是某药店学徒,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刘辅臣合资开办德昌祥药号,地址在贵阳车家巷(今慈善巷)。后来药号扩大,在车家巷建立“北号”、大十字口建立“南号”,并改称德昌祥参茸燕号,以出售人参、鹿茸、燕窝等名贵药材,在市民中享有一定声誉。1938年,杨德轩之子杨绍周、杨竹屏同刘辅臣之子刘绍先、刘干中,将祖业发扬光大,在东郊九华宫(今市东小学)附近,创建贵州第一家中药制药厂——贵阳德昌祥制药厂。为贵州中药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贵阳,造成惨绝人寰的“二·四”轰炸惨案,德昌祥南号,被延烧的大火焚毁,但杨氏全家的生命却意外得到保全。1944年“黔南事变”,独山失守,贵阳告急。不久,日寇撤退,贵阳平静,杨氏全家亦平安无恙。于是杨德轩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天主圣母护佑的结果,便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择址修建洗心亭,以示报答。关于洗心亭修建的缘起,在他所撰的《洗心亭记》中有翔实的记述,但其后人如今仅记得开首几句:“余家自先父敬之公奉主以来,已历四代。回忆童年竹马随先父恭拜圣母山时,尝以此地为全山门户,风景绝佳,似应建筑一亭,以览全山之胜。”其余内容便不能准确背诵了。该亭落成于民国35年(1946)仲秋,即圣诞节前夕,此后它便成为登关者理想的游憩之地。
近年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该亭得到初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