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桥边刘银匠
明代方志载:北门外有凤鸣桥。其遗址在今喷水池邮电局与喷水池商厦间。据郭子章所著《黔记》:明代正统、景泰年间(1436—1457),巡抚蒋廷赞曾在北门外,开河渠疏泄贯城河洪水,顺护城河入湘阳河(即南明河)。后又于正德年间(1506—1516)再次进行疏通。河渠上建有凤鸣桥,后因商业繁荣,才废桥以巨石盖河渠而成街市。商家也在河渠上横搭木柱建房经商。抗日战争中,有商家翻修店房,河渠显露,笔者曾亲见此渠,宽约文余。据故老说原来宽约二丈余。
明代天启年间,凤鸣桥边有一家银匠铺,老银匠名叫刘元盛,为人忠厚正直,手艺高超。经他手打出的银首饰,花纹、式样美观入时,而且银子的成色十足,从不掺假。因此,赢得人们的信任。
刘银匠看见不少乡下人进城来,因为口渴去吃河水,而得“沙症”。所以就在门前专为乡下人夏供凉茶、冬供热水。还买了几根叶子烟杆,放上几匹叶子烟,供人吸食。因而每天都有一些乡下人在他店前边喝水、边吸烟、边摆谈。所以他的客户较多,乡脚也宽,生意也就日渐兴隆。一家几口人的生活,也过得比较宽裕。
有一个年过五旬的老樵夫,间日总要挑一担柴来凤鸣桥边卖,也就成了刘银匠家的常客。平时,两个老头性情相投,很摆谈得来。一天,谈到因果关系时,刘银匠说民间谚语讲:“种什么树子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从常情讲,我也相信,但有时也不尽然。像我为人再好,至今也还只有两个姑娘,没有一个儿子来传宗接代嘛!”
“生男育女这种事情,按《黄帝内经》和《达生篇》两书来说,关键在夫妇双方,与我们平日所讲的为人处事的因果关系是两回事。从你两个姑娘看,年纪虽幼,但能怜惜穷人,孝敬你们夫妇,这就与你为人忠厚正直,怜穷惜贫有关。”老樵夫慢慢地分析说。
“哎!再好也是姑娘,哪里像儿子可以依靠嘛!”
“你这说法就不全面了!如果儿子不争气,又不孝敬你,那能依靠吗?”
“你讲的也是,但一般从常情讲,姑娘总不及儿子好,儿子他可以光宗耀祖嘛!”
“老兄你可听说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
“这个我晓得,小时候在私塾中就听老师讲过。”
“老哥!你想想,古代的姑娘中,有花木兰代父从军,汉朝的缇萦上书救父。前蜀的黄崇嘏中过状元,宋朝的韩兰英封为博士。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英勇善战,治军有方,遇坚不挫,号称娘子军,而今长城尚有娘子关。南宋的梁红玉,统率三军,困金兀术于黄天荡。哪一个女儿不如男?哪一个女儿不光宗耀祖?”
“老哥,听你这样一讲,我也想通了。看来你是一个读书人,博古通今。我那两个姑娘,如能得到老哥教导,不就成全了她们?”
“好!我是读过几年书,但也只是略知皮毛。既然老哥这样讲,我就斗胆收你两姑娘作关门弟子。隔一天来一教一次,绝不收取束脩。”
“云姑、霞姑快过来拜见老师!”
云姑是姐姐,带着妹妹霞姑走到老樵夫面前,端端庄庄的跪下来行大礼。老樵夫笑着扶起姐妹俩说:“我这个老师是个樵夫,天天将树上的枯枝残叶砍下来当柴卖。我教你们也像砍柴一样,教你们识字、读书,就是砍去你们头脑中的愚昧;教你们立身做人也就先要砍去你们身上的不良习气入手,你们怕不怕?”
“不怕!你是为我们好。”霞姑睁着圆圆的眼睛,自信地冲口而出。
“不怕就好!今天我先写《三字经》上的“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十八个字给你们认。为什么要先认这十八个字呢?因为我们读书,就是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用自己的道德和学识上为国家,下为百姓,显扬于世,光耀祖宗,造福于后代。”
“老师,我懂得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读书,养成高尚的道德,拥有渊博的知识。做到扬名声,显父母,不知对不对?”
“云姑:你讲得好!让你们先读《三字经》的目的,是让你们从《三字经》中,先认识一千多个字,为你们进一步认字、读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也为你们奠定人文素质的基础。”
“老师,是不是每次你都写十多字,来教我们认?”霞姑脱口而问。
“今天是因为没有书,所以我写给你们认。等会我去给你们一人买一本《三字经》来,就照着书上读。我隔一天来教一次,你们要做到认得、背得。”
一晃几年过去,云姑和霞姑小姐妹在老樵夫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下,养成了勤读好学的良好习惯。因而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读完了《三字经》和《千字文》两本书。打下了识字的基础,而且还听了书上的一些动人的故事,从而掌握了不少典故,并进而懂得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因而也奠定了小姐妹的人文素质。
老樵夫在打好小姐妹的识字基础及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就选了一些唐诗、宋词和古文给他们读。边读书边识字,边读听讲边领会。既丰富了小姐妹的文化知识,也逐步提高了小姐妹的人文素质。
当云姑长到十三岁,霞姑也有十岁时。小姐妹不单练得一笔《灵飞经》小楷,而且也打下了对对子、著诗、写文章的基础。言谈举止,也养成了大家风范。
一天,刘银匠店前,来了一位衣着简朴、气度不凡的客人。一边看首饰,一边问市上的盐价和市场情况。在边看边问间,突然听到银匠家的两个小姑娘在争论杜甫的《卖炭翁》所写的情景。不觉好奇地问云姑:“姑娘几岁了?”
“我姐姐十三岁了!”霞姑抢着答。
“你们读过哪些书?”
“我们读过《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唐诗、宋词和一些古文。”云姑回答说。
“请问姑娘,何者谓诗?”客人改换口气地问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有抒怀佳句,也有讽刺雅言。而怨思悲愁,常多感慨。诗之韵律,是随情而生,助诗情之丰满。不能因韵律去限字,而有损于情。小女子初学,不知是否说得恰当。”云姑侃侃而谈。
“姑娘论诗,以《诗经》、《楚辞》作基础,独辟蹊径令人佩服。想以此时此景为题,请姑娘赋诗一首,不知是否恰当?”客人带着敬重的口气说。
小姐妹默想了一会,只见霞姑上前一步,随口吟道:“河东河西柳絮飞,城北城南子规啼。竹篱茅舍沿古道,遥见村边酒旗低,贵山五月与春别,一夜大雨洗新犁”
“小姑娘吟的是一首古风,合情合景,姑娘你呢?”“山国春色漫晴空,杜鹃遍山照眼红,四月南风催苗长,层层梯田有老农。溪转路回人勤奋,马蹄十里度春风。”
“好一个溪转路回人勤奋,马蹄十里度春风。”姑娘小小年纪有如此才气,尊师一定是高贤之士。“客人尊敬地问“家师仍是一个采樵之人。”
说话间,老樵夫手持尖担进来,掏下斗篷挂在尖担上递与云姑。客人端看一会,急忙上前深深一揖道:“恩师为何在此?学生……”
“你不必细说。我听讲你去云南,不想在此相遇。我因喜爱黔中山水清秀,故耳退隐于此。”老樵赶忙制止说。
“恩师在此多年,学生要劳恩师指点了!”
“我的住处离此较远,上边竹林颇为幽静。不防漫步其中,以叙离情吧!”
隔了好长一段时间,那个客人又来到刘银匠的店中。很尊敬地拱手为礼说:“刘老板,我知道你为人忠厚正直,现有一事相托,不知能否答应?”
“客官请讲,只要能办到。”
“家师仍是一个饱学之士,为人刚正。进士出身,官至巡抚。但因看不惯官场中的阿谀逢迎,尔虞我诈,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故耳挂官,退隐于此。这里有一张两千两的银票,请代家师保存,遇有困难,以便支用。是我作学生的聊表一点心意。”
“大人如此关心老师,实令小女子佩服。不过,只要有我姐妹在,决不让老师受冻馁之苦。”云姑猛然间从内屋出来,严肃地对客人说。身后跟着的霞姑,也一脸正经之色。
“请问师妹,为何称我大人?”客人惊奇地问。
“那小女子就斗胆称你师兄了!其实道理很简单,老师既然是饱学之士。进士出身,官至巡抚。强将手下岂有弱兵?再从老师那天不愿让你说出你的姓名,就可见你的职务并不一般。再进一步,从你那天考我们时的气度和言谈举止,以及你今天出手如此之大方。可见绝非泛泛小官或商人,故耳称你为大人,决不会错。”
“师妹小小年纪,如此聪明过人,言谈举止乃大家风范,实令愚兄佩服。正如老师所讲:‘大家’和‘小家’,不能只以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来定。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读书养气。有些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子弟,不学无术,气习庸俗,就连‘小家’都称不上。”
“师兄所言,一非世俗之见,小妹万分佩服。”
“师妹们今日之风范,除老师教诲外,令尊为人忠厚正直、惜贫助人的言行,对师妹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谢谢师兄对家父的美言。”
“老师只身在此,师母与师弟远在浙江。老师的晚年,就拜托师妹们了!”
“如果照顾不好老师,小妹们何能为人?务请师兄放心。”
“愚兄备有两张贰佰两银票,是送给两位师妹,作添购书籍和置办首饰之用,望一定笑纳!”
“谢谢师兄的惠赠。”云姑和霞姑,都向客人万福致谢。
云姑和霞姑的风范和佳词佳句,在贵阳一时传为美谈,成为人们公认的才女,老银匠也觉得自己的脸上十分光彩。
有麝无风自然香,何况多才多艺,才貌双全的少女,更使得青年士子们,无一不想一睹芳容,抑或得咏佳句。因而凤鸣桥附近的竹林中、树丛下,也就断不了举人、进士们的踪迹。
几年后,云姑嫁给了一位高中榜眼的郎君,霞姑嫁了一个第五名金魁。姐妹俩对老师多方关心,并让夫婿恭送老师还乡与家人团聚。
老银匠老夫妇的晚年,在女儿女婿的孝敬中,既得到人们的尊重,也过得十分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