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秦代今贵州郡县建制考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3334字

秦代今贵州郡县建制考

秦代在今贵州境内曾设置哪些郡县,史无明文,唯《史记》、《汉书·西南夷传》在简叙了夜郎、滇、邛都、巂、昆明、筰都、冉、白马诸部情况后称“秦时常頞(《汉书》作尝破)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闭(原文作关,误。按上下文义,当作‘闭’)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旄牛,以此巴蜀殷富”。而我省前清学人郑珍、莫与俦经考订分析,竟谓秦时已在今贵州境内设有镡成(清开泰,今黎平县)、毋敛(清独山州,今独山县)、且兰(清平越州,今福泉县)、夜郎(清石阡府治西部,今石阡县西部)、汉阳(清大定府西部,今赫章县)、鄨县(清遵义府东部,今遵义市东)。郑、莫的上述看法,在近年由原贵阳师院历史系编著的《贵州古代史》中,不但被完全承袭吸取,该书还说:“这六个县除镡成外,五县都在原战国大夜郎境,是秦通五尺道,分割夜郎诸国部分地方所设,作以后开发的据点。对此,史籍中不见任何用兵痕迹,可想滇与夜郎诸国必是慑于秦的威力,不敢反抗,处于臣伏状态。又在这六县中,鄨县在北紧连巴郡,划属巴郡是可定的,其他五县短时无属,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其中象郡相当今越南北部、广西西北、贵州南部之地。先所设镡成、夜郎、且兰、毋敛、汉阳五县,划归象郡领属。另外,今贵州西北黔西、大方、毕节一带,在秦应属蜀郡,而其南边当以今六冲河与象郡分界”。

该书的这段论述,除六县治地,比照汉代建置大都不确外,其所述各节也多背离史实,而出于作者的主观推论。首先,所谓大夜郎之说,完全是承袭了郦道元对《史记》、《汉书》记载的误解。查《史记》、《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使唐蒙入使夜郎,争取了夜郎及其诸旁小邑的归附,“还报,乃以为犍为郡”。不过,这时的犍为郡,据《华阳国志》记载,除夜郎等新归附的诸小邑外,尚有从原巴、蜀二郡分出的若干县,及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加强对夜郎等新归附地区的治理,乃将除今威宁所设的汉阳县外,均从犍为郡划出,另立牂牁郡治理。郦氏由于对犍为郡的前后分合失察,遂以为凡是犍为辖地,均为夜郎故地。故在其《水经·江水注》犍为郡武阳县下谓:“县,故大夜郎国”。据此,该书作者更大肆发挥称,春秋末年,夜郎取代牂牁后,又迅速扩张势力,东面降服了毋敛国,西南降服了漏卧国,西边征服了莫与同并等小国,北面越过延江(今乌江)北岸,征服了鄨国、鳛国、蜀国东南的楚国,巴国南境……便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大夜郎国。且所谓夜郎取代牂牁,也完全是违背史实的误说。查“牂牁”一词,首见于《管子·小匡》,然《小匡》一文,据近人罗根泽《管子探源》考订,乃抄袭自《国语·齐语》,且《齐语》原文不见桓公谓“北至”、“西至”、“南至吴、越、巴、牂牁……皆不违寡人之命”一段,显为后之抄袭者所加。况《小匡》在抄袭时将《齐语》中“农之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士之子恒为士”四句中之“恒”字,均改为“常”,显为避汉帝之讳,故《小匡》的成书年代,当在汉文帝之后,要之当为伪作者为汉武帝之对外开拓制造历史依据。则所谓春秋时之牂牁国,已属子虚乌有,又何来什么战国时夜郎取代牂牁?其次,该书作者认为秦代在今贵州境内设置六县,乃夜郎与滇诸国慑于秦的威力,不敢反抗,才被迫从诸小邑辖地中,划出部分地域,供秦设置县治。然据《史记》、《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不但夜郎的归附,是由于汉使“唐蒙厚赐,喻以威德”,夜郎王多同才同意“置吏”,但终究仍“以其子为令”。至于诸旁小邑的归附,更是“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以致十余年后,当汉使王然于等先后到达滇、夜郎,寻求通往境外的民间商业通道时,滇王套羌及夜郎统治者,都还“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故均向汉使发出“汉孰与我大”的问话。及至南越反叛,汉遣使征夜郎,且兰兵士前往助战,夜郎虽应命派兵出征,而且兰君则“恐远行,旁国掳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这些都是上距秦开五尺道近百年后的事,当时夜郎及其诸旁小邑,对汉王朝都还是这种态度,那么要说在此近百年前,他们对秦的“威力”感到震慑,从而自动臣服献土建县,这是难于令人信服的。

至于各县之设置时间和地点,该书所据郑、莫之考订亦多不确。以镡成言,《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镡成县下谓:“玉山潭水所出,东至阿林入郡,过郡二,行七百二十里”,查潭水今名融江,源于今湖南域步、通道间,南流至今广西柳州市西北与龙江汇,称柳江;又东曲南流至武宣西北与红水河会,又东南斜流至桂平市(即汉之阿林)与郁江会,称浔江;东流经梧州市,称西江;至番禺入海。故镡成《地名大辞典》谓其“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于今湖南靖州县南。以潭水(即融水)源流归合情况,当以《图集》所示为确。毋敛《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毋敛县下谓:“刚水东至潭中入潭”。查刚水即今黔东南之都柳江,该水自今贵州独山发源,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至广西三江县境,与东来之浔江会,称融江;南流经融安、柳城至柳州市(即汉代之潭中)西北与东来之龙江会,以下称柳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谓,毋敛县治在今广西三江,据《汉书·地志》“刚水东至潭中入潭”文义看,当以《辞典》指认为当。且兰,《汉书·地志》牂牁郡故且兰县下注谓:“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查在益阳入江(指洞庭湖)者,乃今湖南资水,而沅水乃由今贵州之清水江、潕阳河东流,于湖南洪江市交会后,东北流至常德(汉代临沅)入于洞庭。故颜氏注释本身即有失误。据我省解放后考古发掘资料,且兰似应在今安顺郊区之宁谷(对此,作者已有文详细论述,此不赘述)。夜郎《汉书·地志》牂牁郡夜郎县下注谓:“豚水东至广郁,都尉治”。查豚水又作遯水或存水,即今贵州北盘江。该水自今云南宣威境内发源,东南曲流经六枝、晴隆、关岭、贞丰境,至望谟、册亨间之蔗香与温水(即南盘江)会,东南流入广西经天峨、东兰、巴马、都安至来宾,称纪水河,复东南流经武宣至桂平市,称黔江与其南面东北流来之郁江会。而汉代郁林郡之广郁,即在今广西凌云、百色、巴马、都安之间。故汉代之夜郎当在今贵州普安、兴仁、晴隆、盘县一带。至于该书所称,位于今石阡县西之夜郎,《古今地名大辞典》谓:“晋置,永嘉中置夜郎郡于此,后入于李特,故治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则何得为秦代所置?汉阳《汉书·地志》犍为郡汉阳县下注称:“都尉治,山闒谷,汉水所出,东至鄨入延”。查汉水即今乌江南源之三岔河,该水源于今威宁草海附近,东南流经水城、六枝、普定境,复东北流,至清镇新店、黔西大关间与延水(今名六冲河,即乌江北源)汇,称鸭池河,复东北流至开阳花梨称乌江,更东北流至重庆市涪陵区入长江。该县之具体位置,按《中国历史地图册》所示,在今三岔河上游之北,而赫章则在今六冲河上游之南,按我国过去对地名命名,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之惯例,汉阳当以在威宁为当,鄨县《汉书·地志》牂牁郡鄨县下注谓,“不狼山鄨水所出,东入沅(延),过郡二,行七百三十里”。该县应在今清镇、黔西、织金一带。对此,本文作者已有专文论及,不赘。

可见,上述诸县,与秦开五尺道根本无关。至于《史记》、《汉书·西南夷传》所记,秦开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的具体内容,同书《司马相如传》本有具体记载。据《司马相如传》称,当唐蒙通使夜郎后,又征发巴蜀广汉士卒数万人修筑南夷道,结果“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引起蜀民及朝廷当局议论,多言其不便。不过,这时处于西夷地区的邛筰等部的君长,听到夜郎等归附得到王朝很多赏赐,都愿意归附。武帝征求相如意见,相如答以“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曾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于是武帝乃遣相如、王然于、壶充国、吕越等人为使前往。结果使“邛、筰、冉、、斯揄之君,皆请为内臣”。可见,所谓秦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仅指西夷之邛筰等地(即今四川西部三自治州之地),而对处于南夷地区的夜郎等小邦,秦统治者尚未来得及开拓,故郑、莫指认其时已在今贵州境域置有六县之说,实难令人信服。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