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乌江的颜色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1635字

乌江的颜色

橫贯贵州东西,流经贵阳西北界的乌江,具有两种属性的颜色,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颜色。

它在流入息烽的深山峡谷后,因峡谷深渊,遮天蔽日,水流深暗,加之矿物质作用,使江水显出墨黑色,古籍形容它“水色深如墨”。特别是在乌江渡这一段“天险”中,江水更是黑得发乌,故称“乌江”,比外还有“黔江”、“黔水”之称。“黔”谓黑色,故此三个名称都表明,乌江是乌的、黑的,现实亦然。——这是它自然的底色。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这里曾卷过巨大的社会风暴。1862年十月上旬,素以文武全才而闻名于世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围攻遵义而不克,遂南渡乌江转战黔西、大定。在跨过乌江渡后,他触景生情写下了两首绝句,其中一首曰:“垂翅无衣鸟倦飞,乌江渡口夕阳微。穷途纵有英雄泪,空向西风几度挥。”流露出一股悲壮苍凉的豪情。1935年初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入黔,先后北上遵义,又挥师南下,分几部几度强渡乌江,写下了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都是深刻的社会革命。革命免不了流血,将岁月染成血色;革命又是星火燎原、野火春风烈烈,因此人们总是用红色象征革命,于是,滔滔乌江流进中国革命史后,变成了一条红色的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新中国水电建设者开发乌江水电资源的梦想成真。1982年12月4日,江乌上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乌江渡电站建成投产。这座电站不仅在贵州电网发挥着骨干作用,还补充了重庆地区的电力不足。1984年又一座大型水电站——东风电站开工,至1993年全部建成投产。1985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提出:“整个乌江要综合开发”。1987年3月,贵阳勘测设计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乌江流域整体综合开发规划报告,1989年5月获得了国家计委批准。为了加快乌江水电资源的开发,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专门成立了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敢为人先的中国第一家流域水电开发公司。进入21世纪,全面开发乌江水电资源已“万事俱备”,一声“西部大开发”的集结号,乌江梯级水电开发的战役全线展开。洪家渡、索风营、构皮滩、思林、沙沱,一座一座大型现代化水电站接二连三投产发电。如今,乌江干流及支流的众多大、中、小型水电站,已构成我国南方的能源基地。

乌江干流上的七座电站宛若星空“七姐妹”,加上各条支流的若干中小型电站,组成宠大的人间银河系,映照着高原城镇“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样,乌江又变成了银辉色。七座电站的七片高峡平湖瓦蓝瓦蓝的,有如7颗蓝宝石镶嵌在崇山峻岭间,使贫瘠的贵州高原变成了蓝色的水乡。在后期几座电站的建设时期,时逢党中央提出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者和已建成电站的经营者特别注意到,我们党已经在世界率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被郑重地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人类认识论的一次大飞跃!敏锐的社会政治嗅觉把整个乌江梯级电站的建设者、经营者导向对大自然的亲善、友爱和敬畏,使他们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与其他生物平起平坐的一员,以“自然之子”、“自然之友”的身份,崇尚大自然,把关心生态环境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道德使命,把自然万物的生命看得像人的生命一样宝贵。他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存方式都从现代工业文明的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文明之中。他们以一场“绿色革命”建设自己独具特色的“绿色文化”,把一座一座水电站建成了绿色的水电公园。七座电站又如同七颗绿宝石在高原闪光。这样,乌江又变成了绿色的。

纵览贵州高原上这条千里长河,它变化着的颜色无一不折射着社会生活的色彩。红色象征革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卷起红色风暴推翻了黑暗的旧世界;银色、金色、蓝色、绿色,绚丽多彩,象征着生机勃勃,美丽富饶,新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多彩的新生活。今日多姿多彩的乌江宛若五线谱,谱出了一曲中国革命与建设繁荣兴旺的颂歌。

乌江龙头电站洪家渡电站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