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坟拾遗
在贵阳因为有名人墓园而得名的地名还有一处称为“李家坟”,这里因有清末良吏李耀初及其祖上贵阳文化名人李嗣邺等家人的七座坟茔而得名。过去,李家坟地处川黔公路上的阳关与粑粑坳之间,后来金阳新区贵遵高速与金朱东路建成,李家坟就处在两路交汇处的东北角。今天金阳新区已改称为观山湖区,李氏墓园也已迁入风景秀丽的观山湖公园内,供人们瞻仰凭吊,原地的地名仍然保留,属于金岭社区上寨村李家坟村民组,已是一片喧闹的居民区了。
李家是名满乡里的望族,家族成员成就显赫,号称一门四进士,各代均有名人辈出。他家原籍陕西临潼,清代乾嘉之际入籍贵阳,初时家道清贫,李嗣邺十岁便以能文知名乡里,他原名天培,字衡峰。十五岁补为县学生员,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十五年中进士,道光九年(1829)接替杜绍祁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正五品),在担任淡水地方长官的这七八年间,政声迭起,为当年台湾北部的开拓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后又历任内阁中书、国史方略馆分校官、文渊阁校阅,兴化、建宁、福宁等地知府。台湾总督因嘉许其政绩,以军功奏请加三级给予旌表。道光十七年,李嗣邺辞官还乡回到贵阳,以后,一直热心家乡的建设,曾应贵州巡抚贺长龄的邀请,捐巨资兴建贵阳尚节堂抚孤恤寡、兴建义塾教育贫家子弟以及整修贵阳通连省外的道路等,可惜天不假年,于道光十九年倏尔而逝。
李家另一位也以政声美誉闻于乡里的,是光绪三年(1877)成为进士的李耀初。他仕途通达,为官清廉正直,十分体恤百姓疾苦,敏于政事,不惧艰险,曾只身进入数千抗拒官府苛捐杂税而群情激愤的矿工群中,晓以大义,平息一触即发的民变;也曾不畏权贵魚肉乡里的淫威,毅然严惩其恶仆,挫其气焰,使正义得到伸张,全境百姓人心大快。在怀柔县任上,百日之间便清理、辨析积案三千多桩,平反冤狱无数,尤为百姓称道。他除为政深得人们拥戴外,主持利民工程也是认真执著,亲历亲为,整治永宁河决堤主持合龙工程、修缮卢沟桥减水坝等施工当中,毫无官僚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气派,与民夫一道在工地胼首胝足,同甘共苦,做到了事半功倍。1927年他与夫人杨氏一同归葬李家坟。清代贵州有名的三状元之一的夏同和、与他有姻亲关系因参与中缅勘界,大义凛然指斥英国殖民代表的橫蛮无理,维护国家尊严而享有美誉的贵阳人陈灿、满蒙权贵桂蘅,均因欽佩其人格为墓园题刻:“曰知曰仁曰圣曰义曰忠曰和,周礼六德俱备,诚足裕后光前”、“为乡里重羨,此日芳型犹在,长使黔南父老瞻拜松楸”及“不朽立千秋,信石贻谋,累世恪守清白家风”等石表,以彰显其德。李耀初的公子李独清1936年毕业于省立贵州大学经济科,先后任贵州省政府秘书、女子师范教师、《贵州通史》分纂、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教授等职,1985年逝于贵阳,一生著作颇丰,有《洁园剩稿》、《五知軒文钞》等文集传世。
就在这样一个乡贤安息之所,1950年3月5日却发生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浴血捐躯痛彻人心的事件。贵阳于1949年11月15日解放以后,我五兵团主力乘胜分赴川滇,一部参与成都战役,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最后残余势力;一部追歼窜滇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二十六军残部。其时,留驻贵州的部队力量顿显薄弱,龟伏于贵阳周边的匪特曹绍华、朱导江、杨平舟、潘方侠等纠合旧社会的残渣遗孽,组织了武装暴乱,滋扰民众,偷袭我军警,骚扰破坏,猖獗一时,贵阳周边治安形势趋于恶化。1950年3月5日这天,我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16军46师师直供应处派遣师供应处处长张维友及李俊峰二人率一班战士押送两车补给物资赶赴重庆。军车沿川黔公路前行,于李家坟处遭到曹绍华匪部五大队匪首陈伯琴指挥数百匪徒射击拦劫,并不断招集匪徒前来围攻,部队当即英勇还击,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众寡悬殊地顽强鏖战,其艰苦程度是不难想见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南地区与匪特武装斗争的艰苦程度,堪比第二个淮海战役,由此可见一斑。在蚁聚蜂拥而来的匪徒围攻下,仅一名战士突围返回贵阳报警,其余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车辆物资悉数被匪徒掠走,致使李家坟成为我省建国初期战士浴血捐躯应予凭吊的战地之一。
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的是,在二十天后,省的党政领导迅即组织了声势浩大的“3.24”镇反大搜捕,全歼了这批匪特,维护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可告慰烈士英灵的是观山湖区正在这里熠熠升起,大步跨进新世纪贵州现代城镇建设的行列,日益发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