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故居及其掌故
王伯群故居在护国路上,建于民国6年即1917年,是贵阳的第一栋仿西式建筑。故居原有房屋9栋30间,占地近两千平方米,基本上可为北南两个部分。南部是主体,由长方形的主楼和圆顶的塔楼组成,风格具有十七世纪后的法国建筑特色。主楼为上下两层,四面有走廊围绕。为避单调,主楼平顶屋面上加建歇山顶楼罩。北部是一组偏于中式的建筑,一共有两幢,一幢为歇山顶,一幢为平顶。当年,临街一面,还有西式大铁门,楼的周围还有很多空地,上植奇花异草。王伯群故居远观为法国巴洛克式,近看则很有民族风格,比如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这不仅与西方喜用人物雕塑迥然不同,而且具有贵州乡土特色。可见,王伯群故居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
此楼竣工时,王伯群已离筑到上海,入住此楼的,是他的母亲,其舅刘显世也住过一段时间。抗日战争开始,王伯群领继配保志宁随大夏大学西迁贵阳,王伯群始住其间,真正成为这组建筑的主人,并由此去重庆而逝世于渝。抗日战争胜利后,保志宁回上海,此楼据说被省邮电局租用。解放后作为代管房,继之成为单位宿舍。改革开放后,黔西南办事处落址于此。本世纪初修万东桥,北部建筑被拆,现只遗留南部主体。
掌故一 挖地基时挖出二十七挑蛇来
王伯群家当年修建此楼挖地基时,挖出很多蛇来,传遍贵阳大街小巷。这些蛇大的几条有碗口粗,一丈多长,还说其中有一条大蛇头上已经长了冠子。小的只有小拇指粗,一两尺长,在地上爬成线线。那时的贵阳人没有吃蛇肉的习惯,只好请卖完菜的农民用箩筐把蛇挑走。据说他们一共挑了二十七挑蛇丢到南明河,才把这里的蛇打扫干净。当时有人就认为这不是好兆头,建议王家不要在此建楼。但王家不听,还说龙蛇聚集之地乃是宝地,依然在此把楼修起来。后来,住在附近的人说,晚上经常会看见一个穿白衣的年轻女人,隐隐约约的在大楼的回廊里走动,但定睛注视又什么都没有,待走近一看,地上却有条蛇。蛇精出没之事,说得活灵活现。也怪,此楼修起之后,王家果然遭遇了一连串不幸之事,先是王伯群发妻芳龄早逝,后是胞弟王文华在上海遇难。王伯群本人不仅是贵州第一个受任未能到任的省长,而且不到耳顺之年便撒手人寰。当然,这些都是附会,此处蛇多,乃因此地有一个不小空洞,非常潮湿,因而蛇易繁殖,及至解放以后住在那里的住户,也经常看到蛇爬进爬出。
掌故二 这里有“外甥打母舅”的影子
1920年因兴义派新人与老人观点不一,带兵在四川转战的王文华,授意卢焘用“清君侧”的名义,率兵在贵阳杀了郭重光、熊范舆,逼走何麟书,孤立刘显世,演出了一幕“外甥打母舅”(王文华是刘显世的外甥)的历史闹剧,史称“民九事变”。李祖铭先生在撰写《黔军史》过程中,搜集到一则资料:“民九事变”发生的当天,刘显世正在今王伯群故居处,与其妹即王文华母亲谈及王文华有异心,要她严加教育。谈话间,传来郭重光等政要被捕杀一事。他立即回梅园,与幕僚商量对策。因他是王文华的舅,王只想架空他,并不要他下台,希望他留任原职。但他不干,情绪很坏,一定要回老家兴义。他的家属无奈,来护国路王伯群家,请“大姑妈”去劝劝刘显世。于是“大姑妈”在家做了一桌菜,硬把刘显世请来吃饭。席间,“大姑妈”对刘说:“六哥,鬼崽崽不懂事,让你生气,我代他向你赔罪了。不过哩,他也是为了刘氏江山……”刘显世一听,火冒三丈:“杀了我的股肱,还为刘氏江山?这个饭我吃不下。”站起来乘轿回梅园了。劝留不住,“大姑妈”只好亲自送“六哥”到安顺,再由人护送回兴义。民国军阀混战,有些是发生在至亲之间。四川的刘文辉和刘湘就是两叔侄,刘文辉是幺叔,刘湘是侄子。他们争霸四川,转战数年。后刘文辉被打败,退到雅安。刘文辉夫人去刘湘家里,刘湘赶忙招呼“幺叔娘”坐。“幺叔娘”还末坐下来就问刘湘说:“六(刘湘行六)贤侄,你要把你幺爸赶到哪里去?”于是双方息战,各霸一方。这种发生在至亲之间的混战,在打得不可开交时,往往由“大姑妈”、“幺叔娘”出来圆场。更有甚者,交战双方的主帅在一张桌子上打麻将,同时双方的兵勇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简直就像儿戏。
掌故三 王伯群在上海修豪宅娶校花
1924年,王伯群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先任董事,后任校长。在此期间,经何应钦之妻王文湘撮合,结识并倾情于大夏校花保志宁。王伯群当时四十六岁,保志宁二十岁。据说王、保两人当初议及婚嫁时,保志宁曾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王赠她嫁妆十万元;二是婚后供她出洋留学;三是修一幢花园别墅结婚。王伯群全部答应,于是王伯群便在上海愚园路建了一幢豪华别墅。这座别墅为四层砖木石混合结构,仿欧洲中世纪城堡式样,窗户用斩毛假石镶边,窗顶设计为四心尖券。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主楼南面有花园,草坪植有香樟、雪松、广玉兰等。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这座美丽典雅的别墅里举行了婚礼。抗战爆发后,王伯群夫妇离开了此楼。抗战时期,汪精卫住进这幢房子,这里也被人们称之为“汪公馆”。现为上海十大民国建筑之一。
王伯群偕保志宁随大夏大学西迁贵阳后,住进了1917年他在贵阳修建的公馆。大南门的人们,也因此有幸看到保志宁这位江南佳丽的风采。据说住在老东门的有些女人还特意跑到大南门来买菜,以求遇见保志宁,一睹这朵饮誉当年的校花。抗战胜利后,失去夫君的保志宁带着六个儿女回上海,之后据说去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