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青岩刘家水碾房红军作战指挥部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1293字

青岩刘家水碾房红军作战指挥部

青岩镇北门外二里许,蜿蜒曲折的高寨河从西北山壑中流来,朝东南缓缓流去。南岸一条支流淌着清波匆匁来会。就在交汇口的小溪流上,至今还横跨着一座早就被遗弃的水碾房,在岁月风雨的袭击剥蚀中摇摇欲坠地坚持硬撑着,虽破烂不堪,却有一股子韧劲,不愿轻易倒下。或许是它有一段风暴一般的经历要向世人诉说。

1935年4月初,红军一、二、五军团分三路进入古镇青岩地段,在北门城外各山村驻扎。4月9日下午,三路军中的一路向青岩城发起猛烈进攻。守城的地方武装不堪一击,青岩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被红军攻占了。得知红军进入青岩的消息后,4月10日下午,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九十三师和九十九师火速赶来攻击红军。他们在青岩城外望城坡、豺狗坡、狮子坡布下了作战工事,对红军虎视眈眈。看来一场战斗不可避免了。红军官兵个个跃跃欲试,准备迎战。其中三路军的后卫十三团占据了歪脚村大八块的有利地势,满怀必胜的信心迎战“遭殃军”。

作战成败的关键在指挥。十三团成立了临时紧急指挥部,就设在这个刘家水碾房。这是一个穿斗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加之较好的地理位置,视野开阔,用作军事指挥所发号施令十分理想。敌军把持的狮子山在青岩东北,山高而险峻,双方交战的主战场就在狮子山脚紧靠红军一个驻地的大八块一带。

战斗打响了。“遭殃军”不惜代价,枪炮齐发,震耳欲聋,子弹橫飞,火力十分猛烈;但因为“遭殃”而十分慌乱,没有章法,子弹几乎都“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地打在地球上。而红军指挥部发出的命令是:“不要跟他们拼弹药、拼人头!我们人少、弹药贵,要沉着、冷静,瞄准了再打,一颗子弹要夺敌人一条命!我们要打死敌人而不被敌人打死!”经过八小时的激战,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个个沉着应战,英勇善战,从掩体、壕沟里发出的枪声和子弹虽然稀稀落落,似乎谈不上表面上的“威慑力”,却颗颗子弹长眼睛,几乎颗颗都在敌军身上“开红花”。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断送了一百多条“遭殃军”的命,脚跛手断、鬼哭狼嚎的伤兵无计其数。吴奇伟一看不是红军对手,只好狼狈收兵。而红军部队仅牺牲了七名战士。这一胜利,归功于红军官兵英勇善战,更归功于水碾房指挥部的准确号令。这座水碾房为红军部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现已残破不堪的刘家水碾房

红军走了,水碾房仍在。它共有三间,其中两间各有一个碾盘,拱桥下的激流冲击着两块石碾不停地转动,碾着不同的谷物。另一间似乎还装有一个水磨,其余则是主人与碾米客人活动的空间。刘氏碾房的主人就守住这股流水,凭着两个碾盘和磨盘,代表了当时人类利用自然的“先进生产力”,而成为当地有名的富人。在后来的岁月里,刘氏又对碾房进行了加固改造,四周的砖墙更加稳固,于是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解放后,国家实行公有制,这座水碾房自然归集体所有,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它还在为生产队碾米、磨面。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各种先进的打米机、磨粉机普及山乡,笨重落后的水碾、水磨自然被淘汰、荒废。今特意寻踪到此考察印证,看在这座水碾房曾经为红军打败敌军立过功劳,堪称革命历史文物,特地采写此文,立此存照,以纪念红军业绩,启示后人奋进。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