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王宫
宝王宫,是开阳境内幸存的庙宇之一。从保留一方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是有其一定教化意义的。
双流镇白马洞至清代末年,仅三里之内就有万寿宫、玄天宫、宝王宫、观音寺四座庙宇。可见当时开矿之盛。而今幸存的宝王宫,坐落于白马街南侧河畔。
宝王宫首建于乾隆年间,道光二十八年,当地八大厂主承首重建,耗银15000两,粮食约3万斤,咸丰七年落成,后毁于咸同之变,仅存戏楼。民国初年重建正殿五间。
宝王宫
宝王宫建设时间之长,耗资之大,也是境内庙宇之首。该庙幸存的原因:解放后为农会办公住地,后又分给国营矿工居住。
宝王宫的建筑很有特色:屋外是古老的宽砖包边,屋脊鳌角,错落有致。木料选材精细,木柱是精久耐用的杉木,檐柱是利于雕刻而不变形的香樟。其雕刻工艺和浮雕也不同凡响。从仅存的戏楼看,那悬柱上雕刻的天狗望月栩栩如生,充满情趣。那戏楼进口处之门楣头上,用石灰糯米浆竖了丈余长的一方浮雕,那农夫驾大象耕地的造型实属罕见,令人想到远古时代,也许当地的先民们曾用过大象耕地?不管是否如此,开阳远古时代曾有大象居住。20世纪90年代在钢鼓坡顶发现剑齿象化石便是证明。那屋脊和鳌角的主体雕塑,也出神入化,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虽然今人无法看到当时神像的雕塑,但从残存的雕塑中可以想象,同样出类拔萃!
宝王宫左边的后山上,也算是块风水宝地。开阳历史上(清代道光年间)有名的肖氏兄弟双翰林祖辈原在用沙坝开采朱砂而发迹起来。兄肖时馨,道光甲辰(1844)科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弟肖时馥,道光庚子(1840)科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后任浙江江南道监察御史。宝王宫修建水平之高,许是肖氏弟兄为官在外邀请名师建造使然。
宝王宫左侧后里许外之犀牛洞更是奇特不凡。洞口高大而宽敞。传说从前有个采药郎谌生寻游至此,发现洞口顶端有株灵芝草被条巨蟒盘旋护卫着,可望而不敢取。古人都说:“吃了灵芝草长生不老。”采药郎便在洞旁搭棚住下,终日守候,盼望蟒蛇离开再去采摘灵芝。谁知,守候三年,均不见蟒蛇离开,他便困倦沉睡。谁知一觉醒来,发现灵芝和蟒蛇都不见踪影。他便进洞查看,只见两行硕大的犀牛脚印。那时,洞深无尽头,采药郎惧怕,只好出洞。
20世纪60年代,贵州劳改队在上游塘坝开荒耕种。因塘坝常被水淹而无收成。后打隧洞便与犀牛洞连通。据曾从洞内经过的人介绍,其间钟乳石极丰,美如仙景,难以名状。
犀牛洞内,常有燕子群居。溶洞内有鼹鼠是常事,而燕子群居洞中者却属罕见。也许洞口宽敞明亮是原因之一。洞内空气流通,适宜生物繁殖生息。这是原因之二。洞之源头是一片沼泽地,常有泥蚯和鱼虾顺流而下,不愁燕子食物。这是原因之三。洞外是一片肥沃的田园,具有燕子筑巢的泥土和丰富的食物。这也是燕子世世代代每年乐于来此的原因。
犀牛洞更有美好的开发前景。若在宝王宫左侧后面砌数米拱坝,近千亩田土便可成为小湖。当河水漫至洞中,那时,犀牛洞便可与安顺龙宫比美。因此地离县城25公里,距贵阳50余公里,乘车一个小时内便可到达。那时,宝王宫一这块风水宝地将会是一道倍加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