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见证贵阳民航发展史的老地名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6170字

见证贵阳民航发展史的老地名

贵阳从民国21年(1932)至今,80余年来先后修建了以团坡、玉厂坝、平远哨、磊庄、龙洞堡五个以老地名冠名的飞机场。其中团坡、玉厂坝、龙洞堡三个飞机场在今南明区区境内,平远哨机场在清镇,磊庄机场在花溪。

团坡机场

团坡机场是贵阳建的第一个飞机场,其实它的前身是一个运动场(即体育场)。民国15年(1926)前,无论是贵州全省,还是贵阳的大型体育活动都是在南厂(今贵州省军区大操场)举行。1926年,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在修建湘黔公路虹桥至油榨街一段时,同时还勘定了从虹桥华家纸厂(解放后的贵阳纸厂今在水一方住宅区处)后面丘陵地带的荒坡野土,包括大小团坡(今南浦路省委讲师团宿舍一带)在内的草地坟地,将其平整成一块较大的场地。场地靠近湘黔公路(即今市南路),最宽处不到500米,其余均在200米左右,最南端处还不到100米。经过铲高填低,拉成平面,铺上河沙,作练兵集合之用。1927年秋天,周西成在这里举办了贵州省第一次运动会,贵阳的中、小学生二千余人参加。此处便成为贵州、贵阳体育运动竞赛的主要场所,于是贵阳人便将此处称之为“团坡运动场”。

1932年,接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王家烈,看到湖南省主席何健,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广西省主席李宗仁都建有航空部队,为壮大自己在贵州的势力威望,王家烈便要求何健派飞机前来贵州开辟航线。但开辟航线必须先建机场,为此王家烈便选中离湘黔公路最近的团坡运动场,临时将其改建成一个小飞机场使用。据有关资料记载,改建后的团坡运动场长约600米,宽约500米,只能停降小型飞机。而且还无专门的导航设备,机场内仅有一座木质停机棚,只能停放两架飞机。讲到当时的导航设备,就是在大团坡顶上树立了一根高10来米的木质标杆,杆顶安装一个活动的风向标箭头,在标杆的中部固定挂一个白布口袋,袋口缝有一个铁圆圈,口袋长约3米到4米,如遇大风贯入之后,白布口袋就形成一根圆柱,随风飘动,其方向与标杆上箭头转动方向成正比,以指挥飞机的飞行方向。飞机降落时,地勤人员还得在跑道上提前用长约10多米,宽约1米的白布在地上摆成T字形的标识,以指挥飞机降落方向位置。就是这样简单的导航设备,1933年5月左右,迎来了由湖南省主席何健派来开辟航线的两架双翼双座单引擎飞机。其中一架安全降落于团坡运动场内,另一架中途迷航降落都匀,最后也飞抵贵阳。此后,湖南、广西多次派来飞机着陆于团坡运动场。别看这设备简陋的机场,结纳数次的飞机升降还从未出过飞行事故,随后人们便将团坡运动场改称为“团坡飞机场”。团坡机场开辟了贵阳的民航发展史,它是贵阳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飞机场。后来,由于团坡机场太小,贵阳又先后新建了其他机场,团坡机场又改作运动场使用,成为当时中、青年踢球、骑自行车、跑马的体育运动场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设在江苏句容的军用牧马场迁来贵阳(后移往清镇县),牧马场官兵经常在此处练习骑术。一些不在职的老军官,如曾任贵州部队团长何应钦的部下郭润生营长,便联系一些爱好骑马的人,发起组织了一个名为“骑射会”的社团。当时社政部门以它含有军事意义,又有军事牧马场的人参加,认为此社团应由军事部门审批。于是就转到战时首都重庆的军政部审批。时任军政部长为何应钦,军政部便下文将“骑射会”改名为“竟马场”,还指定将团坡运动场为竟马场地。由于贵阳的老百姓觉得“竟马场”三个字念起来不通俗顺口,便改称“跑马场”。讲到“跑马场”今天70岁上下的老贵阳人都晓得它在油榨街附近。抗日战争胜利后,跑马场便改为军队的仓库用地直到解放后。八十余年后的今天,当年团坡机场(跑马场)的中心地块,已建成许多高楼宿舍,留下来最大的一块地方也就是今天市南路一侧的中新装饰建材市场,如果你到市场内转一圈,还可想象到当年团坡飞机场的一些轮廓。

玉厂坝机场

在湖南、广西两省的飞机先后飞进贵阳开辟了贵州航线后,王家烈发现团坡机场停不了几架飞机,没有发展前途。当时谋求建立空军以煊赫自己武力的王家烈,便于民国22年(1933年)选择玉厂坝另建新飞机场。机场以玉厂坝(今贵阳火车客站侧的飞机坝一片地区)为中心,东起新路口,南抵望城坡,西临南厂兵营(今贵州省军区),北濒南明河畔,面积约一平方多公里。由于工程较大,王家烈下令调集民工兴修,先修筑一条机场跑道,另在望城坡脚一带建停机棚(机库)及供地勤人员和看守机场的士兵住房。

在建玉厂坝飞机场时,王家烈得到了湖南、广西、广东三省的支持,于是王家烈决定购买飞机,设立贵州的航空机构。经广西省推荐,王启用了第一位驾机由湖南飞贵阳开辟贵州航线的飞行员周一平任贵州航空筹备处主任。航空处办公地点设在中山公园内(原中山西路中共贵阳市委所在地)。同时,王家烈又令其侄将1000担鸦片运往广西梧州,分转广东,香港出售,得银元百万元,便派贵州航空筹备处主任周一平赴香港与德国莱因公司洽购“滑戈”式飞机3架,“费提脱”式教练机2架和部分航空器材。洽购后,莱因公司派飞行员先把已运到香港的3架飞机装配好飞往广州机场交货。然后又由周一平与广东、广西的空军当局联系,邀请到广东、广西的飞行员陈其伟、谭世昌及机械人员数名,同周一平一起驾驶这批飞机飞来贵州,安全的降落于玉厂坝机场。

在创办军用航空业的同时,贵州还同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的代表于1933年8月25日商议组建西南航空公司事宜。西南航空公司组建后于次年5月开业。

抗日战争期间,大约1938年,原设在广西的空军学校转移昆明,10余架教练机转场途经贵阳,并传说要在玉厂坝机场进行飞行技术表演。贵阳的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10多架飞机的飞行表演,飞机飞抵贵阳当日,天高晴空,万里无云。由于玉厂坝机场离城中心很近,当飞机在玉厂坝机场降落时,贵阳成千上万民众到机场举目遥望观看,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一片欢呼雀跃之声,真是大开贵阳人的眼界。

1942年下半年,驻清镇平远哨机场的美国空军轰炸机中轰炸海南岛日军基地,返航途中有两架轰炸机降落于玉厂坝机场。由于机场跑道承受力不强,致使一架轰炸机着陆时受损,后经美军机修人员抢修后飞回平远哨机场。此后,玉厂坝机场便停用,分别改作美军驻贵阳的后勤基地及国民政府军队汽车第10团的停车场和仓库之用。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回国,汽车第10团先后迁走。贵阳所建第二座玉厂坝飞机场用于航空业仅10年左右就改作了他用。机场所在地也先后被辟为贵阳工厂、商店、民房的用地。经过近80余年的历史变迁,原机场一部建成了贵阳火车客站,贵州省新体育场,迎宾大道遵义路两侧高楼林立,一改昔日旧貌。玉厂坝地名早已被人改称为飞机坝、飞行街,成为今天贵阳人对那段历史的回忆。

平远哨机场

大约在1933年末至1934年初,广东、广西方面成立了航空公司,准备开展西南地区的空运业务,计划开辟广西桂林、南宁、贵阳、昆明的民航业务。当时王家烈也很支持,由于玉厂坝机场承接不了大型运输机,于是王家烈便亲自出马率领有关人员乘车在贵阳附近的县乡实地勘察,为另建新机场选址。他先看中北郊的沙子哨地方,此处田野宽阔,靠近川黔公路,交通方便,作为机场用地较为理想。但由于该处多为良田好土,地方民众强烈反对而无结果。然后又转到清镇县勘察,看到了一处离贵阳24公里叫平远哨的地方,其处多为丘陵荒地,占用田土很少,因该处荒凉,修建机场可带动当地繁荣,加上当地无民众反对,于是王家烈便拍板决定作新建机场用地。随后贵州省政府便下令在清镇、平坝两县征集大批民工修建机场,计投工2671087个,耗资2400余万元。平远哨机场于1934年11月建成,主跑道1000米,宽50米,占地约3平方公里。可降落双引擎,载重上吨的大飞机,导航及通讯设备比团坡、玉厂坝机场完善。

民国时期的清镇平远哨机场

据资料记载,1935年初,国民党中央军入黔,解除了王家烈的军政大权后,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和参谋长晏道刚、美国顾问瑞纳及随行人员,于3月间乘坐一架双引擎单翼大型客机来贵阳,就是降落于平远哨机场,这也是该机场建成后第一次接纳的双引擎单翼大型飞机。1941年,国民政府对清镇平远哨机场进行扩建,跑道由1000米扩至1350米,为贵州最大军民合用机场。

1942年日本空军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参战后,中日战争已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战区。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近千架飞机到中国参战,其中美国空军和中国空军的各一个飞行中队就驻在平远哨机场,后美空军又派一轰炸机中队进驻,共有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20多架。主要侦察、日本飞机飞行情况和配合黄平旧州机场起飞的轰炸机轰炸柳州、广州、海南等地的日军,及与日机空战。成为中国大后方抗击日本侵略的机场之一。

在民用航空上,自1935年中国航空公司首次开辟重庆至贵阳的航线后,以后西南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交通部民航局直辖空运队相继开辟了贵阳至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的不定期航班。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机场由军委民航局接管。1951年设立贵阳民航营业处后,恢复了贵阳至重庆、昆明不定期航班。1952年机场划归空军建置。1956年重新开放平远哨机场,同年10月正式通航,先后恢复贵阳至重庆、昆明、成都三条航线。

由于平远哨机场周围多山,跑道两端净空条件差,经国家批准,于1958年动工修建花溪磊庄机场,次年5月磊庄机场建成启用,清镇平远哨机场改为备用机场。1965年8月扩建磊庄机场时,民航局曾重新启用该机场一段时间后移交空军。以后空军又转交贵州航空俱乐部使用。平远哨机场是贵阳所建第三个机场,它跨越见证了解放前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解放后为贵州民航事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成为贵州贵阳航空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磊庄机场

由于清镇平远哨机场周围多山,跑道两端净空条件差,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花溪磊庄动工修建磊庄机场,当年10月动工,总投资1159.2万元,占地1452亩,跑道长2000米,宽50米,1959年4月竣工,5月1日磊庄机场建成启用,第一架伊尔—14型客机在新建的贵阳磊庄机场并试航成功,5月25日正式通航,成为贵阳与各省、市联络的新航空港。1960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出访东南亚友好国家,回国时其专机取道昆明飞抵贵阳,就降落于磊庄机场,与贵阳人民一道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

1959年5月1日,一架(伊尔—14)客机在贵阳新建的磊庄机场试航成功。

1964年磊庄机场扩建为二级机场,1965年扩建后跑道长2500米,宽50米,机场占地扩大为3055亩。20世纪70年代,机场增设了夜航灯光设备,双向远近归航台,中心收发讯台,安装了国产791—A型着陆雷达,712型气象雷达,使助航技术达到一个新水平。上世纪80年代磊庄机场又按国家民航组织统一标准对机场各种标志和助航系统进行更新,安装了美国仪表着陆系统及全向信标台测距仪,通信卫星,多声道录音机,X光安全检查仪等先进设备,安装了日本产的二次雷达,使助航技术向现代化,国际标准化发展。

磊庄机场扩建后,可供波音737—300及500型以下各型飞机昼夜航行,能在复杂气候条件下安全起降。先后开辟了贵阳直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海口、西安、昆明等25个城市,35条航线。仅“八·五”期间在磊庄经营民航的就有西南航空公司、通用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云南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贵州航空公司。改革开放后,随着贵州经济发展,磊庄机场航班日益增多,机型不断更新,而机场场地狭小,等级较低的问题日益凸现,加上军民两用的性质也不利于飞机的停放和起降,于是1985年贵州民航局即提出另选机场。经过考察调研,选址贵阳龙洞堡作为新建机场场址。1994年龙洞堡机场动工建设,1997年5月竣工,5月5日试航成功。5月27日10时,磊庄机场最后一个航班结束,西南航空公司在磊庄机场的飞机转场飞抵龙洞堡机场,5月28日龙洞堡机场正式通航。磊庄机场建成投入民航使用38年,为贵州贵阳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在贵州民航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场。

龙洞堡国际机场

在磊庄机场日渐凸现的问题出来后,为适应贵州省贵阳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984年,中共贵阳市委及民航贵州管理局就开始酝酿对磊庄机场的局限性加以改造的可能性以及新建一个机场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勘测,编制可行性方案。通过调研,发现磊庄机场不适扩建。于是新机场的勘测选点就成首选工作,贵州是个山多平地少的地方,要找到一块几千亩的平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还要从飞行安全方面考虑,机场周围要有良好的净空条件,只能在贵阳地区找出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地方来筛选。勘测选点工作组便以贵阳市区为中心,五十公里为半径,在地图上选出了九个点,作为选址对象。经过比较,确定龙洞堡、惠水、扎佐、老阳关、土城、川心堡、羊昌、清镇机场、小箐等作为踏勘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踏勘,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提出了有实际根据的新机场场址方案。根据踏勘资料,经认真比较,反复考虑,认为贵阳东郊的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交界的龙洞堡地区最适合。

经过考察调研,贵阳市政府1988年编制了《关于新建贵阳龙洞堡机场工程项目建议书》,1989年贵州省政府把龙洞堡机场建设定为“八·五”期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龙洞堡机场于1994年动工建设,占地面积5647.41亩,施工工程艰巨,削平山头11个,搬掉削平这些山头均采用先进的连续大爆技术,仅1993年5月12日一次700吨级的大爆破,爆破出来的石方就达64万立方米。而1994年8月28日进行的是1100吨级的大爆破,搬掉了机场的最后一座山头——尖尖山。通过这些大爆破及无数次小爆破,共挖运土石方2000万立方米,回填洼地土石方2000万立方米,为机场的平整建设创造了条件。

龙洞堡机场按航空网干线4D级机场标准设计,总投资12.99亿元,航管楼、航站楼,候机厅及行政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等建筑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机场跑道长3200米,宽60米,厚36厘米,停机坪8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各型飞机11架,有6个近机位,5个远机位,可保障波音676以下各类飞机昼夜起降。1997年5月28日,龙洞堡机场正式通航,计有63条国内国际航线,通往国内外45个城市。2005年12月,贵阳龙洞堡机场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复同意更名为龙洞堡国际机场。2008年7月,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经中国民航局批准由4D级升为4E级国际机场,可起降世界上最大型机A380型的所有飞机。

贵阳航空发展史翻过去80余年,今区境先后所建的三个机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贵阳航空发展史留下的记忆中,除了团坡、玉厂坝、龙洞堡这三处老地名外,几十年来区境又凸现出三个记载航空发展中的新地名。它就是在原玉厂坝机场遗址处,人们将玉厂坝改称为飞机坝,而飞机坝地块上形成的一条小街又被命名为飞行街。可能是历史的巧合,2008年贵阳修建了一条以市南路加油站为起点,经小碧乡到龙洞堡国际机场称为油小线的高等级公路,其路的起点就在当年团坡机场一侧。这条将贵阳解放前后所建的两个最早最晚,一小一大的机场连在一起的道路,于2010年被贵阳市政府冠名为机场路,成为记载贵阳航空发展史的一个新地名。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