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火凤凰”
在生态明文明城市建设中,位于凤凰山北面山脚南明河畔、凤凰村对岸的贵阳电厂,这个被称为“火凤凰”的发电企业于2012年光荣隐退,告别贵阳城,迁至早已在织金县境选好的新厂址。随之22路公交车终点站贵阳电厂站被取消,新终点站改在七眼桥。这个曾经叫做“赤马殿”、“贵阳电厂”的地名,又将被何种新的地名取代,尚不得而知。贵阳电厂搬迁,是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而对于这座老牌火力发电厂,这是一次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变迁,是一次“凤凰涅槃”。
贵阳电厂厂址,原地名叫“赤马殿”。清康熙初年,镇守云贵的西平王吴三桂叛清,发兵进攻北京,并自立王国“周”。但他在称“大周”皇帝后,几个月就暴病而亡,由其孙吴世璠继位。吴三桂给孙子留下一笔宝贵遗产,即一匹为他屡立战功的枣红骏马。吴世璠在贵阳逗留期间,将那匹骏马放在水草繁茂的凤凰山脚南明河滨,喂养得膘肥油光。这一带牧马之地便被当地人称做“御马圈”。后来,那匹跟着吴三桂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枣红马因年老而死亡。吴世璠就在这一带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按照公侯卒后的待遇隆重地厚葬了这匹枣红马,并在马坟前建了一个亭状小宫殿,取名“赤马殿”,将此三个大字题写在亭子的匾额上。这一带地方便被当时的当地人称做“赤马殿”。
原贵阳电厂厂房及输电线铁塔
1956年12月,国家电力工业部批准修建贵阳电厂,设计者选址于赤马殿,于1957年获得贵州省、贵阳市两级人民政府同意。贵阳电厂一期工程于1957年11月动工,首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于1958年8月28日投产,第二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于1959年5月22日投产。二期工程4台机组于1965年全部投产;三期工程于1976年全部投产;1990年11月至1993年又扩建了一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贵阳电厂是新中国贵州省的第一批火力发电厂之一,是贵州工业的“先行官”。发电厂锅炉熊熊燃烧的炉火,加上从发电机发出的“火树银花”,使凤凰山这只栖息了千百年的“凤凰”变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火凤凰”。
贵阳电厂投产50多年来,为贵阳市市政用电和贵州电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它散发的浓烟和锅炉吐出的灰渣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污染。它的搬迁,是为打造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作出牺牲;“凤凰涅槃”后,它又将在异地的烈火中获得重生,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