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与白蜡地名
蜡染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始于西周,盛于隋唐,流传至今。蜡染与扎染(绞缬)、镂空印花(夹缬)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属于织染工艺,《礼记》等文献均有记载。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蜡染工艺是用蜡刀点蘸熔蜡描绘花鸟鱼虫或其他图案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涂有蜡汁的织物在浸染时,翻转搓揉导致蜡的不规则龟裂使颜色在布面呈现出特殊的花纹,着色后去蜡,蓝底白花、白蓝相间的多种图案的布面极富感染力。蜡染作为中华文明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已经从生活用品发展到艺术品。蜡染从单色演化到多彩,是独具感染力的工艺品,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贵州作为蜡染的发源地,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传承并擅长蜡染技艺。由于蜡染独具民族特色,加上色调清新淡雅,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赏心悦目。蜡染是实用品也是工艺品,是记载人类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人们很少知道贵州省的省会贵阳这座现代化城市也是蜡染艺术的发源地。如今,贵阳与蜡染相关的只剩下白蜡地名了。
贵州叫白蜡的地名很多,清代经济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曾任贵州学政,视学贵州期间就作有《白蜡坎道中》诗。贵阳亦有许多含有“白蜡”的地名,元代在贵阳花溪区设“中曹白蜡(谐音作‘纳’)等处长官司”,驻在今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曹司地名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设“白蜡(谐音作‘纳’)长官司”,驻在黔陶乡骑龙村。如今,土司制度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仅存白蜡地名。云岩区有一口井叫白蜡井,是始建于清中期的老井。白蜡井位于宅吉小区百蜡井路第20栋楼房旁边,三股手指粗细的清泉从龙嘴形出水口中流入一旁的蓄水池,井侧竖有2010年贵阳市文化局对古井进行修缮的记事碑。井旁边的道路叫白蜡井路,自吉祥路贵阳实验第二小学幼儿园旁起至金仓路,全长约100米,1998年命名。在南明区小碧乡,也有一座白蜡山。白蜡井、白蜡井路、白蜡山的名称均源于所在地特有的白蜡树和白蜡虫。宅吉小区的这口井因为当时周围的白蜡树得名白蜡井,白蜡井路名自然因井而名;南明区的白蜡山,同样因为山上有白蜡树的缘故。
白蜡树是木樨科白蜡属植物的统称,又称梣,因白蜡虫喜在此树生活得名白蜡树。木樨科白蜡本属约7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极少数向南延伸至热带。中国约有20余种,分布最广的是白蜡树。白蜡树属于落叶乔木,常见于平原或河谷地带,多数种类能耐轻盐碱性土,可用种子、插条、埋条等方法种植。白蜡树材质坚韧、耐水湿,适宜制作家具、农具、胶合板等;枝条可编筐;树皮称“秦皮”,中医用做清热药。贵阳现在有一种优化的速生白蜡树,土名毛白杨,不仅具有本地白蜡树的优点,而且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落叶晚、绿化效果好,适宜在城市种植。
白蜡虫俗称蜡虫,白蜡虫的分泌物叫白蜡。白蜡虫除了白蜡树外,也在女贞树上繁殖。白蜡虫是中国特有物种,为昆虫中的一种介壳虫,雌雄异形。分泌蜡主要靠白蜡虫雄幼虫,一龄雄幼虫能分泌微量蜡丝,产蜡以白蜡虫的二龄雄幼虫为主,二龄雌幼虫分泌微量蜡粉。每年的3至4月,白蜡虫的雌成虫产下约7000粒的卵,白蜡虫卵需约一个月时间孵化,雌、雄比例一般为13。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约三周蜕皮变成二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二龄雌幼虫在8月份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到第二年产卵后不久死亡。
白蜡虫图
白蜡过去是制作蜡烛,尤其是制作蜡染必不可少的原料。由于白蜡是虫体的分泌物,所以也称虫白蜡,用白蜡制成的蜡烛是农耕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白蜡的采集是在白蜡雄虫上树约100天左右,到处暑、白露节前后,当白蜡树条上开始出现白色蜡丝时采收蜡花。传统的制作是将原料放在沸水锅内熬煮待蜡花全部溶化,用木瓢将浮在水面的蜡脂舀入盆内冷却后即成头蜡。取头蜡后锅内剩下的蜡米籽装入布袋用清水漂洗数次,放在锅内木制十字架上再加水继续熬煮,用木棒不断挤压,使袋内蜡米籽破碎再溶解一部分蜡脂,舀入盆内冷却后称为二蜡。
中国是开发利用蜡最早的国家,制蜡、用蜡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白蜡和蜡烛、蜡染是中国特产,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黄蜡称为蜂蜡,白蜡叫虫白蜡。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已经有“白蜡”一词,明确记载白蜡虫养殖及白蜡生产的著作,以13世纪宋、元时期周密所著《癸辛杂识》为最早。到了明代,中国已经普遍养殖蜡虫,川黔滇乃至湖广、江浙为主要区域,制蜡及相关手工业日愈繁荣。明代记载虫白蜡的著作众多,有汪机的《本草录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
中国的白蜡虫养殖技术很早就传往国外,先东渡日本,然后辗转传往欧洲。《中国农书》记录了在华耶稣会会士金尼阁在1651年述及中国东南各省取“白蜡”的事情,是欧洲人最早了解中国白蜡虫的记载。18世纪中叶,欧洲知道中国饲养白蜡虫及制蜡的情况。1853年,罗克哈特从上海将白蜡的样品连同白蜡虫送到英国研究。自此,欧洲人才知道白蜡由昆虫所产,消除了由树木产“植物蜡”的观念。利希陀芬在旅行的书信中记录了于1872年在四川学到取白蜡方法。西方国家逐渐了解白蜡后,因白蜡来自中国俗称“中国蜡”,成为中欧贸易中的一项中国特产品。
作为白蜡虫的故乡,从虫、蜡生产的历史看,白蜡虫产业集中分布在四个区域:贵州省黔东台坡地与平坝地区,贵阳及以东的湄潭、思南、麻江等广大区域;贵州省安顺以西一带和云南昭通地区,即云贵高原山地地带;四川省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谷地地带;四川省北部的南江、广元、旺苍和陕西省的宁强、镇巴、南郑、西乡等川陕山地地带。由于贵州是白蜡虫的主产区,与蜡相关的手工业繁荣,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蜡染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
虫白蜡过去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工业蜡普遍应用的今天仍然具有多种用途。从工业方面看,虫白蜡是军事工业、电子工业的重要原料。军事工业上铸模、精密造型,特别是飞机零件的铸造,加入虫白蜡可避免气泡产生;可以作为各种精密仪器、机械、金属器皿的防锈、防潮和润滑剂。纺织工业上,虫白蜡不仅能增加丝、绸和棉织品光泽,而且使织物更加牢固美观。造纸工业中的高级铜版纸、复写纸、蜡纸、蜡光纸和糖果纸等用白蜡填充和上光可使纸面光洁、纤维细密、经久耐用。虫白蜡用于电容器材料的防潮、防腐,能提高绝缘性能。虫白蜡在轻工行业可以制作上等的汽车蜡、地板蜡、上光蜡和作为高级化妆品、皮鞋油的原料;还可以用于家具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抛光等。
在其他方面,虫白蜡也具有多种用途。虫白蜡在农业上涂果树嫁接木的切口可以提高成活率,蜡渣是喂猪的精饲料;由于虫白蜡制品色彩鲜艳、生动逼真、经久不变,普遍用来制作各种模型、玩具等文教用品。在医药方面,虫白蜡是中、西药片最理想的抛光剂,制作膏药和用作中药丸药外壳可久不变质,现代医学用白蜡治疗气管炎、对胃癌进行探索性治疗等。此外,在生物链中白蜡虫也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其含有大量蛋白质及钙质,是多种食虫动物及食植物虫的食物。白蜡虫因高脂肪含量、容易繁殖及在低温下也能生存,被广泛用作宠物的食粮,冷藏过的白蜡虫也是常用的鱼饵料。
白蜡井因为水质甘洌,周边住户常来取水饮用或洗菜、洗衣。20世纪80年代,白蜡井所在地修建宅吉小区后,因水井位于路边无人照管,一度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为了保护和继续使用这口井,白蜡井被用水泥圈起犹如水泥蘑菇,因此被周围居民叫做“蘑菇井”。经相关部门明确为保护文物后的白蜡井得到修缮,外观改善。由于缺乏长效管理措施,随着污水渗透,白蜡井水呈现异味,旁边蓄水池中的水呈黑色并漂浮一层薄薄的油污,其中还能看到被丢弃的各种杂物,介绍水井情况的石碑上也尽是涂鸦,需要有关方面进行整治,保护承载历史、文化的古地名实体。
布依族的蜡染技艺
蜡染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艺术再现,反映了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绚丽多彩的蜡染作为记述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的史诗,需要传承保护。与蜡染相关的地名,同样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