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近现代实业界人物
于德楷
(1842—1913),字仲芳。祖籍山西永宁,为清初“天下清吏第一”于成龙的后裔,祖辈宦游于黔,定居贵筑县沙子哨董家坝。少时“不悦学”,喜驰马击剑,后到四川依舅父颜国佐,得绵州知州唐炯赏识,随唐炯平咸同起义有战功,授府同知衔,回贵阳后寓居正新街,是家财万贯的士绅。
光绪十四年(1888),与宦绅唐炯合资白银八千两,在正新街开办“同济堂”药房,聘通医理、识药材、善经营的黄紫卿为经理,成为全省著名的中药老字号。同济堂悬挂一块题为“一言堂”的金字招牌,表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不言二价”。专销地道药材,如四川的川芎、川贝、川乌,广东的广木香、广陈皮、肉桂,云南的三七,东北的人参,浙江的杭菊,西藏的红花、麝香、虫草及贵州的朱砂、雄黄、石斛、天麻、杜仲,药材齐全,质地优良。炮制中药十分讲究,强调“尊古炮制”,一丝不苟,如熟地必“九蒸九晒”,八宝眼药必碎于“三黄(黄柏、黄连、黄芩)汤”,熬鱼胶、虎骨必用油饼作燃料。按严格配方,制成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又制成烫伤药、刀口药、阳和膏免费施舍。药材贮藏精细、售药制度严格,处方上加盖店章,注明药物味数,核对无误,方允包装。包装纸上印有药名、药性、归经、功效、用途及禁忌,分量不差分毫。以此信誉倍增,名声远播,百年不衰,省内外皆称“同济堂货真价实”。
为了抵制列强对我国铁路、矿业的垄断,清末掀起“收回权利”的风潮,认为“利不可假外人,民膏不可外溢”,应当收回路权、矿权。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端棻、于德楷等发起创立“贵州全省铁路矿务总公司”,以李端棻为经理,于德楷为助理,周素园为总文案,拟通过集资修筑贵州铁路、开发贵州矿产,筹办矿业学堂,发展贵州实业,但因财力不足,两年后停办。
于德楷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重金资助办学、办报、办官书局。光绪二十年(1894),贵州提督学政严修在资善堂办贵州官书局,并购置大量图书报刊。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乐嘉藻、李裕增等在次南门外雪涯洞丁公祠创办“贵州公立师范学堂”,引进日本教师和教材,开创贵州师范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与李端棻、唐尔镛等呈请将贵阳中学堂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贵阳一中的前身。三十三年(1907),又与唐尔镛等集资八千两,创办贵州第一张报纸《黔报》,报道国内外新闻,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支持贵州巡抚庞鸿书办“贵州官立农林学堂”,积极筹建“贵州农务总会”。于德楷虽是“宪政派”重要成员,但在两派斗争中持中立状态,努力调和双方矛盾。1912年,任可澄、戴戡等引滇军入黔,颠覆“大汉贵州军政府”,其弟于德坤被杀,悲愤成疾,于次年病故,终年七十岁。
华之鸿
(1871—1934),字延宜,又字延厘。原籍江西临川,先祖康熙末年行医入黔,定居遵义团溪,后改作盐业。传至华联辉,经商之外,又读书应试,中举人。同治初年,因避战祸,迁居贵阳。光绪元年(1875),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改革盐政,以遵义人唐炯为盐法道,以华联辉为盐法道总文案,实行“官运商销”,振兴川盐,滇黔盐路畅通。盐政改革后不再做官,在仁岸(今仁怀茅台)开“永隆裕”盐号,在永岸(今四川叙永)开“永昌公”盐号,在贵阳开“永发祥”盐号,成为贵阳首屈一指的大盐商。华家有钱,家财万贯,人称“华家银子”。华联辉是个儒商,认为“钱财乃天地之物”,应当“有济于世”,曾刻书送给亲友和乡人。听说上海有活字印刷,曾派人前往学习,但此人辜负了他的期望,一去不归,事虽未成却成了华家创办书局的契机。光绪十一年(1885),华联辉去世,其子华之鸿继承产业,经营盐号及茅台村的“成义烧房”。
华之鸿于同治十年(1871)生于贵阳,父亲去世时仅十四岁,靠叔父和母亲抚养成人。光绪二十二年(1898)入仕,以贡生拔为仁怀厅儒学训导,仁怀地近四川合江、重庆,信息灵通,从外地购回《时务报》、《仁学》等书刊,接受维新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母亲去世,辞官归里,继承祖业。他牢记父亲的遗教:“钱财乃天地之物,用之当则为福,用之不当则为祸,祸福当擅自选择”,热心公益事业,尤重文教。光绪三十年(1904),与李端棻、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等将原贵阳府学改为贵阳中学堂,迁往雪涯洞后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贵阳一中的前身),是为贵州最早的中学。光绪三十三(1907)受贵州巡抚庞鸿书的委托,与唐尔镛开办优级师范专科,后又与任可澄创办“宪群法政学堂”,捐资创办团溪公立两等小学堂、息烽底寨两等小学堂及贵阳私立志道小学。光绪末年被推为贵州商会会长、宪政咨议局议绅。他坚持走维新变法的路,宣统元年(1909)与唐尔镛、任可澄等组织“贵州宪政预备会”。辛亥革命后,任“大汉贵州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兼官钱局总办,后又任贵州都督府财政司长兼官钱局总理。官钱局后改为“贵州银行”,他是贵州第一个银行的总理。
华之鸿秉承父亲的遗志,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贵阳文通书局,意在“文通四海”,传播文化。文通书局在全国名列前茅,仅晚于商务印书局十一年,比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都早。他聘请在遵义官书局任事的田庆霖为经理,到日本学习印刷技术,订购设备,购回铸字铜模、对开机、四开机、六开机、圆盘机、装订机等铅印全套设备,开印的第一部书是郑珍的《播雅》。开工后,田庆霖又带人到日本学习影印、石印技术,购回照相、制版、石印等设备,于是影印英文教科书、印刷彩色广告、黔币、银票和各种挂图。文通书局资力之雄伟,设备之新颖,于当时落后之贵阳,自不得不视为惊人之伟举。
设局之初,纸张多由外国进口,价格昂贵,供不应求,于是筹建纸厂。起初,在修文西山华严寺、瞿云寺、小鹿窝建作坊,以竹木作原材生产“西山纸”、“天灵纸”。但这两种纸都只能作一般印刷,精致印刷品还必须靠进口纸。有感于此,华之鸿决意创办机器造纸厂。由田庆霖第三次东渡日本,购回全套造纸机器设备,培养技术工人,又请来五名日本技师。1915年在南明河畔建成“永丰抄纸厂”,制造出“超贡纸”、“超光纸”、“庆霖纸”、“混同纸”等,纸质可与舶来品媲美,除文通书局使用外还远销西南各省。这个纸厂,俗称“华家纸厂”,后改为西南纸厂、黔元造纸厂,1953年改为贵阳造纸厂。
茅台酒自乾隆以后,因盐运繁忙兴盛起来,“黔省称第一”。但咸丰年间,因战乱毁于兵火,茅台夷为废墟。同治元年(1862),华联辉在茅台村杨柳湾开设“成义烧房”,按古法酿造,酿出“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美酒,使茅台酒得以复兴。起初只供家用及馈赠亲友,但“好酒不怕巷子深”,后来逐渐畅销,并在贵阳“永发祥”盐号销售,到华之鸿时已有一定规模。1915年,将“成义烧房”(俗称华茅)与“荣太和烧房”(俗称王茅)的酒,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统称“茅台酒”,获金质奖,从此蜚声海外,成为世界名酒。
华之鸿又在贵阳城西松山一带购得一片土地,招佃数十户,雇工数十名,创办农场,种植果树、药材,并设苗圃,进行农作物试验,人们把这片山地称为“华家山”。鉴于民国以来,贵州政局动荡,官场勾心斗角,华之鸿心灰意冷,于1917年退出政界,皈依佛门,建“大觉精舍”(即华家阁楼)闭门读经,把华家经营的盐号、酒厂、书局、纸厂交给儿子华问渠。1931年华之鸿中风卧床,于1934年3月7日病故,终年六十四岁。
冯介丞
(1872—1943),名乔荣,字介丞,以字行,贵阳人。生于贫民家庭,七岁丧父,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入尚节堂,靠针线活为生。介丞为长兄,十三岁便开始独立生活,在“柴鸿川”丝线铺当学徒。店主见介丞为人诚实,能吃苦耐劳,又知计算、善于经营理财,三年学徒期满后便留作伙计。此时“柴鸿川”已改做布匹生意,经销湖南、湖北等地的土布,介丞勤勤恳恳,得老板赏识,升为管事。在他悉心筹划下,生意兴隆。十年之间,“柴鸿川”号声誉顿起,竟与于德楷的“同济堂”、华之鸿的“永发祥”盐号齐名。他将分得的红利积攒起来,开了一个“永兴”布号,由其弟乔华经营,直到民国初年,他才离开“柴鸿川”布号,将自己的商号改名为“德聚恒”。
贵阳有商会始于宣统元年(1909),初称贵州商务总会,后改为省城总商会。冯介丞因为人厚道、办事公平,1916年当选省城总商会副会长,1920年当选会长,因几届连任,人们称之为“老会长”。民国初年,袍哥横行,匪患猖獗,货物常被抢劫。冯介丞仿广州“商团”之例,呈请省长公署批准,自筹资金,成立“保商营”,有兵员400余人,负责保护商旅运输。那时币制混乱,银元、铜钱携带不便,为使贵阳货币流通,又由总商会成立民间性质的“官钱局”,发行一百文、五百文、一千文纸币。城中店铺多是木结构建筑,容易失火,又由商会出资购买消防器材,成立消防队。1924年,云南军阀唐继虞离任回滇,欲将库存十万银元带走,冯介丞出面阻止,将库银保留下来。甲子、乙丑年(1924—1925),贵州全省大旱,米贵如金,饥荒遍地,冯介丞发动士绅出钱,平籴谷米、施舍稀粥、馈赠药品、掩埋死尸。同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贵阳学生上街游行,冯介丞号召贵阳工商界罢市,抵制日货。
1930年贵州省城总商会改为贵阳县商会,冯介丞不再担任会长,受聘为资善堂总理,专办慈善事业,并参与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工作。上任之初,有人建议将尚节堂部分房屋出租以增加收入,冯介丞认为不可,又在大南门、洪边门等地修建房屋数十间,供无房的贫民居住。尚节堂的寡妇数百人乃至千人,资善堂每年都给她们送钱、送布,除用公益金开支外,冯本人每年捐银元千元。1939年2月4日,日机轰炸贵阳,精华之区烧毁殆尽,人民死伤无数,惨状目不忍睹。冯介丞组织人力收殓、掩埋尸体。1941年贵阳市政府成立,改资善堂为救济院,仍冯介丞为院长。1943年2月,冯介丞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图云关黑坡寨。
孙绥之
(1908—1968),原名承祉,修文县人。初在县立小学读书,1923年入贵阳模范中学。不久,父亲去世,在军界谋职。1931年返家,值叔父孙仲翔在贵阳试验生产酱油,叫他前往协助。1934年,酱油厂由新东门胡家祠堂迁至齐家湾,招收雇工,扩大生产,取名为“味莼园”。工艺设备不断改进,用瓦罐发酵,用水泥池晒酱,木榨过滤,并建恒温曲室,培养菌种作曲,生产出色泽金黄、香味醇美、久贮不变、味道鲜美的清酱油,颇受市民欢迎。1936年由单一生产酱油发展酱油为多种经营,增加麦醋、甜酱、辣酱、豆腐乳、酱菜及口蘑酱油、虾子酱油等品种。1938年,孙仲翔因年老不能继续经营将资产分作八股分给子侄,孙绥之得了三股,任经理,以后成了最大的股东。往后几年中“味莼园”规模日益扩大,拥有十一点六万银元资本,年产量达二十二万公斤,在大十字、苏家桥、大南门开设门市部,成为首屈一指的酱油业。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孙绥之任贵阳市酱油业公会主任委员;1950年起任贵阳市工商联合会常委、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55年任贵州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任全国工商联合会执行委员,并当选贵阳市、贵州省人民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常委、市民建常委。
孙绥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1950年代表酱油同业公会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八千份(每份合七千三百元旧币),味莼园就承担三千份。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味莼园捐献一点三亿元,又发动股东捐献一点五亿元。他还投资创办贵阳新黔棓酸厂、贵阳饭店、贵阳投资公司和房屋开发公司。1955年味莼园公私合营,孙绥之为私方代表,担任第二主任委员。1956年以味莼园为基础,将上海、老同兴、天生等十三家厂号合并为贵阳酱菜厂,孙绥之任厂长。1960年以后,孙绥之不再担任厂长,主要从事工商联工作。1968年5月22日,孙绥之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而死,享年六十岁。1979年平反昭雪,改革开放后又恢复老字号“味莼园”的名称。
熊静安
字继瀛,贵阳人,生卒年月不详。父亲熊经畲为贵阳巨商,熊静安继承祖业,经营绸缎铺。他受着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兴办实业为己任,并在贵阳最先开办股份制企业。1912年熊静安联合华之鸿、周筱甫等商界人士,筹集股银二万两,在贵阳大南门外的鲜鱼街(今西湖路)建立“贵阳制革公司”,采用新法制革,使用简单机械生产皮箱、马鞍、皮靴等制品,七年后被改为军用皮革厂。
1917年,熊静安、熊范舆、黄莳夫等人发起组织“贵州商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以集资款到上海购买两台美制75千瓦单级汽轮直流发电机及锅炉等设备。机器运到镇远,因政局变化搁置起来。1926年周西成任贵州省长,决定将这批机器设备运到贵阳,成立贵阳电气局,设厂于南明河畔武侯祠(今南方电网公司),从此贵阳有了发电厂。
1918年,熊静安以合资方式创办“启源丝厂”,收购蚕茧丝,有工人百余名,直到1933年。同年,又以招股集资方式创办“协昌火柴公司”,有资本银万两,工人数十名,生产硫化磷火柴,每日产三大箱(5400盒),品名为“飞马牌”、“舞龙牌”。1928年与惠川火柴公司合并,1935年两厂分开,在箭道街另建“协昌兴记火柴厂”,1940年并入贵州企业公司,称“贵州火柴公司”。熊静安是民国初年工商界重要人物,1916年为贵州省城总商会特别董事,1920年当选商会副会长,1928年当选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