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六冲关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1635字

六冲关

贵阳老城区周边的山,昔日民间有“五虎三狮一凤翼”之说。明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有“五虎三狮一凤凰”之记。甲秀楼的一块碑记中还有“五虎三狮连凤翼”之语。其中,三狮一凤可考,城东与相宝山相望的狮子山俗曰断尾狮。城西的狮子山俗曰断头狮。城南还有一座狮子山。一凤即凤凰山,在窄口附近。何静梧在《贵阳典故》一书中说“贵阳的周围是否有五座形状像虎的山,或者有五座名叫虎的山?数百年来人们找来找去,谁也没有找到。”由原贵阳市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90年8月编辑出版的《贵阳风物》一书中,虽有“城西有五虎山”的记载,但未点出是哪五座山形状像虎。或山名叫虎山。倒是在古人吟六冲关山结的几首古风中,有一首《五虎朝阳峰》的诗曰:“五虎朝阳齐咆哮,似向东君祝安康。可惜日头无耳目,不知还礼叫回乡。”《云岩区志》中记载:境内海拔“最高点在六冲关的五虎朝阳峰,海拔1438.7米。”

六冲关的最高点,比南明区境内海拔最高的大岩头山还要高96.4米(大岩头山海拔1342.3米),所以说也是贵阳城区的海拔最高处。

六冲关有多名,如六春关,鹿疃关等。但它是以山峰形状如六根形似巨大玉葱苗直指云天的山结而成,故名六冲关。昔日六冲关,特别是六冲关山结中的五虎朝阳峰之高、之险峻,有三首古诗可为佐证。其一曰:“贵山耸立如碧空,色如翠羽形似葱。西施食指朝天竖,海外游仙纵玉聪。”其二曰:“六冲关高遮半空,疑是碧玉长屏风。樵夫欲上先惊胆,飞鸟思度叫声洪。”其三更夸张,诗曰:“仰天三窝形似梯,山结奇特传世稀。有人将它竖得起,欲上青天不用飞。”贵阳市区内东、南、西、北四大景区版块中的北六冲,就是指六冲关。不过今天的六冲关再也不是“樵夫欲上先惊胆”了。

清咸丰六年(1856)修建落成的“圣保禄修院”即贵州首座天主堂中修院,其具有宗教色彩和中世纪建筑特色。主体建筑保存完整,很能吸引游客的眼球。

1964年在六冲关兴建的贵州省植物园,占地88公顷,分森林植被区、果木区、药用植物区、花卉观赏区、植物展览区、科教基地。集培育品种、科研普及、游人观光为一园,园内有各类植物2500多种,不少是稀有植物。其培育出来的复瓣刺梨花及各类兰花在别地少见。

本世纪初,以顺海林场为基础,新建了森林公园。因图云关森林公园在南,人们为加以区别,统称其叫北森林公园或顺海森林公园。占地884.5公顷,园内有植物190科、2037种,建有“杜仲园”、“莲花洞”、“地母洞”景区。地母洞还承载着一段保护中华文化瑰宝的史实。据史料记载:《四库全书》成型后,乾隆皇帝令编纂的官员写了七部,其中有四部分别藏于北京、沈阳、承德等地,称为北四部。另外三部分藏于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称为南三部。南三部中的文宗阁和文汇阁藏本在清代被太平(天国)军所毁。唯文澜阁藏本未遭厄运,保存完好。但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日寇抢掠,四处“隐藏”。1938年3月25日,文澜阁藏本“逃难”来到贵阳。时任贵州省教育厅长的欧安槐奉命将其存放在大西门外的张家祠堂。不久即转移到六冲关的地母洞保藏。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在地母洞“避难”六年之久。1948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民国《贵州通志》中,我省许多相关史料就是得益于《四库全书》文澜阁版在地母洞“避难”的两年中,贵州学者及文人从中抄录到的史料。地母洞保存《四库全书》文澜阁版这一文化瑰宝的“功绩”,为六冲关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曲径通幽”及“步道观景区”,游人站在园内俯瞰小关大桥,如飞天彩虹,俯瞮小关湖,如嵌镶在贵阳北边的一颗明珠。昔日,有钱人家及社会文人爱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邀友携物(果、酒等)上六冲关上赏月。如今不少贵阳有车族的家庭,也常在明月之夜趋车上六冲关赏月。可以说,贵阳的“六冲秋月”并不逊色于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老贵阳人大都知道,六冲关产的“金银双桂”即金黄色和白色的桂花,是贵阳桂花中的上品。

抗战期间中华文化瑰宝《四库全书》杭州文澜阁藏本在此保存六年的六冲关地母洞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