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化的科学路
据《南明区街道志》记载:科学路“南起都司高架桥,北至醒狮路。路长205米,宽6.8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车。”“沿路有贵州省文联、贵州省京剧团、中华南路街道办事处、中华南路派出所等单位。”据史料记载,清代在此设粮道衙门,故称粮道巷。后来这条路做棉花生意和弹棉花的人较多,改称棉花街。民国29年(1940)左右,又改名都司东路。民国30年(1941),“粮道衙门”改建为贵州科学馆,此街改称科学路至今。
科学路在南明区上百条、街、路巷中,不论从路的长短,居民住户和人口,以及驻此路公共户单位的多少,都称不上是一条大街,但该路称得上是贵州贵阳一条传播文化之路。
三家报纸发行地——20世纪30年代初,贵州省政府的机关报《三民日报》、《民国日报》、《新黔日报》均在此路诞生发行。1931年,贵州妇女抗日救国会成立并选出理事会,理事会在《新黔日报》上创办了《惊蛰》副刊,刊登的文章联系贵阳抗日救亡运动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鼓舞和促进贵阳人民的抗日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四大馆此所在地——民国26年(1937)——民国32年(1943),贵州享有盛名的文化机关——贵州省立图书馆、贵州科学馆、贵州艺术馆、贵州物产存列馆先后在此路建成。
1936年,贵州省立图书馆在此路筹备,1937年5月5日,贵州省立图书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省政府委任蓝端禄为馆长。馆内有省教育厅图书室移交图书二万五千册,新购图书五千册。省立图书馆的成立开放,贵阳民众可到此馆图书阅览室和报纸杂志阅览室翻阅图书和报刊资料。到贵阳解放前夕,馆藏图书五万多册。
贵州科学馆成立于1941年10月10日,该馆设有化学、物理、生物三个部。该馆成立后,先后开展了科学普及教育,进行标本和模型的陈列与介绍,举办了各种科普展览活动,对人民群众的科普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贵州物产陈列馆成立于1941年10月10日。该馆征集、搜藏、陈列的均是贵州的工艺品、农产品、矿产品及手工艺术品数千种。
贵州艺术馆成立于1943年10月10日,省政府委任陈恒安(贵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书协贵州分会名誉主席、贵州博物馆名誉馆长)为馆长。馆内设总务、音乐、美术、戏剧四部。该馆收藏了大小拓片数百件,古代铜器、字画、书法作品若干件。
故宫文物展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烧到华北,为安全起见,北平故宫博物院的部分文物(约八十多箱)于1938年转移到贵阳,先后存放中华北路毛公馆(毛即毛光翔,贵州桐梓人,曾任贵州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油榨街观音洞,这批文物大部分为我国历代书画珍品。1943年,贵州艺术馆馆长陈恒安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同意,在该馆举办了“故宫博物院书画在筑展览”,前往科学路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万人空巷,使贵阳各界人士大开眼界,尤其对贵阳国画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次极为难得的观摩、鉴赏、学习的机会,对促进、提高贵阳书画界人士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影响深远。
名人驻足活动地——1944年,小提琴家马思聪在贵阳时曾任省艺术馆馆长,与妻子钢琴家王慕理在科学路举办音乐会,历时3天,演奏了许多世界名曲,义卖收入支援前方抗日,救济难民。特别是那场轰动筑城的“黄河大合唱”演出,那一首首抗日歌声,不仅让贵阳人民享受到一次音乐大餐;同时也让贵阳人民坚定了抗日的信心和斗志。著名画家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下榻中国旅行社(今科学路)并在此举办个人画展,展出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巴山蜀水》。作家艾芜住在此路文化人招待所,得到中共地下党人的接济。著名画家关三月、张大千、黄尧、熊佛西先后在科学路省艺术馆举办画展。歌唱家胡雪谷、舞蹈家吴晓邦等的独唱会和舞蹈知识讲座等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