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山
这首民歌说明当地穷乡僻壤,土多田少,稻谷奇缺,白米金贵。这里地处乌江南岸,古为川黔边陲,历属兵家征战之地,因此比较出名,更出名的是这里历史悠久,地名古雅,人文史迹,令人怀念。此文仅记金龟山“唐代扬威将军”杨立信其人其事对开阳县历史的影响和发展。
走进楠木渡镇谷扬片区江山村之关口,沿引水大沟前行数百步,便可看见活灵活现、名扬八方的金龟山,山前葬有“唐代扬威将军”杨立信的古墓。此系我县史记最早的古墓。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
笔者先后两次身临其境考察拍照,并走访当地老人,均对杨立信将军有良好的口碑。
唐代扬威将军墓之后山像个匍地乌龟,将军墓葬于乌龟之首。墓为细石箍砌,建筑坚固,牢不可破。其位置较高,雄伟壮观。立于墓前,既能听到乌江水之震耳涛声,可遥望遵义、息烽两县之重叠山岭。现在墓之右侧百余米处,已修通山村公路,可以驱车绕向墓前。
将军墓碑为咸丰二年(1852)杨氏全族合祀时立,碑文刻有“大唐敕授扬威将军杨印立信大人墓”字样。(《贵州文物总览》一书对此记录有误)。据《开阳县志》(民国28年编)记载:“开阳古迹之有载籍可考者,当推此为最早。”并写明杨立信旧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唐随征黑羊箐有功,授安抚司。”
杨立信为开阳县杨氏始祖,其孙杨肇昌,征蛮有功,封中山侯,授乖西(旧址在今双流镇)正长官。明代洪武四年(1371),裔孙杨文祯任乖西正司职,其墓亦在江山境金粟庵山上。由此可见,杨氏治理乖西正司长达数百年。而杨立信的后裔多在遵义繁衍,为官而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
传说解放前,杨氏全族清明会,三年一小祀,十年一大祀,都要到唐代扬威将军坟前扫墓。族长代代相传:“我们杨氏祖先都以礼义为本,忠孝传家。入黔老先祖杨立信就是率先垂范的第一人。他封官入黔不久,就把年轻守寡的母亲接来黔境。他授封扬威将军、调守边关乌江南岸时,已经年过半百,他仍放心不下孤独的老母,又将母亲带到边关,以便抽闲敬孝。母亲死后,他又择地就近安葬,以便逢年过节敬献母亲。他临终前,又授意子孙:要葬在母亲墓后,以便永远守候母亲!他尽忠尽孝的举动,也永远流传后世。杨氏子孙前到江山朝拜时,都要先到先祖母墓前朝拜,而后再去将军墓前朝拜。
无论杨立信随征黑羊箐有功,还是其孙杨肇昌征蛮有功,均说明他们的功劳簿上都沾满了南方少数民族的鲜血。笔者从双流镇高云片区杨家衙土司府亲眼目睹杨氏土司的刑具老虎凳、木枷、铁锁等,说明杨氏土司对奴隶也实行过残酷统治。
然而,客观地讲,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方面,还是功不可没的。此外,杨氏从生产力较发达的江西入黔,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据传说,杨立信和他从江西带来的军队,每到一地,都要带去谷种,实行有乱戡乱,无乱种田的制度。客观上带动当地人民改变了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的落后习惯,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细想一下,一千多年前杨立信曾经管辖过的谷扬,就因谷子品种优良而命名,这难道与杨氏的进驻没有关系吗?
唐代扬威将军墓,四周都用块石镶砌,据说是用生石灰加糯米浆剁缝,结构非常牢固。1975年当地修山村公路时,民工想拆墓石去砌涵洞,结果无法撬开,只将墓碑抬去盖涵洞。改革开放后,杨氏族中不服,便状告到省政府。省政府令地方政府监督将墓碑还原。
1981年清明节,开阳、遵义的杨氏后裔数千人到墓前祀祭,可算隆重之至。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政府已批准将将军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望当地政府和人民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