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医院前身
位于湿地公园朝阳村的花溪区人民医院如今已是初具规模的区县级医院。其创建时期却不容易。
民国时期,缺医少药,生病只能听天由命,主要靠自家人采挖中草药治疗。病沉,则只能依靠郎中、巫医、神汉等。随其装腔作势、装神弄鬼、敲诈勒索。往往人财两空。据民国27年(1938)5月25日,贵阳县县长刘剑魂呈报文件写道:“贵阳县乡村,汉苗杂处,未病不知防,既病不知医。黄泥小学一校,因患天花而死亡人数50人。其他乡村之类此者,正复不少。”此语已将当时的医疗卫生状况说得很清楚。此外,疟疾等传染病的肆虐,亦令百姓苦不堪言。
刘剑魂已有意于设立卫生所,然于10月调走。后继者李大光县长方于民国28年(1939)7月15日,完成了剑魂意愿。创立“贵阳县花溪卫生所”,借花溪公园中涵翠楼楼下两间房充作所址。涵翠楼乃一楼一底木质青砖黑瓦建筑,白灰勾缝,回廊式结构。楼下两间房门挂有“诊察室”与“妇婴卫生室”小木牌。而回廊木柱上挂有“花溪卫生所”白底黑字长木牌。左边有木楼梯通向二楼。由陆祖仁担任第一任所长,医护人员穿戴白大褂、白头巾。成为当时新鲜事物之一,民众奔走相告。
民国29年(1940)3月25日,遵循贵州省卫生委员会训令,组建贵阳县卫生医院,方移址于核桃湾蟠龙山处,即今院址。4月1日,贵阳县卫生院与青岩卫生所同时成立。陆祖仁任第一任院长,并兼辖乌当、沙子哨、青岩三个分所所长职。7月,贵州省卫生委员会训令贵阳县政府推行公医制并改名为“贵阳县卫生实验县医院”,赵光钺任院长。10月,李德溥任院长。
当时的医院大楼乃青砖砌就,黑瓦盖顶。大门突出于正中,两边各有楼上楼下12间房间。楼中间有通道,两头直通于两边侧门。此楼至今仍在利用。民国31年(1942)初,湖南人氏、燕京大学高材生吴椿任贵筑县第二任县长。其妻朱莲珍乃医科大学毕业生,温和善良、平易近人、医术高明,在医院工作了三年,直至其夫调走。朱医生极敬职敬业,常下乡行医,随喊随到,从不收钱,受到百姓好评与敬重。有一年,花溪疟疾流行,医院药不够,她引导大家上山挖草药白头翁,组成一方专治红白疟疾,效果极佳,人们感谢她,称红根白头翁为朱莲珍,白根白头翁为白莲珍,又取名叫天青地白。有次,她为救病人,奔波劳累,竟昏于山间小路,幸得农人发现,方捡得一条命。她走时,人们挥泪相送,依依难舍。
民国31年(1942)底,施正信任院长,设立了“贵筑县医院”。名称一直用到解放后的1958年初,贵筑县撤销,贵筑县医院方更名为贵阳市花溪区人民医院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