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铁局巷走出的晚清重臣陈夔龙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4804字

铁局巷走出的晚清重臣陈夔龙

贵阳大十字时代广场附近有条巷子叫铁局巷,巷子很短,很不引人注意。不过,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走出过一位晚清重臣——陈夔龙。他由读书博取功名,步入仕途,并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坐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成为清廷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

陈夔龙祖籍江西抚州,其父曾在贵州任知县,他也生在贵州。8岁那年,其父病逝,家境一时陷入困境,母亲便带着几个孩子在贵阳求生度日,就住在铁局巷。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

生活虽然艰辛,但孀母仍督促孩子读书。陈夔龙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令人称羡。他的授业老师谭紫垣预言他“丙年必中甲科(进士)”。可丙子会试他却落榜,后去四川,做了总督丁宝桢的幕僚。丁公系贵州织金人,很器重这位同乡晚辈,不时将一些重要的文案交由他办理,还带他到各地察民情,巡防务,踏勘水利等。

一次,丁宝桢同他谈起一件憾事,说自己早年曾带领家乡的子弟兵征战疆场,战死者不下数千人,一直想奏请朝廷给以抚恤,并建祠堂以纪念,但奏疏上去却迟迟没有回音,一拖数年,看来这心愿是难以实现了,实在对不起死者和家乡父老。听了丁公的叹息,陈夔龙凭着年轻人的冲动,按照丁所述大概,很快拟出一疏交到丁公手里。丁虽感意外,但对疏稿很满意,稍作改动就叫人誊正上报。很快“准予建祠”的圣旨就下来了,不久,一座“昭忠祠”就出现在了贵阳南明河畔的雪涯路上。结交丁宝桢这位名臣长辈,对陈夔龙来说是一宝贵的机遇。四川督署的这段历练,对其日后的为官为政影响颇深。

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陈夔龙再度进京参加会试。这一年是农历丙戌年。这丙戌年可谓贵州高考史上的丰收年,包括陈夔龙在内,共有八人中进士,其中青岩的赵以炯夺得大魁,中了状元。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其他诸君或进翰林院,或进吏、户、刑等部门,只有陈夔龙进了兵部。所有部门中,兵部最为清苦,且难有补缺晋升的机会,同乡朋友都替他感到惋惜。果然,历经十年之久,陈夔龙仍在兵部的低官位上呆着,前景看似十分渺茫。但谁都没有料到,时运已冲他而来,他碰上机遇了。

光绪二十二(1896)年五月,因有人参奏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嗜杀无辜,兵部尚书荣禄奉旨查办,陈夔龙作为随员一同前往。查办的结果却是袁世凯深得荣禄的赏识,被荣保了下来,袁自此成了荣禄的亲信,这是后话。但这次天津之行对陈夔龙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随员他办事恭谨,向朝廷奏报有关案子的调查情况及处置意见,他都做得相当圆满,荣禄自然满意,对他也就另眼相看。

一日公余,他们正喝茶聊天,荣禄突然问他年龄几何,何时可补缺升职。他回答说我年已四十,到兵部任职也已十年,现在补缺的名次尚排在第八,即使每年都有缺出递补的名额,也还要等上八年,看来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荣禄说我看你的骨相气色不错,你不用急躁,五年之内你一定会有非常之遇,耐心等着吧。这相面之说未必可信,但巧的是他们当月由天津回到京城,部里面就有人通知陈夔龙,说他的叙补名次已排到第三位了,又过了两个月,他竟位列第一了,到了八月居然就有了顶补的机会。原来在这几个月里,排在他前面的诸君,有因病去世的,有请假回家休养的,还有改派到外省任职的,一下子就把补缺升迁的机会留给了他。不久他已升至郎中,兼任总理衙门章京,官至正五品,但好运才刚刚开始。

光绪二十四(1898)年六月,已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奏调陈夔龙到北洋任职,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却极力挽留陈,说你一直在部里面当差,不熟悉地方上的事情,贸然前往,没办法发挥你的特长;若论外交事务,你已是熟手,留在这里更有利于施展你的才华。陈夔龙接受了李鸿章的意见,在征得荣禄的同意后,仍留在总理衙门任职,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

“百日维新”期间,一系列改革举措令人应接不暇,军机大臣刚毅安排陈夔龙处理部分机构裁撤后的合并归属问题,尽管十分棘手,陈夔龙仍给办得井井有条,得到了上下的一致赞赏。“戊戌政变”发生,一批维新志士被捕,被杀,京城笼罩于恐怖气氛。在众人避之不及的情况下,陈夔龙只身前去看望“获罪”的贵州籍变法领袖人物、礼部尚书李端棻。看到他正在生病,且即将被流放新疆,他立刻跑到军机处去为他说情,希望能等他病好了再启程。军机大臣刚毅本来就是个仇视维新党人的顽固分子,他当即大声呵斥陈夔龙,说处置这些人是有圣旨的,决不能更改行程。陈夔龙也火了,不顾自己官职不高,竟在公堂上与刚毅大声争吵起来。吵声惊动了荣禄,荣禄问明了情况,想办法给予了妥善处理。这件事给荣禄、刚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刚毅曾对人说“这个陈章京是个为人仗义、有血性的人”,这是陈夔龙所没想到的。

不久,陈夔龙由兵部侍郎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已官至四品。荣禄以他在兵部呆了多年,熟悉兵制,特派他协助办理一切军务。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陈夔龙升任顺天府丞,兼署顺天府尹,官至正三品。

顺天府管的是京城地区的政务与治安,管辖范围包括京城及周边若干州县,同时也联着六部及上书房。坐在顺天府尹的位子上,可以插手多个部门的事务,其权势可见一斑,要在平常年份,那是相当风光的。但庚子年这顺天府的官可不好当,这一年摊上大事了。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在端亲王载漪等一班心怀叵测之徒的煽惑鼓动下,原本在乡间活动的义和团迅速在北方大地上蔓延开来,甚至浩浩荡荡开进了京城,四处设坛拜神,要以“刀枪不入”之身灭了洋人。少数权贵对义和团的所谓神功笃信不疑,认为民心可依,鼓噪朝廷对列强宣战。

正是在这样一种混乱的局面下,陈夔龙走马上任做了顺天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就在他升任的第二天,义和团在繁华的商业区火烧外国人的洋货铺,结果火势蔓延,竟遭燎原之祸,导致恒兴、恒利、恒和、恒源等四大钱庄歇业。“四恒”系全国最大且最具影响的金融机关,它的停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的财产生计,而且将引起全国的恐慌。事情惊动了两宫(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当即召见陈夔龙,令其三天之内让“四恒”开业。陈夔龙不敢怠慢,当即回衙署与部属相商,想出了一个先由政府拨官款百万给“四恒”以救市,再令“四恒”将各商号向其借款的百万借据交政府做抵押的办法。陈夔龙挑灯亲自拟稿,并连夜将奏折誊抄完毕,天一亮就报了上去,上头很快就批复准奏,事情就这样办妥了。危机度过,人心安定,上下都缓了一口气。在慈禧太后眼里,这个陈府尹是个能办事的臣子。处理“四恒”危机,对陈夔龙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机遇。

但局势却越来越糟,端亲王载漪伙同一帮不肖之徒,一味叫嚷对外宣战,大臣中谁要提出不同意见,即遭到呵斥,被视为汉奸,引来杀身之祸。一时开战的叫声甚嚣尘上,火烧洋教堂,攻打使领馆,京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之中。陈夔龙整日在枪炮林中奔波劳顿,承办要务,其中包括奉旨督办京津一带的大批转运事宜,为两宫筹备200辆出逃用的车马等等,他都办得有条有理。其办事能力之强,效率之高,有目共睹。但载漪对陈夔龙这类办过外交事务的人嫉恨在心,总想找茬。陈恐蹈危机,故向荣禄提出不再代署府尹的请求。荣禄也觉察到了载漪的威胁,故奏请王某回顺天府尹本任,陈夔龙不再兼署。慈禧听了说:“陈夔龙署事以来,百废俱兴,且经手承办要件甚多,何能听其交卸?”但慈禧最终还是同意了,并让陈夔龙改任太仆寺卿,仍为正三品。陈夔龙卸了顺天府的担子,躲开了载漪一伙的视线,心头自然轻松了不少,但太后不明就里,倒觉得有些亏待了他。

陈夔龙交卸顺天府的职责没几天,八国联军就打到了京城,两宫在仓皇中出行了,大批官员带着家眷和财宝逃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也逃散了,繁华的京城霎时变得满目苍凉。但陈夔龙没有跑,他带着妻儿在一朋友空置的宅院住了下来,静观事态的演变。三天之后他走出院门,并很快联络上了敬信、裕德、那同等七人,这些人都是满族亲贵,有的是尚书,有的是侍郎,都是朝廷高官。八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奏请朝廷派出亲信大臣回京同洋人进行和谈,以尽快结束战争状态。事不宜迟,陈夔龙当即提笔拟稿,八人依次签名,派人速送已逃到山西大同的两宫。很快圣旨下,命庆亲王奕劻和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回京主持议和大计;同时命此前签名会奏的八人为留京办事大臣。这样一来,陈夔龙就成了参与同列国进行和谈的留京八大臣之一,八人中就他一人是汉人。

接下来的谈判自然艰辛,陈夔龙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对交办的工作,他尽职尽责,勤勉恭谨。谈判中少不了讨价还价,争执理论,两宫远在西安行寨,每一步都得请示报告,因此电文往来不断,而发往西安的电报奏稿,包括奕劻、李鸿章的专折,大都由陈夔龙撰写。他的文笔,他的才能,在这一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展露

随着和谈的开始,外逃的官员相继返京,多日不见的顺天府尹王某也露面了。但此人实在不会办事,令庆亲王等人很不满意,故向两宫奏请由陈夔龙取代,得到批准。此刻外逃的载漪一伙已经失宠,且小命难保,陈夔龙也用不着怕谁了,所以他又回到了顺天府尹的位子上,一面管着京城地面上的事,一面会同全权办理和谈的事。眼见天气渐寒,大批难民衣食无着,作为顺天府的行政长官,陈夔龙向山东、上海等地求援,得到棉衣裤上万套,分发到难民手中;又向联军索回被扣压的部分粮食,开粥厂以解难民之饥,京城地面日趋平静下来,上上下下都认为陈夔龙这个人很会办事。

转眼已是光绪二十年(1901)三月,和谈尚未结束,圣旨到,陈夔龙升任河南布政使。布政使系一省专管财赋和人事的行政长官,官至从二品,不仅官位高,差事也好。河南省的这个位子更是个肥缺,让陈夔龙来坐,当然是对他的特别奖赏。但李鸿章又一次不放他走,说如今能办外交的人才太少,陈夔龙应留在京城办大事。于是陈夔龙以二品大员的身份继续留在京城,一面参与和谈,一面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此后不久,两宫准备返京。因遭遇战火,京城已残破不堪,必须在两宫回来之前整修一番。为此全权大臣奏请西安方面尽快派大臣前来办理。西安行寨请示慈禧太后,太后笑着说,我心中已有人选,一个是侍郎景沣,一个是顺天府尹陈夔龙。就这样陈夔龙由慈禧亲自点将成了京城市容整修的特派大员。历时三个月,整修工程刚结束,圣旨又到,命陈夔龙立即赴河南布政使新任,并在中途迎接两宫回京。陈夔龙急忙交卸工作,准备前往河南赴任。尚未动身,圣旨又来了新的任命,陈夔龙升任漕运总督,官至正二品。陈夔龙没有耽搁,告别呆了多年的京城就上路了。途经河南,回京路上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接连三次召见陈夔龙,除夸奖他事情办得好外,还赏银千两和大量贵重物品及食品。自此,陈夔龙开始了他未来十年的地方大员的仕途生涯。

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调任河南巡抚,三十年主导大清的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三十二年改任江苏巡抚,三十三年升任四川总督。这一年的十月他进京受命,适逢慈禧太后生日,他留京给太后祝寿,被赏在紫禁城内骑马。接着,他请假三个月回贵州扫墓,动身之时,时任军机大臣袁世凯、铁良等一批重量级人物亲往车站送行,一时冠盖云集,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

光绪三十四年他调任湖广总督。这一年,光绪和慈禧相继辞世,光绪朝到此结束。接着是宣统元年(1909),陈夔龙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地处京畿要地,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再兼北洋大臣,53岁的陈夔龙已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了。由兵部的一个六品小官,到坐上一品大员的高位,陈夔龙仅用了13年的时间。

随着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大江南北多省相继宣布独立,地处京畿重地的直隶自然也受到影响,革命党四处活动,骚乱此起彼伏。陈夔龙疲于应付,对前景不胜抑郁。无奈中向朝廷告假休养,由此挂冠而去,结束了仕途生涯。他离开不久,宣统发布了退位诏书,大清覆亡。对于陈夔龙最后这段日子的所作所为,坊间也有些这样那样的说法,但老先生既已辞官退隐,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陈夔龙的历史功过,史家自有评说。不过,对于贵阳而言,陈夔龙倒是有一句话值得称是,他曾对周围人说:“今日博取功名,确由黔发迹,黔不负余,余亦不可负黔。”这话是在他正“飞黄腾达”之时说的。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