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女师及其掌故
民国初叶办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六座碑,即今贵阳二中处。这里原有一座中衡衙门,它的对面就是贵山书院,在衙门与书院之间有一个大场坝,故此地又叫大坝子。光绪末年,利用中衡衙门办了一所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辛亥革命成功后,改为省立模范小学。由于清末民初风气日开,女子纷纷入学读书,贵阳相继出现了近十所私立女学,惜乎女子师资缺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创建女师提案再一次提出。时值任可澄任代省长,认可此议,并于1921年将省立模范小学迁出,在其原址上开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周步瑛先生受命为第一任校长。抗日战争初期,校名改为“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
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个封闭的建筑群,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地面比所临的街道高,学生要上十几级石坎才能进校门。校门上悬挂校训“勤学俭朴”。进大门后左右是几间教师办公室,办公室后是一个平坦宽广的大操场,操场正面的高处矗立着很有气派的大礼堂,礼堂门额上悬挂着斗大的校训。礼堂前有个讲台,讲台四周有四棵大槐树。操场左右两侧是两排教室,教室后面有花园。生活区在礼堂后面,有一排斋舍即学生宿舍,还有厨房、饭厅等。
“二·四”轰炸后,贵阳女师迁清镇卫城,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解放后并入“男师”即文化路的贵阳师范学校(该校只招男生,故得此俗称),同时,办在县文庙的贵阳女子中学迁入贵阳女师校址。上世纪六十年代,贵阳女中奉令撤销,结束了它三十年的女性历史,改称贵阳二中,进入男女合校的现代潮流。
贵阳女师虽已远去,但它在三十年的历史中毕业了三十四期学生,所培育的三千女性知识分子曾经活跃在贵州教坛上,为贵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幸贵阳女师校址未被开发做他用,还是学校,人们还可从今贵阳二中想象它当年的格局和风采。
掌故一 周步瑛捍卫女师
首任校长周步瑛先生曾留学日本,是创办女师的元老和我省著名教育家。为了办好这所学校,他付出了很多心血。除了制定章程、聘请教师、管理教务之外,为保护学校的完整,还不惜辞职抗议。1926年冬周西成兴修贵阳的马路时,曾经想从省政府处修建一条经今文笔街、电台街到文昌阁的路,与东门的环城马路相接。当时负责主持修路的公路局局长熊冠英为了避占华家大觉精舍处的土地,拟拆除女师的部分校舍,让此路经女师接文昌阁。周步瑛先生得知此事后,数次与熊冠英交涉,据理力争,要求改道,但熊冠英蛮不讲理,反将周软禁于公路局。女师师生闻讯,联络贵阳各校学生强烈抗议。周西成出面调停,想用中间方案解决纷争。但周步瑛先生表示坚决反对,并说如一定要拆校建路,他将辞去校长职务。周西成迫于女师师生的压力,怪熊冠英办事不力,撤其职务,结束了这场学潮,从而维护了女师的完整。
掌故二 女师为保护学生想尽办法
女师的管理很严格,学生一律住校,星期六下午可回家,星期天下午必须返校。学生都着校服,穿芝麻布上衣、珍珠裙子、白纱袜和青布鞋,不准涂脂抹粉。当时军阀混乱,社会治安极坏,尤其是二次入黔的滇军猖獗贵阳时,抢劫、奸淫时常发生。当时传普定街朱姓杂货店的老板有个女儿,年十五六岁,长得如花似玉。此女被滇军看中抢走,几天以后回家时,人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朱老板知道告也无用,便忍气吞声,带着女儿悄悄搬走了,从此消失,不知所终。此事在当时传得很开,弄得人心惶惶。女师为防备滇军强行入校侮辱学生,在礼堂一壁秘密砌起夹墙,如遇滇军撞入,学生则进入夹墙暂避。那时女师学生要集体外出时,都要派老师先行侦查,见无坏人时,才向学生招手,学生得此示意,才敢往前走。有一次,一些女生听说梦草池景色很好,云南又送来孔雀一对养在这里,她们没有到过梦草池,更没有看到过孔雀,便要求学校组织去参观。学校为此讨论了几次才定下来,并派全体老师当护卫,才安全地完成了这次观览。
掌故三 周西成视察贵阳女师
1927年桐梓系主政贵州不久,省主席周西成便到贵阳女师视察。女师离周西成办公和居住的梅园虽然很近,直线距离才不过三百米,但女师管理严格,除教师之外,男人不能进去,省长也不例外。为了解女师这所名校的教学和生活,周西成决定视察女师。那天,他先听取了周步瑛校长的汇报,察看了教室、图书室和生活区,然后给全体学生训话,鼓励大家为女子教育努力学习。末了,发给学生每人一块银元,外加一本《女儿经》。学生们拿起《女儿经》,面对省主席大人的这种迂腐,大家都笑了起来。不知有谁大声说了一句:“我们齐读《女儿经》,感谢周主席。”于是全场便翻开书,一个接一个地大声地念起来:女儿经,女儿经,女儿经要女儿听。第一件,习女德。第二件,修女容。第三件,谨女言。第四件,勤女工……当时弄得周西成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此事也迅速在贵阳传开,成为周西成的笑柄。周西成是个矛盾的人物,有先进的一面,也有封建落后的一面。他提倡师范教育,又不准男师、女师同校;他要求官员清廉执政,却未从法治上去探索,而是要求受任者去城堭庙赌咒并发誓“不贪不占,若犯则天打五雷轰身。”生在那个年代又未接受过科学教育的贵州政要,就是这样瑕瑜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