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沧桑母亲河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2771字

沧桑母亲河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美丽的传说与现实的吟唱。发源于黔中山泉的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缓缓而来,从贵阳城中流过,宛如一条玉带镶嵌了颗颗明珠。悠悠的河水串联着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滋润着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了贵山之南的六百年古城。依山就势的片片民宅被流水赋予特有的灵气,构成山水相连、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世代居住于筑城的人们离不开南明河,代代繁衍生息都依偎着它,从四面八方迁居贵阳的人们在心里情感上也无从割舍,都将南明河视为“母亲河”。

史话映证南明河畔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城南沿河名胜古迹尤为引人入胜:长虹卧波般的霁虹桥,九眼照沙洲,如诗如画;依岸而立的汉相祠,古木参天、浓荫盖地、曲径通幽;泥沙积成的杜芳洲,莺飞草长、植被葱茏;如蛟龙出水的浮玉桥,古朴坚实、玲珑剔透;秀雅并致、飞檐扬翘的拱南阁,雕梁画栋、独撑天宇;佛塔耸立、梵音嘹亮的观音寺,古刹幽深、庄严肃穆;清澈见底的涵碧潭,顺流急下、水势回环;巍然屹立的鳌矶石,怒镇狂涛、傲搏风浪。还有那“冥蒙飞鸟外,寒翠抱高阁”的翠微园,烟雨缥缈,别有韵味。在钟聚黔中灵秀,有“秀出三狮连凤翼,雄驱双骏踞鳌头”之美誉,寓意为“科甲挺秀”、“筑巢凤来”的甲秀楼,数百年来被视为贵阳标志。观其全景,极似横卧城河的一杆秤,民谣曰:“贵山富水有杆秤,浮玉桥担贵阳,秤砣是那涵碧亭,来凤阁是那定盘的星”。这可以说是贵阳风土人情的一处注脚,也是贵阳人特别钟爱甲秀楼的一个原委。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贵阳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呢。这杆秤,掂量过历代贵阳行政的功过;掂量过各种社会形态的优劣;掂量过来来往往的历史过客的轻重。这杆秤,也无时无刻地掂量着南明河流经的土地发生的变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人民城市的进步,带来了群众生活的富足,但也使母亲河付出了被严重污染的巨大代价。曾经岸芷汀兰、鱼翔浅底的富水美景渐渐失去了踪影,杨柳垂堤、百花争艳的河岸风光也只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依稀可寻。南明河道的污染与两岸风光的损毁使人们立岸揪心、望水兴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盼望治理南明河的心声愈来愈强烈,使历届地方党政机关愈来愈重视南明河的保护与治理。但河道治理的进展在没有强大经济力量支撑的年头是不可能明显奏效的,甚至存在着污染逾发严重的种种迹象。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让贵阳人笑过之后想哭:三百多年前曾为甲秀风光陶醉的徐霞客先生故地重游,感慨万端,面对南明河水,挥笔题写下“难明”、“难眠”、“难瞑”的字样……

“云散月明人点缀,天容水色本澄清”。新世纪开年,贵阳市委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环境立市的决策,掷地有声地发出“举全市之力治理南明河,三年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的庄严承诺。全市上下把整治和改善环境作为加快贵阳发展的根本措施,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人讲环境,层层抓治理”的氛围,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治理南明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近三年时光,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无论是上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还是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无论是沿河景观绿化美化,还是截污沟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无论是污染源的控制,还是长效管理机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均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城区沿河两岸花团锦簇、郁郁葱葱;别具一格、玲珑得体的凉亭雕塑和五彩斑斓、各有特色的彩灯喷泉随处可见;一段段青石铺路让游子勾起乡情;一个个街边广场使路人喜上眉梢。河水日渐清澈,鱼虾重归故里,轻风徐来,鳞波微动,站在南明桥头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实现南明河变清的夙愿已为期不远。我们的母亲河默默地流淌着,波澜不惊,不舍昼夜。她没有长江那样烟波浩渺,一碧万顷;不像黄河那样汹涌澎湃,千里喧嚣;也不似秦淮河那般温柔缠绵,流光溢彩。但在这片钟灵毓秀的黔中腹地,她秉承着执著与厚重,秉承着朴实与坚韧,秉承着粗犷与豪放,负载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文化,负载着历史与现实的希冀奔向乌江、奔向长江、奔向大海。

南明河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河水,也流淌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对南明河艰苦整治的历程,凝结着全市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劳与汗滴;凝结着社会各界对这项工程的关心与帮助;凝结着沿河拆迁户“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带动环境整治,只要全社会努力,南明河一定重现清流。

涓涓溪流汇成的滔滔河水仿佛在昭示我们:要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力量,要永不停息地耕耘与奋斗,要以执著的精神去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像江河水般的不懈冲击去克服一切困境与磨难;要以与时俱进的胆识与魄力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如今,南明河环境的综合整治已进入攻坚阶段。对河水的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星夜漫步,沿河而行,不禁使人沉思:要使南明河水长久地达到“三无”——水底无污泥,水面无漂浮物,水体无异味;责无旁贷的管理者们就应当持续地做到“三有”——有完整有效的治理措施、有长效完善的管理法规、有严格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母亲河的“三变”——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

创业难,守业更难。整治南明河不易,保持整治成果更不易。关爱南明河,就是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关爱我们的城市,就是关爱我们的“母亲”。把对南明河的长效管理作为今后治理工作的重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建立新型生态城市的需要。只有实施长效管理,才不会使大家的辛苦付诸东流,才会让南明河春光常驻、熠熠生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有了南明河母亲般的恩泽,才有了今天的贵阳城,才有了各民族水乳交融后交相辉映的黔中文化。爱护南明河,不仅仅是党政机关的职责,也是涉及全市人民自身利益的事情。因此,对南明河的长效管理,应当在激发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层面上去完善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全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倡导爱护公务、保护环境的行为,营造有利于南明河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氛围与声势,深化南明河规划建设的延展。治理南明河的工程,本身就是一场社会道德的教化、人性的回归、文化的升华。这一切,定会成为环境保护中最可宝贵的无形财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辛勤的付出总有收获的时刻。可以想象,作为“环境立市”龙头工程的南明河全境整治成功后,必然使城市整体形象焕然一新,使城市的文化品位得到大幅度提升。那时,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相伴而行的精神文明也必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群众也会更加深刻地体味到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一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必将在黔中高原上展示出勃勃生机与无限辉煌的风采。居住在贵阳山城的人们定会发自内心地吟唱:“我爱黔灵山,我爱南明河……”数百万人对家乡的挚爱,对母亲河的眷顾,必然会激发出热爱贵阳,建设贵阳,振兴贵阳的巨大社会力量。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