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狮五虎一凤凰杂说
贵阳市面积8046.67平方公里,在地貌上属于黔中丘陵盆地区域,位于大娄山以南、苗岭以北、武陵山以西、老岭山以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贵阳全境山岭绵延、河道纵横,流长10公里以上的江河98条;最高峰为清镇宝塔山,海拔1762.7米;最低点为开阳小河口,海拔506.5米。贵阳域内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山峰高低错落,满目葱翠,气象万千,有“一林春笋”美誉。贵阳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地处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从花溪桐木岭分界,以北属于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猫跳河、南明河、鱼梁河、息烽河等;以南属于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为蒙江河等八条河流。由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风光好,被赞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
风景美丽和地理位置重要的贵阳,在典籍中早有记载。明代《贵州通志》称此地为:“滇黔的锁钥,蜀粤的屏障”;《大明一统志》记述这个地方:“山高水深,重峦叠嶂”;《贵阳府志》描绘贵阳城为:“富水绕其前,贵山拥其后”。日本觊觎中华大好河山由来已久,日本东亚同文书院以军事为目的,于1887年在中国调查后编纂的《支那省别全志》,对各省、各地的情况都有详尽记述。《新修支那省别全志》中对贵阳的描绘是:“贵州省城,四面环山成为天险,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北面有黔灵诸峰耸立,南面有南明河水长流,扶风、栖霞、相宝、狮子诸山贯穿东西,成为天然的风景胜地,不愧为一省的省会。”“为复岭四塞,西南的大城市。”上世纪60年代,三线工业搬迁贵州时,许多建厂地方还是根据日本绘制地图标注来选定的位置。不管日本编辑此书的目的如何,从中可以看到贵阳城群山环绕、胜景无数、地位重要。
狮子山和相宝山
由于环视皆山,古代贵阳先民为了明确地理位置,方便生产、生活,因形因事,或从美好愿望出发给身边的山峰标注了地名,有许多就是用动物来命名的。贵阳老城居于盆地中央,自古有“三狮五虎一凤凰”祥禽瑞兽护城之说,即指环绕贵阳城周边,比较出名的狮山、虎山和凤凰山。虽然流传久远,由于没有完整记载,对“三狮五虎一凤凰”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弄清楚狮、虎、凤凰山的由来、说法和知道“三狮五虎一凤凰”具体是几座山和是哪几座山峰。
狮子是大型猫科动物,生活在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相传狮子在汉章帝时期传入中国,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使者说汉朝若能将狮驯服,便继续臣服进贡,不然断绝邦交。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都没有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乱棒打死,为避免章帝降罪,宫人扒下狮皮,由两人装扮成金毛狮子,另一人去逗引毛狮起舞,大月氏使臣和汉章帝都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到坊间,百姓觉得舞狮是国运吉祥的象征,仿狮子的表演从此流行。有关舞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杨炫之作《洛阳伽蓝记》也有北魏时期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记述。到了后来,狮子成为中国镇宅避邪保平安的瑞兽。
明代“贵阳八景”中的狮峰将台
老贵阳城的东西面各有一座狮子山,是众所周知的。一座是位于城东北的狮子山,民间俗称“断尾狮子山”,整个山峰如狮坐北向南,面对象宝山,也叫相宝山,形似雄狮护宝而名;另一座是位于浣纱路侧、花香村旁的狮子山,这座峰岭为土山载石,踞如雄狮,唯缺其头,幸有一巨石矗立其侧似狮首,因而有断头狮子之称。在这座狮子山前原有两个小山丘,分别叫绣球山和元宝山,愈发衬托出狮子山神韵。明洪武初年,颍川侯傅友德在山上建台阅兵,成为明代“贵阳八景”中“狮峰将台”风景。狮子山北有一山如坐望筑城的罗汉叫罗汉山,因傅友德率兵驻营于山脚,由此得名罗汉营。位于贵阳城东、西两边的狮子山脉延伸至城中心大十字的贯城河处相交,此地所架桥梁因此称狮子桥。清人刘韫良题联:“龙门足展云生屐;狮岭脉通水合襟。”随着城市发展,北京东路从城东狮子山后部山体穿洞而过,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早已看不见狮子山雄姿;西边的狮子山体的半截也在修建道路和房屋时消失,山脚的狮峰路成为狮子山的记忆。
对于第三座狮子山,一直众说纷纭,无人知道究竟是哪一座山峰。其实,在明代弘治年间编纂的《贵州图经新志》中就可以找到踪迹。《贵州图经新志》载:“狮子山有三,一在治城东里许,昂首扬吻,形态宛然。一在治城西里许;一在治城南三十里,形似尤切”。明代《黔记山水志》记:“南三十里有济番河,俗名花阁佬河”。从所描述的方位和距离来看,第三座狮子山就是花溪公园内的麟山。这座位于花溪河畔的山在清乾隆以前叫狮子山,也是这个区域内唯一的一座狮子山,是在1787年后才改名麟山的。狮子山改名麟山系世居花溪柏杨寨的名宿周奎所为,山脚道旁石碑刻其所撰《麟山记》有明确记载。周奎为嘉庆十四年进士,曾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后以事去官回到贵阳,掌教贵山、正习书院,著有《立命篇》、《励学篇》、《家训》、《仙人洞记》等。周奎认为:此山因“如伏狮状”,故“旧传为狮子山”,但其头部有角,“狮麟之辨,辨之角而已。”因此改称麟山更好,“改其号曰麟山,狮不得而争也。”周奎还在麟山上建“倚天亭”、“飞云阁”。时光荏苒,物是人非,麟山名称渐为后世认可,反而没有人知道此山是“三狮五虎一凤凰”中的狮子山了。
牛渡河旁伏狮山
除了上述三座狮子山在古籍中多处提及外,较为著名的还有一座靠近老城的狮子山。清代《鸿雪因缘图志》记述“贵阳八景”中“狮岩趺坐”指扶风山以北、牛渡河边、海拔1263.6米的狮子山,也叫铜鼓山,是因山顶有三石如铜鼓鼎足而立得名。在漫长岁月中,此山又叫仙人洞山、绵羊山、茅庵坡、水口山、牛渡山。从汤家山,即中天集团修建的住宅小区回望,牛渡河水口岸边山头如雄狮,山上的仙人洞犹如狮眼圆瞪,高耸的山峰如狮肩,凸出的白色崖壁像狮口大张,对岸和尚坡昔日松林摇曳,宛如绒毛幼狮,两狮相对端坐成为一景。仙人洞所在山脚的牛渡河中有一船形巨石称为“船石”,从咏石的诗词中也可以知道铜鼓山就是狮子山。清代常安的《石船赋》明确记载:“维黔有石,船形宛然。杙于何日?棹于何年?扣之有声,琢之弥坚。尔泊于牛渡河中,停乎狮子峰畔,遥依白苹之洲,近接红蓼之岸,任其朝雾之谜,听其夕云之乱,几经天上春秋,更历人间月旦。”1938年编印的《贵阳指南》记南明河“其后依观风台,孤山耸翠,林木荫翳,屹然为河湾之后障;前瞰狮峰、南岳诸山历历可数,盖所谓远吞山光下挹江濑者。”柴晓莲著《贵州名胜考略》记此山名“伏狮山”。此外,贵阳城周边还有多座狮子山,都曾经被指认为“三狮五虎一凤凰”中的狮子山。如:望城坡海拔1278米的土石山,因形而名狮子口;后巢乡后巢村畜牧场村民组对面海拔1155米的狮子摇铃山;黔灵山北峰称为狮子岩;青岩镇的狮子山等。
至于五虎山,在明朝的《贵州图经新志》记有:“在治城周遭,山形如五虎者”,明确指出五虎山是一座像五只老虎的山峰,而不是有五座虎山。这是指位于六冲关旁、轿子山北麓的石山形似五只虎,因此叫五虎山。又由于其间的岩石像一群羊而称“五虎朝羊”,亦名“五虎朝阳山”。虎山因虎而名,老虎是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处在食物链中最顶端,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分布在亚洲广大地区。从西伯利亚北方寒冷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高山峡谷地带都有老虎的踪迹。威猛的老虎为百兽之王,传说其具有降妖伏魔的能力,常常与龙同行。民间谓之:“龙从云,虎从风”。传统风水堪舆对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取其守护之意。古代衙门公堂也往往在左、右堂柱上雕绘青龙、白虎,以镇压邪灵。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中华对虎崇拜源于楚文化中的虎图腾,汉民族一直认为虎是正义、勇猛和威严、胜利的象征,为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处处可见虎型标志。如虎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征战讨伐调动军队的凭证,符上因刻有虎形称为虎符,背面刻铭文。虎符一分为二,右半片存朝廷,左半片发给带兵将领或地方官吏,调兵遣将时要合二为一,准确无误才具有效力。此外,四品武官的补子绣的也是虎,还有虎旗等。虎的形象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贵州是老虎的栖息地,到处都有与老虎有关的传说和地名。由于人们的讳忌,多以老虎额头花纹或体形呼为“老王”或“大猫”,所以,黔域境内有“猫”字的地名基本与虎相关。由于人类的滥杀,贵阳地区的老虎消失于上世纪70年代。
除了五虎山,环绕贵阳城的虎山还有许多。东山就是一座虎山,《贵州图经新志·贵州宣慰司志》载:“东山古名老王山”,因虎为兽中之王。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位于老东门的公馆可以遥望东山风景,由此得名“虎峰别墅”;相宝山即照壁山,因为山顶如平坝称为“平顶高峰”,民间俗称虎山;位于南厂与解放路之间的香墨山,亦因峰顶平若虎脊,所以叫猫猫坡;与沙冲路相连的朝阳洞路旁的朝阳洞山因为洞口岩石似羊、山形如虎,亦谓之虎朝羊山;河南庄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之间的山也是民间俗称大猫坡的虎山;云关乡红岩村东北面有一座山海拔1217米,由于山形如虎跃,得名猛虎跳崖山;中曹社区服务中心与太慈社区服务中心地域交界处,黄鳝冲旁边是海拔1222米的石老虎山;黔灵山偏坡村境有一海拔1418米的山,旧时老虎出没,名猫坝;南明区后巢乡四方河村西边海拔1220米的山,因有岩石形如老虎得名石老虎。上述诸山,都是围绕贵阳城的虎山。
贵阳境内叫凤凰山的山峰很多,至于“一凤凰”指的是哪一座山,也有许多人都不清楚。据《贵州图经新志》注:“凤凰山在治城南五里,山形如凤舒翼”,说明此山就是嘉靖年间《贵州通志》载“贵阳八景”中的“凤凰传奇”一景。旧时此山形如凤凰展翅,山下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风景宜人,如今开山采石,楼宇林立,风光不再。与凤凰山相对应的还有在贵阳城北的凤凰关,俗称大关。《贵阳府志》记有:“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逐渐冷落。2012年,贵阳市成立观山湖区,经过大关的观山东路成为连接新老城区的主要通道,一天到晚车水马龙,热闹非常。在贵阳通往修文、遵义及重庆方向的驿道上还有凤凰铺,又叫凤凰哨铺,位于都溪的西面、尖坡的南面,在清代属贵阳府水边里管辖。铺是古代驿道上负责传递公文的小站,有铺兵,承担急递职责。在二戈寨附近还有一座凤凰山,坐落在贵阳环城森林地带,1996年建设为公墓,是贵州省最大的经营性公墓,也是全国殡葬协会理事单位和世界殡葬协会会员单位。
贵阳城周围不仅有“三狮五虎一凤凰”,而且有“四灵”守护。四灵又称四相或四象,原本指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像,即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我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垣”的含义就是“城墙”。“三垣”分别是:“紫微垣”代表皇宫朝廷;“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表示繁华街市。三垣呈三角状排列,环绕着北极星。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在图阵中,东方的星象就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似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尤似一只鸟,北方的星象为龟和蛇。天空的星相随着季节气候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因其主宰四时,统称四灵为“四大神兽”。
四灵之色源于阴阳五行学说,龙为木,虎为金,雀为火,玄武为水,中央为土;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配有相应颜色,每种颜色与一个神灵对应: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玄武;黄为中央正色。“四灵”作为神兽,是守护之神。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杂应》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为老君李聃作护卫。《礼记·典礼》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方二十八宿。龙为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虎为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位于北方。
环绕贵阳城的“四灵”分别是:栖霞岭,即现在的东山,题为“龙”山;黔灵山在清康熙之前叫西山,题为“虎”山;北有“玄武山(即相宝山、照壁山)”;南有“朱雀山(即飞凤山)”。这四座山名均有刻石。东山摩崖有清代兴义镇总兵赵德昌题“龙”字,石刻“龙”字活灵活现,似乘云挟风;黔灵山九曲径亦有赵德昌一笔草书题长二丈有余的“虎”字,刻镌于绝壁,笔墨酣畅、喷息欲出;相宝山顶可见“玄武山”名称刻于岩壁;图云关旁边的“飞凤山”,由于刻石风化,仅存“凤山”二字,以致演化讹为“凤山”。按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的方位,东山、黔灵山、凤山、相宝山簇拥庇护着贵阳城。除了玄武山外,贵阳城北还有一座叫金鳌山的龟山。明代“贵阳八景”中称为“浪涌金鳌”的金鳌山在小关特大桥北面,从桥上望去,万山重叠、波光潋滟、林海绵延,中间涌出一峰似龟跃出水面,蔚为壮观。金鳌也叫“金鼇”,是神话中生活在海中的金色巨龟。唐代王建《宫词》作有:“蓬莱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北宋柳永《巫山一段云》词咏:“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鼇。”另外,南明河中还有一似龟的巨石称为鳌矶石,贵阳的地标建筑甲秀楼就坐落其上。
昔日东山寺庙
明代“贵阳八景”之“浪涌金鳌”处
自古以来龙的传说很多,龙的出处一说是原始社会形成具有多种动物部首的组合体,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标志;另一说是由星宿变成。龙的雏形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红山文化为代表。《诗经》中已有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龙的形状在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中记为:“龙之像,马首蛇尾”;一说龙是:“鹿角、牛耳、驼头、兔眼、蛇颈、蜃腹、鲤鳞、虎掌、鹰爪”;另一说是:“马嘴、蟹眼、羊须、鹿角、牛耳、狮鬃、鲤鳞、蛇身、鹰爪”。此外,还有鳄鱼说、蜥蜴说、马说等等。《述异记》载:“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广雅》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现在普遍的说法:头有双角的称为龙,头上单角的称蛟;头上有角的为公龙,头上无角的为螭。民间有龙性淫,和牛交配生麒麟,和猪交配生大象的说法。所谓“龙生九子”是指龙生的儿子多,各有不同都不成龙。龙有九子的说法源远流长,“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多的意思,但究竟龙有多少子?具体是哪几种动物?直到明朝才有不同说法,陆容所著《菽园杂记》、李东阳作《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所写《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均有记述。归纳起来,龙子有:囚牛、睚眦、嘲风、蒲牢、饕餮、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麒麟、椒图、蚣蝮、犼、貔貅、螭等。
在龙的上述儿子中,囚牛喜爱音乐,常立在胡琴、三弦琴等琴头上;睚毗喜厮杀多被安在兵器上以威慑敌方、用于仪仗以示威严;嘲风像犬,可威慑妖魔、消灭灾祸,因善于瞭望多安在殿角上;蒲牢住在海滨,因喜吼叫被用作钟钮,敲钟的木杵造成其畏惧的鲸形状,让钟声更加响亮;饕餮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音如婴儿,性好食,故立于鼎盖;狻猊形似狮子随佛教传入中国,因好静、爱烟火,往往被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为佛门护法;似龟的霸下又名赑屃,善负重,多背负记述功德和重大事件的石碑;外形似虎的狴犴又名宪章,能明是非主持正义,安在狱门上下、大堂和门两侧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示威严;负屃喜爱文学,多安在石碑的两侧;螭吻鱼形,又名鸱尾,相传原型是印度的摩竭鱼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是佛教雨神座下之物,由于能够灭火,安在屋脊两头;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置于堂室能祈福和安佑;椒图形状像螺蚌,性好自闭,遇到侵犯时壳口紧合,用作装饰大门的铺首衔环或刻画在门上取紧闭、安全之意;蚣蝮形似鱼非鱼,狮头虎尾龙鳞,又名趴蝮(八夏),由于好水作为镇水兽,常被雕在桥柱栏杆和安置建筑物顶端作滴水兽;犼的俗称叫望天吼,形如兔,两耳尖长尺余,口涎着体即腐,狮畏之,因喜守望立于房顶,居于华表柱顶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形如狮,龙头、马身、麟脚,毛灰白,会飞,食四方之财,能驱邪纳福;螭色黄、无角、兽形,又叫蚩尾,肚量大能容纳很多水,宫廷建筑中多装饰在排水口,称为螭首散水。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和百鸟之王,一般认为是由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来,与龙同为汉民族崇拜的图腾。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神话中的凤凰形象是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全身五彩斑纹。凤凰的原形有很多,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燕子(玄鸟)等。在佛教中,凤凰是大鹏金翅鸟变成的。此外,《山海经》还记载有一种五彩鸟,有皇鸟、朱雀及凤鸟三种称谓。总之,凤是一种美丽的鸟,以歌声和仪态成为百鸟之王,能给人间带来祥瑞,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在传说中,凤凰作为羽禽之王和居于鳞虫之长的龙,一个德性美好、一个变化多端,逐渐成为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由于龙象征着至阳,本来分雄、雌的凤凰就成为阴的标志,封建社会认为龙是至高无上的神物主宰一切,皇帝是真龙天子下凡,龙凤呈祥,凤自然成了宫廷皇后嫔妃的代称。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相通,武是黑的意思,冥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用黑色的龟背占卜的描绘,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在封建社会,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因而玄冥成了水神;因为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古人认为冥间在北方,殷商时期占卜“其卜必北向”,玄冥自然又成为北方神。
民间不仅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瑞兽”,还认为“太平有象”。清代“黔灵八景”中狮象献瑞一景的南峰名象王岭;黔灵山公园内麒麟洞口所面对的山峰就叫象山,在公园大门旁还有一座白象山。此外,贵阳城周围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名称的地名:黔灵山大桥北边是黄莺山;在云关乡冒沙井东面海拔1164米的山,因如牛头名牛头冲;在云关乡龙家寨东南海拔1255米的山,因为石崖形似螃蟹得名螃蟹岩;望城坡有海拔分别为1233米、1203米的山似龙的二角得名二龙角;北京东路西口一带过去叫豺狗湾;后巢乡朝阳村南海拔1266米的山峰,因山形似鹰嘴得名老鹰嘴;另一海拔1153米的山,因山形如水蛇头得名水蛇头;在市北路北段以北有犀牛山;沙冲南路西侧海拔1257米的山,叫鸡冠石;黔灵山公园内有马鞍山;黔灵镇偏坡村境有一海拔1276米的山,因为山中曾经有野牛出没叫野牛坡;在中天花园小区北面,一座海拔1265米的山,山下有水塘,其中因小土坡似蛋,得名“仙鹤抱蛋”;在修文县与白云区交界处有五个山头,主峰海拔1605米,称为五龙山;在五里关的青龙山海拔1230米;木头寨北,靠近森林公园海拔1142米的兔儿坡,因为有野兔出没而名,南面海拔1181米的山,因为野鸡多得名野鸡坡;后巢乡岩脚寨东北海拔1143.5米的石山名云鹤山,其背后海拔1205米的山峰因有石凸起,形似浮雕蛇首,得名蛇头山;云关乡摆郎村西一山海拔1241米,形如一条狗挂在崖壁,得名狗挂岩;蔡关村南有一座海拔1146米的山峰叫画眉山。
林林总总、数不胜数的动物地名,表明在生产力落后时期,筑城先民希望得到神灵保护的思想和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亲密关系。同时,表明贵阳地区曾经是飞禽走兽的栖息地。在城市的建设中,尤其要注重人与自然界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