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涯洞还有一座陈公祠
现今贵阳市南明区,从南明河上的新桥西头,沿南明河西岸,向北至两江口,即市西河与南明河的交汇处,折向西与排杉门即今之文化路相接,有一条隔河与贵阳一中旧址,即今之筑城广场相望的小街,街虽小而名气却不小的雪涯路。该路的西侧,系为筑城著名的风景名胜佳境,古迹林立、文化遗迹繁多、迁客骚人题咏不辍的雪涯洞。雪涯路正是以雪涯洞而得名。
雪涯洞旧名唐山洞或芰岩洞,俗称薛家洞。有关史志记载:在贵阳府城南门外里许的“金杯玉盏”坡前。洞不大,深不过二丈。有人认为系人工开凿。明代时就建有寺庙。洞前石壁有“雪涯洞”三字刻额,洞后有“雪涯秋柳”石刻。民国时期,虽经多年的风雨剥蚀,然字迹还依稀可见。洞之上,旧有玉皇殿,额为“纯阳真人仙迹”。殿前为三官殿,左有一亭,祀有真人像,名“来仙亭”,因年久失修而早已倾圮。至清乾隆五年(1740),时任贵州布政使的直隶安州人陈德荣认为雪涯洞的建设与筑郡的风水有关,于是决定改其制而复修新建。首先于洞右甃石垒台,台之上建来仙阁,又新增建灵官阁,并将寺之大门移建东向,大门两侧增建廊庑,广植莳花木竹,至是雪涯洞遂成为贵阳市的一处胜景。
关于雪涯洞当年胜景的记叙,在嘉庆年间曾主考过贵州乡试、道光二十三年(1843)擢任贵州按察使、咸丰四年(1854)署云贵总督的浙江钱塘人吴振棫,在其署总督时成书的《黔语》中,有如是的描述:“洞在贵阳次南门外,深广不过二丈,以在省会,且去郭近,游人多,故其名著。洞中塑大佛,洞上为来仙阁,有吕仙石像。旁有堂,有轩。春秋佳日,为嘉宾燕乐之地。下临南明河,桑阴夹岸,滩声远闻。时有短艀穿艇,采鱼烟水。凭栏静眺,令人有江湖之思。”另外《黔囊》一书,也有这样的叙说。认为:洞虽出人工,但颇缘天胜。来仙阁凭临山水,殊有佳趣。南明河曲折迂回,清炯深邃。河岸柳丝下拂,弱不可胜。黔中山水,可谓奇峭斗怪自呈。来仙阁上,四面轩窗亮丽,登阁凭轩俯抱风云,聊抒胸襟,似对江南小景,坐之小憩,竟日忘归。其阁还额有“万神来朝”、“天上人间”等,以增其神韵仙趣。
清道光六年(1826),山东进士于克襄任贵阳府知府。于对贵阳的地方文化事业颇为关心,对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贤更是崇敬有加。于是对雪涯洞的胜景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增修。于洞的北侧河岸改建“清涟亭”和“不系舟”两处景观。重建文昌阁奉祀文昌帝君,并立诸葛武侯和王文成公木主于阁内。特别是在吕祖殿后新建陈公祠三楹,专门奉祀曾任贵州布政使、修建雪涯洞胜景的陈德荣。而且还将其建祠原委附记勒石,嵌于壁间。作为地方老百姓所称的父母官,离任之后还在有生之时,当地绅民就提请要为其立生祠纪念崇奉,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可以说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除非该官员在为官期间,为当地百姓民众做过许多大好事,其超凡卓异的政绩,致使老百姓世世代代永远铭记心中,永远不能忘记,否则是决不能得以由当地政府批准建立祠堂崇祀的。陈德荣既然能得在雪涯洞内建祠崇祀,对于他在黔为官的政绩,笔者当然要在此作一简单交代。
陈德荣,字密山,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进士。雍正时曾任贵州大定(今大方县)府知府。旋升贵州按察使。由于性宽和平恕,故在察狱断案中,均能做到“委曲询其缘由”,决不轻易用刑。对任何一个案件,必须详察原委,秉公决断,从不徇以私情。平反昭雪了不少冤狱。当时贵州民间广为传颂一首民歌:“不怕不明,上有陈君;不怕不公,上有陈翁。”乾隆四年(1739),陈擢升贵州布政使。时值贵州苗疆改土归流初显成效。陈德荣此次升官,心中感觉不是欣喜,而是惶恐不安,故而悲泣不已,竟然说:“藩司官高,与民隔绝,民间疾苦,多不得闻矣!”如此恸人肺腑的话语,并非一般官员沽名钓誉、装腔作势的空言,而恰恰是陈德荣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慨。而且他也以实际行动,深入到贵州新辟的苗疆六厅,以及省垣郊区,地方各州、县的穷乡僻壤,为贵州老百姓做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大好事。
在苗疆改土归流后,有不少不安分守己的汉民强暴者,借机去欺诈苗民,似有苗民畏汉民如虎之势。陈德荣闻知,立即赶赴苗疆,将那些刁恶汉民,一一严斥惩戒。并亲作教条,张布各地示谕开导各方苗民,助其安居乐业,苗疆遂渐安宁。苗民原本就多居处山区,文化落后,交通闭塞,更无学校教之诗书礼义。于是陈德荣便多方筹集经费,在苗疆设立义学二十四所,从省内各地选派学有根底、德行端方的一批生员前往任教。许多苗民子弟,可免费入学受教。致使苗疆风化日开,诵习之声广播其间。在省城,又为贵山书院多方筹集经费,带头并鼓励同僚属员捐俸,使许多贫困诸生得到周恤而顺利地修习结业。不仅如此,凡养济院未能收入的鳏寡孤独,也多方设法,筹划资费,使其能得以所养,岁时节序还赐之酒肉、衣被。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就连狱中囚犯无力养育的子女,陈德荣也多雇乳母,到当地育婴堂喂养,给予饼饵、衣褥,每个月都要亲视其喂养情况,据其优劣,分别赏罚。至于一般如修桥补路,资济灾民,恤贫葬孤等善事义举,更是不胜枚举。
贵州地处山区,水利灌溉耕作条件极度落后,农民也少有知道渠堰灌溉之利者。陈多方设法,请求贷借公帑,委派懂水利建设的官员,深入实地开沟掘渠,低者筑坝以蓄水。这些小水利工程几遍全省。据有关史料记载有:贵阳乌当之定扒寨、贵筑之郝官堡、开州之羊场坝、威宁之稻田坝、余庆之正官堰、施秉之瓦窑河均皆开渠筑堰,垦田升科之数计有三万六千多亩,农民百姓受益之广,真可谓不计其数。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了,市场粮价自然也就得以平和,市镇购粮吃饭者,自然也减轻了不少负担。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吗?
最为值得称道、让贵州人民、尤其是遵义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陈对贵州桑蚕缫丝事业奠基发展的贡献。历史上,贵州民众素不知桑蚕缫丝织锦。陈认为,这是黔中民众生计的一件憾事。于是自己在署中育蚕试养,出茧于省城大兴寺内。首育成功,便以此告民并教其缫织。特别是遵义,周边山上柞林繁茂,更适宜放养柞蚕。陈因知悉山东历城人陈玉,素知蚕桑,即保举为遵义知府。陈玉
上任后,即派差至山东购得一批山蚕种,并雇蚕师,反复教民育种,放蚕养护。待成功之后,复遣人至山东请来织师,分别广教乡民缫、煮、牵、织。时不过三载,遵义乡民收获茧至八百万之巨。于是遵义民众,对德荣、玉
二陈公的恩泽,无有不顶礼膜拜者。至今遵义尚嵇镇还留有陈玉
的纪念祠宇阁楼。
对于雪涯洞的题咏,不论是乡贤名宦,还是迁客骚人,有清一代及至民国,从未间断。诸如洪亮吉、邹一桂等名家也留下不少佳作。这里笔者仅就该文所述的主人公陈德荣的《游雪涯洞》留在洞内石刻的四首七律,录之于次,与读者诸君共同欣赏,或许较之一般诗作,更有其进一层的“亲切”意义。
该诗已将雪涯洞的胜迹清幽以及南明河岸的佳景描绘得美如仙境。特别是抒发作者创建祠宇亭台而仰慕释道超凡脱俗的思绪心情。
至于晚清及至民国时,雪涯洞内所迁建的昭忠祠、新建的丁公祠,以及兴办的贵阳府中学堂、贵州优级师范学堂等等,这些建筑设施“单位部门”各自不同的归宿,笔者在以往的述文和某些先生撰写过有关雪涯洞的文章,都有明文交代,故而也就不再饶舌,重复旧说了。现仅引述被誉为“西南巨儒”、黔北沙滩文化的鼻祖、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乡贤郑子尹先生的一首小诗《雪涯洞》,来作为这篇拙文的结尾。其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