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火药局街
母親曾经告诉过我,民国初年她老人家在现在的会文巷处设立的火药局当过剪药棉的工人,那一段街巷就被称为火药局。在里面成天就干一种把大块的硝化棉,用手工剪成一毫米见方大小的碎块。她说平常倒还没有什么,最难过的就是寒冬来临的那一段时间,既不能烤火取暖,戴上手套又无法工作,每天又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一冬下来,手被冻得肿胀开裂,流黄水,常常使人痛彻心肺。那时又没有用药的知识,更无钱去找到什么药,痛苦只有干挨,是她老人家年轻时一段最恐怖最刻骨铭心的日子。火药局是周西成当权时,为了实现他建设好贵州再走向全国的政治抱负,开设的诸多实业之一,目的是为他的军需枪炮提供火药。除黑色火药外,火药局还使用了较为先进的硝化棉,剪成碎片以后与黑色火药混合,说这样一来爆炸的威力就更大。
提起火药这种东西,那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自古便有火药、指南车、印刷术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药正式出现的时间是在晚唐,它的出现又和帝王、贵族追求永远的奢侈,沉迷于想当神仙的长生不老的幻想分不开,他们借助手中掌握的权力,驱使一些方士为他们找寻不死之药,方士们被逼迫着,尝试了数不清的方法去寻找,事实上世上根本就沒有不死药,在统治者的重压下,于万般无奈当中找到了“炼丹”这个方法,在炼丹的过程中却发现了制造火药的配方,也就是所谓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把硝酸钾、硫磺、木炭的粉末按比例混合起来就成了最初的黑色火药,它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2kno3+s+3c=k2s+n2+3co2。先是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一些炼丹的方士找到了把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加上含有炭的皂角子的混合物,便可以迅速引燃,称为“硫磺伏火法”。到了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创造了用硝石、硫磺、马兜铃一起煅烧取得更好效果的“伏火矶法”,马兜铃也含有碳的成分,这些做法已经具备了组成火药的三个要素,但是,它的实际运用还处于无知的阶段。
到了宋代,各地驻军的平日生活中,出现了在驻地表演马戏以度闲暇的活动,其中就有杂技或者木偶戏上演,于是,就有人用伏火矶法燃起烟火遮挡人们的视线,表演所谓演员“土遁”、“火遁”瞬间从表演场上消失以及变来变大型东西的戏法,火药就这样平平常常地走过了好多世纪。当历史进入元代下半叶的十三世纪时,在蒙古铁骑征服欧亚的壮举中,跟随元朝大军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学到了火药的配制技术,火药制造技术便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又经过几百年,到十七世纪时,欧洲人才找到在工程爆破当中使用火药的方法,那就是英国人P.沃尔夫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猛烈爆炸性能的黄色晶体染料苦味酸以后,苦味酸与火药混合,黄色炸药从此问世。1838年j.佩卢茲发现了棉花浸了硝酸、硫酸混合液以后,也会爆炸,因此发明了硝化棉。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根拜因发现把硝化棉中多余的酸洗掉以后,可以制成又一种新的爆炸物硝化纤维。一年后的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勃莱洛发明了只要轻微地振动便会爆炸得更加暴烈的硝化甘油。1862年聪明的瑞典人阿尔弗里德.诺贝尔把硝化甘油加进黑色火药里,强化了炸药的安全性能,必须有专门的点火装置才能引爆的强化炸药。1863年J.威尔勃兰特发明了号称安全炸药的TNT,TNT具有比过去所有的炸药威力更加强大而又不容易引爆的特殊性,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炸药之王”。但是,人类在炸药性能的科学探索中并没有止步,德国人亨宁在1899年又发明了被称为“旋风炸药”的黑索今,立即取代了炸药之王TNT的地位,黑索今的威力在原子弹出现之前一直是威力最大的炸药。
周西成当权以后,把原来在赤水的军械厂、火药局等迁到贵阳,强行征用大南门外虹桥附近的华家纸厂厂房作为兵工厂厂址。火药局则安置在比较僻静的会文巷,在城内征集女工,专门从事手工剪碎硝化棉的工序,于此可以想见当年火药生产的粗放和原始,和欧洲人利用火药的水平相去甚远。据说,火药局生产的火药又曾供给终年奔波在邮路上的邮差们使用过。当年贵州境内特别是乡间还比较荒凉,邮差们身穿绿布背心,背负邮包,在邮路上往来行走,他们手执铜锣,沿路不时敲打以防止、驱赶猛兽可能的伤害,情况紧急时还要点燃自制的火药包以吓退猛兽,如此情景委实引人嗟叹!
不到两年,火药局不知为什么停办,贵州省立模范中学迁到火药局办学,还扩大了校区的规模,火药局于是昙花一现下落不明,只有火药局这个街名遗留下来,不久以后被文雅的街名会文巷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