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广场故事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3409字

广场故事

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在筑城广场汇集形成一小块水中可居之地。几经现代人的改造、扩建,便成了面积10.32万平方米的筑城广场。筑城广场最早的名称叫“竹林寨”,听老人们说这里曾是风光绮丽、竹林茂密的地方,居住在寨中的人进出大多乘船摆渡。当地人把南明河与市西河的交汇处叫做两江口,此处水面宽阔,水流较缓,水质十分适合鱼类生长。炎热的夏季,傍晚时分,是打鱼人收获回家的时候,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渔歌晚唱的地方,与村民们一起在这宁静的寨中分享着大自然恩赐的食物,甭提有多开心。

筑城广场这块风水宝地,与贵阳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颇有些渊源关系。从清代数起首先得提到贵州织金人丁宝桢。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干了一件让人咋舌的事,居然敢在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头上动土,诛杀了慈禧宠宦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关于这段历史可见诸许多历史文献,但我更相信野史传闻——丁宝桢除掉安德海却是得到慈禧老佛爷暗示的,至于为什么?坊间说得很简单,原因只有一条,安德海对朝政知道得太多了。所以,有时候知道得太多未必是件好事,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事。不管怎样,丁宝桢仍不失为勇于碰硬的大山汉子。贵州人为纪念这位不顾生死、敢于犯上的家乡人,就在这筑城广场旁建了一座祠堂,取名“丁公祠”。给广场平添了几分精彩的历史记忆。

筑城广场局部

到了晚清,筑城广场周围已经修建了石拱桥,分别称一洞桥、二洞桥、三洞桥、四洞桥、五洞桥、六洞桥,大大方便了人们自由出入,减少了对摆渡船的许多依赖。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就诞生在这六座桥附近的藏甲岩孔明洞侧。张之洞的父亲张瑛以桥名给婴儿取名“之洞”,令张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之洞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就连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对张之洞的评价也极高——“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了张之洞”。张之洞为官不忘故乡,为家乡教育捐款捐物,帮助贵州培养人才的事迹多见诸文献及学者的文章中,说张之洞瞧不起贵州,不承认自己是贵州人实在有失偏颇。张之洞是爱国爱乡的贵州籍的著名历史人物。

流水潺潺,翠竹成阴。独具慧眼的贵州人看中了筑城广场这块三面环水的宝地,在此创办贵阳府中学堂,到了1906年,清前礼部尚书李端棻与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于德楷等贵州士绅在贵阳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后来发展为今天的贵阳一中。2005年贵阳一中迁离这块宝地,到新建的金阳新区安家落户。在这块地灵人杰的地方曾走出了周逸群、乐森、丁道衡、熊毅、张永立、秦元勋、谢六逸等革命家、科学家、作家。

筑城广场在1968年曾一度命名为“春雷广场”,后更名为“人民广场”。2011年底,筑城广场落成,扩大到今天的规模,名称也从原“人民广场”更改为今名。广场的四方新建和改扩建了四座钢架结构的现代化桥梁,任凭人们在广场的南明河两岸自由行走,可容纳十多万人的筑城广场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政策宣传活动的地方。筑城广场建成后,许多贵阳一中老教师经常来此游玩,闲暇时,我也会来广场放松放松。我除了关注许多与广场有关系的大人物外,我还会结交一些与筑城广场有关联的小人物,下面提到的老王就是我所认知的小人物中的其中一位。

龙年二月的一天,终于在广场上遇见久违了的老王。说起与老王相识,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老王没有多大文化,在贵阳一中谋了一个打铃的岗位,老王有一个特点:每次打铃都会提前或推后一秒钟。一次,我在老王打铃处,看见老王一边看着手表,一边将右手放在校铃按钮上,口中数着一、二、三,一数到三,立即将右手按下,学校铃声立刻响起。无论打上课铃还是打下课铃,老王都是这个动作,一中的老师们对老王的这一举动都习以为常,我却觉得有点滑稽,我对老王开玩笑道:“王老师,你这样煞有介事的,至于吗?”老王则轻松地笑道:“我每次打铃都觉得很过瘾,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是上课时提前一秒钟打铃,下课时推后一秒钟打铃。”我不以为然地说道:“提前一秒钟和推后一秒钟有什么意义。”老王郑重其事道:“提前一秒钟和推后一秒钟大有学问了,你知道基辛格为什么在谈判方面谈不过周恩来吗?”我好奇地摇摇头道:“这点,我还真的不知道,请王老师说说看。”这时老王得意地笑了,老王下意识地看看表笑答道:“你们知识分子也有不知晓的地方吧。”我赶忙遮掩道:“人非万能,孰能悉知?”老王又下意识地看看表,开心地笑答道:“周总理与基辛格交谈时,周总理懂英文,基辛格却不懂汉语,基辛格讲话时周总理很注意听,但周总理则等翻译翻成汉语后再说话,其实周总理在基辛格说话时已经明白基辛格的意思了,周总理等翻译传话的过程中,利用短暂的时间,迅速思考,所以,周总理每次与基辛格的对话都占了上风。”说到这里老王好像就在现场似的。老王接着解释道:“你别小看了这提前一秒钟和推后一秒钟打铃,孩子们要多学好多东西。人生的许多起承转合恐怕就在这一秒之间。”我对老王的这一观点虽不敢苟同,但他说的周恩来与基辛格的这段轶闻倒是很有趣味。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三十年过去了,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在这重新扩建的广场上遇见老王。

老王穿一件陈旧的公安棉衣,头戴一顶旧皮毛,脚下皮鞋张着口,仿佛在等待食物充饥似的,我顿时感到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谨慎地迎上前给老王打招呼道:“王老师,你还认得我吗?”老王眼睛一亮,连连点头道:“认得,认得,小李你可发达了,来下盘残棋,熟人不收钱。”我摇摇头道:“王老师,你是知道的,我对这玩意不在行。”老王拉了拉我的手说:“来嘛,反正现在没生意,下下棋,打发打发时间,开开心。”老王见我有点犹豫,捋了捋衣袖说:“熟人,不收钱,不论输赢,只图混混时间、寻寻乐,不会我教你。”我正要准备与老人对弈,见我们单位的小陈兴冲冲地走过来,对老王笑道:“王大爷,我找你几天啦,原来你躲到这里摆起棋来,怕我赢你不成?”老王见了小陈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解释道:“广场建好了,游人多,生意自然要好些。”老王笑眯眯地接着说道:“看我,光顾说话,忘记介绍熟人了。”老王向我指了指小陈道:“这是小李……”未等老王说完,小陈接过话说到:“王大爷不用介绍了,我和李叔叔都是一个单位的。”老王用手打了打我笑道:“哈哈,人说贵阳小,看来贵阳还真小,说起来大家都是熟人。”小陈未等我开口就对老王说道:“快过年了,王大爷,来,杀盘棋,我输输五十,你老要是输了还是输五块,如何?”老王连忙摆手道:“不行,不行,这样不值价,无论是谁,输赢都五块。”小陈拗不过老王说道:“五块就五块,今天快过年了,图过吉利,杀十盘。”老王笑得更是合不拢嘴,又捋了捋衣袖道:“好小子,杀十盘就杀十盘,你和我下棋从来就没有赢过,看我不把你下得丢盔弃甲。”这时我才发现老王左手腕上的英纳格表不见了,那可是老王最值得留为纪念的老王已故妻子送给他的结婚礼物。

不到半小时,小陈被老王剃了十个光头——连续输十盘,乖乖地向老王递上五张十元钱,老王接过钱数一张在手,将剩下的四张递还给小陈道:“玩大了没意思,还是按老规矩,输赢都十元。”小陈再三推让道:“愿赌服输,技不如人,算教学费,改天再战。”说完向我点点头匆匆而去。老王左手拿着一张十元的钞票,右手将另外四张十元的钞票攥的紧紧的,呆呆地看着小陈远去……

后来我才从小陈那里得知,老王和他的爷爷都是老一中的,老王的儿媳妇得了病,瘫痪在床已经多年了,老王的儿子又不争气,无职业,好酗酒,一喝醉酒就拿老王出气,不是打,就是骂,老王没办法,仅有的一点薄薪既要给媳妇看医生,又要给小孙子交学费,剩下的基本被儿子吃光喝光。为了消除烦恼,维持生命,老王虽年过九十,但还是每天就早早的离开家,靠摆残棋挣点盒饭钱,中午和晚上吃顿饱饭,直到夜阑人静,待儿子入睡后,再轻轻地进入他那破陋的小屋。第二天天不亮老王会走到孙子的床前放上一支铅笔出门去,开始了他的残棋人生……

关于老王的家世知之甚少,只知道老王原姓杨。老王幼年父母双亡,被从杨家抱到王家,才改姓王。王家世代居住在筑城广场内,直到广场最后的改扩建后,才迁移出去。老王高兴时常常会提到他们家曾经的辉煌,提到他们家世代居住的这块风水宝地,提到与他们家居住的这块宝地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张之洞、丁宝桢、李端棻、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于德楷、周逸群、乐森、丁道衡、熊毅、张永立、秦元勋、谢六逸……

我不懂风水学,筑城广场这个地方是不是风水宝地,尚不明了,但据贵州历史学家史继忠说:“这里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发祥地。”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