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雪涯洞及其掌故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1661字

雪涯洞及其掌故

雪涯洞在文化路旁的南明河边,是老贵阳一个人人皆知的名胜。它的西面是金杯玉盏山,但老百姓没有这样文雅,都喊它叫猪拱坡。雪涯洞就在此山之下的临河处,河对面就是今筑城广场。早年,这里因在薛绍鲁家花园之内,故名薛家洞。洞高三四米,宽三四十平方米。明朝年间,洞顶部由上而下建有玉皇殿,之前为三观庙,左有一亭,名来仙亭。后因年久失修,几近倾圮。清乾隆时复修,于洞右建来仙阁,增建灵观阁、陈公祠,并改寺门朝东。往西不远是昭忠祠,建于1872年,奉祀黔军和援黔平叛的川军死难者。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丁宝桢逝世,清廷在贵州、四川、山东敇建专祠奉祀。贵州的丁公祠建在雪涯洞和昭忠祠之间。此祠有庭院两进,宽大宏敞。民国时期,上述以雪涯洞为主的这些建筑,曾先后用来办过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组建筑群基本保存完好。后因贵州电影机械厂建于雪涯洞侧,这些古建筑相继被改建为宿舍,当年的胜景已无踪影。

掌故一 这里曾有仙人留下的墨迹

传吕洞宾某日云游天下,发现贵阳雪涯洞有如世外桃源,不胜惊羡,便落脚南明河岸,信步走近雪涯洞顶上的凉亭。他没有想到的是,铁拐李、韩湘子等七位仙人已在那里喝酒吟诗。吕洞宾进去,与众仙拱手相见之后,深感众仙聚会于此极为难得,便磨墨展纸,提笔写下“天上人间”和“万神来朝”两幅字,此亭也因之名为来仙亭。乾隆五年,贵州布政使陈德荣于雪涯洞右建来仙阁,将上述两幅字制成本匾挂在阁上。这两块有仙人墨迹的匾,民国年间还在,后随雪涯洞的毁弃而消失。据说吕洞宾在永乐堡也曾留下墨迹,现也不存。传为仙人所写的字极为鲜见,在全国也只有几处。河北邯郸市黄粱梦镇纯阳祠的“蓬莱仙境”四字,据说也是吕洞宾写的,只是最后一字“境”的最后一笔是乾隆的补笔。现为邯郸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仙人写字,当然是神话,不可信的。但它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很有魅力的文化,如果雪涯洞的两块匾能保留下来,定会为贵阳增彩添色。

掌故二 有人曾在此攀比女婿

陈夔龙1907年秋,即丁宝桢逝世二十周年时,湖广总督陈夔龙专程前来丁公祠,祭奠他的叔丈人丁宝桢。省城的高官们都齐集于此陪祭,祠前庄严肃穆。祭奠完毕,陈夔龙挥笔提了一联:

后来,有两位先生来此游览,一位是织金人,一位是贵阳人。织金人说:“这副对联写得不错,不愧是总督,官位高,文笔好。我们织金很小,能有这样的女婿,算是福气啰!”言语中不无骄矜。贵阳人很懂对方的意思,说:“贵阳也有两大女婿,一为张之洞,唐家花园的唐树义是他的泰山。二是梁启超,李端棻是他的妻兄。张之洞是一品大员,梁启超是维新领袖,贵阳有这两大女婿,也真是福气啊。”张星槎先生后来同我摆龙门阵时笑着说:“他们比来比去,其实这些人中除了梁启超,都是贵州人,是贵州的骄傲。何必内斗?”

掌故三 雪涯洞左右的往事

以雪涯洞为主的这组建筑的南北两侧,也很值得一说。在昭忠祠右侧,沿河有一个斜长大坝,乃清末民初军事学校的操场。昭忠祠后侧即现在的教育学院处,相继是清末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和民国初叶的讲武堂、崇武学校的校址,这些不同时期的军事学校,都用这个大坝练操。有大的军事行动时,也在此列队出征,因而又称它为黔军点兵处。民国时期那些活跃在贵州乃至全国的军政要人,如何应钦、谷正伦、席正铭、袁祖铭、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王伯勋、柏辉章、何知重、吴绍周、蒋在珍、陈铁等等,他们或作为校官,或作为学员,都曾经在这里厉兵秣马、跃马扬鞭。在雪涯洞的北侧是官钱局,即贵州铸造钱币的地方。清雍正时朝廷批准贵州铸钱,钱局先设在毕节,后因所铸钱币质量不好,乾隆时期迁贵阳。由于雪涯洞到两江口一带靠南明河,能满足冶炼要用水的条件,又靠近城门利于保卫,故钱局选址这里。这个钱局有十五个大炉,每年铸钱十二万四千余文,每钱均有“贵”字,以此说明为贵州铸造。“贵”版“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就是在这里铸造并流向全省的,钱局旁的那条小巷也因此得名钱局巷。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