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台及其掌故
观风台在老贵阳南面、南明堂东侧。这是个不高的小山,山顶很平。从山顶往西看,南明河在不远处盘绕。往北面看,萧家塘就在山脚。观风台由于离城很近,出了大南门走不远就可到达,因而成为了人们春游秋览之地。清代命名贵阳八景,以“凤月踏草”之名把它列入。
观风台因形如雄狮屹立,故名狮子山,明朝弘治之前就这样称呼。据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到黔,部将马忠驻兵贵阳,并在此山观察天象,故民间又称观象山。到明朝万历年间,贵州巡按毕三才为培造生气和镇南明河水患,修亭于山顶,并借此观风问俗,故名观风台。这个名字喊了几百年,一直喊到现在。近些年来,大概因为台已不存,附近百姓不知不觉地把它改称为观风山。
万历年间建亭之后,民间善绅又在亭旁修建了一座佛寺,有住庙僧人数名。寺名不详。清末改佛寺为道观,此观民国初年尚存。民国16年即1927年国民政府委员李济深赠短波电台一部给周西成的25军使用,该电台就设在观凤台上,道观因此被占用。电台迁出至城西陈公祠后,再无道人去住。解放后,省委警卫连进驻住山顶,还修了岗楼,一般人不能上去。“文化大革命”中,亭、楼被全部拆毁,贵阳十中、十八中的学生还把砖瓦搬去修校办工厂,观风台的建筑至此全部消失,只有遗址。1983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建筑逐步恢复、完善。
掌故一 贵阳三大台
亭、台、楼、阁是中国古城的主要建筑,从先秦到清末历来如此。每个古城都有值得骄傲的名亭、名台、名楼和名阁。以西南的名楼为例,贵阳有甲秀楼,昆明有大观楼,成都有望江楼。就台而言,老贵阳就有著名的三“台”。一是城北白岩山的王训读书台,二是城西窄口滩附近的狮峰将台,三是城南这个观风台。王训读书台在今省政府后面,尚存遗迹。狮峰将台在修建解放路时消失,今已不存。唯有这个观风台至今还在。述说观风台,令人想起观稼轩。历来的不少皇帝和官员,不仅关心风俗,更关心耕种,因此各地都建有观稼轩。老贵阳的观稼轩在油榨街,是一幢草屋,专供官员们春耕秋收时观览农夫劳作,后来的农校就建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沿海城镇也有不少观风台,但那是过去用来观测风向以定是否出海的建筑,与贵阳观风台的性质完全不同。
掌故二 马士英观风台上坟
马士英出生在老贵阳新城,万历进士、南京户部主事。清军入关,南明王朝纷纷建立。马士英因拥立福王有功,成为弘光朝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清军南下,马士英被清军掳获并杀害于军中。关于马士英,贵阳有不少传说。《贵州通志·金石志·古迹志·秩祀志》“杂识”载:马士英祖墓在观风台山麓。崇祯年间马士英归应乡试回筑时,专程去祭扫。虽然马士英自幼从父外出,未曾去过观风台,但他却像去过多次的人一样,很熟悉地从山脚走到山顶的庙前。途中他遇到几位和尚,就如遇到熟人一样不断打招呼。他来到主僧涅槃的地方,指着主僧的肉身说:“这就是我的前身。”众僧极其吃惊。原来主僧精研内典,闭关有年,一日突然对徒弟们说:“我行将离世,你们不要毁坏我的肉身,日后自有人来认我。”说完含笑归天。他的徒弟们遵照遗教,保护遗骸。二十多年后,果然应验了。马士英的后人、今贵阳学院马贤伟先生说,他家确有祖坟在观风台山下。
掌故三 几个日本人曾住观风台
1954年秋,我跟班主任吴实平老师去观风台。但在上山处被两位背着枪的解放军战士拦住,说山上是军事要地,不准闲人上山,我们便返回了。路上,吴先生给我说:解放前观风台上的几间破房子无人住,有几个在贵阳谋生的日本人就搬了进去。他们白天下山做砖卖,晚上就去山上住,其中还有两个女的。他们说中国话,穿中国服,一般人都不知道他们是日本人。吴先生原是国军炮兵团长,知道的事很多,所言应该可信。2006年出版的《锦绣南明》一书中,果然对此有所记载:“据附近的居民说,抗日战争时期,山上住有一些日本人,是在贵阳做琉璃瓦的,直到解放前夕才离开。”日军侵华前就派了不少人深入我国内地,搜集情报,绘制地图,以备入侵中华大地时使用。这些在观风台居住的日本人,到底是谋生劳工,还是特务间谍,无法说清,可算是观风台的一个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