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大十字背后的故事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1639字

大十字背后的故事

大十字,是贵阳城的圆心。

据考,大十字的称呼明代就已经有了,清代的贵阳城地图上,“大十字”三字更是赫然在目。贵阳城南北向大道和东西向大道在这里交叉,在清代,大十字向北的街道叫城北正街,向南的街道叫城南正街,以东的叫东街,以西的自然叫西街了。优越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流与物流,在这里开门面的、摆地摊的、挑着箩筐走街串巷的,从早到晚,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反正那时没有市容问题,也不担心有谁干涉。而外来的人到贵阳都定会到这里转转,看看贵阳百态,采购采购土特产,如同我们去了北京、上海,一定会去王府井、南京路逛逛一样。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回到那个颇有些遥远的年代—公元907年。

这一年,在贵州高原,世居黔西北(鸭池河以西)的彝族乌蛮的首领主色,率大军攻入矩州(今贵阳),成了矩州的新一任领导人。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锻炼年轻干部,主色本人没有驻扎矩州,而是搬到了城外几十里的地方,让他的儿子留在矩州城内搞城管。临走之前,他给了矩州取了一个颇具“乡土气息”的名号—“黑羊箐”。

“黑羊”无需多解释,“箐”则指山间的大片竹林。

看来,那时的贵阳给这位土司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一是黑皮山羊多;二是竹林多(贵阳把竹定为市树,是有历史渊源的)。如今贵阳街头,常常看见有卖羊肉粉的招牌,上书“六盘水黑皮山羊”,以示正宗。其实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写成:“矩州黑皮山羊”或“黑羊箐黑皮山羊”—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威武多了。

不过,“黑羊箐”的名号只叫了不足70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水东(鸭池河以东)土司宋景阳因替朝廷征战有功,被赵匡胤封为“宁远军节度使都总管”。因为“挂靠”了朝廷,又受到过王朝领导表扬,底气自然比一般的土司足得多。宋土司也看中了黑羊箐,凭着如日中天的势力,他成了这个黑羊箐的新领导。

宋土司把办公地点搬到黑羊箐后,废掉了“黑羊箐”这个名字,恢复了“矩州”的称呼。不过,黑羊箐这个名称,则被民间一直沿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个叫法还留在一些老人口中。

有一个说法,黑羊箐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大十字。今大十字老百货大楼旁有一个巷子叫黑羊井巷,巷子里原先有一口井,叫“黑羊井”,传为黑羊箐遗迹。

令人痛惜的是,1939年日机轰炸贵阳城时,大十字成了废墟,黑羊井被彻底湮埋,再也未见天日。如果此井还在,无疑是贵阳最古老的珍贵历史遗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欠贵阳人民的又一笔债。

说到黑羊井被日机毁灭,我想起了一部“书”中的一段话:

“贵州省城,四面环山成为天险,是风景优美之地。北面有黔灵诸峰耸立,南面有南明河水长流……不愧为一省的省会。”

这是谁说的?如果你以为这是哪个文人墨客的情感抒发,或是过路驴友的博客、微博,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日本出版的一部叫《新修支那省别全志》的书里的一段话。

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日本一些有军方背景的人,就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叫“日清贸易研究所”的机构,这个“研究所”的业务范围只有一个——收集中国情报。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清贸易研究所”摇身一变成了“东亚同文书院”,书院的名称虽说“斯文”多了,但只有一个“专业”——收集中国情报。

多年“努力”终于修得“正果”:1918年,一部叫《支那省别全志》的书,在日本出版;1943年,又出版了《新修支那省别全志》。

这部“全志”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水文地质、历史沿革、人口民族、资源物产、省会情况、交通运输、商业贸易、财政金融,乃至名胜古迹等。在这部书的贵州部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对贵州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的调查,甚至我们贵阳的贵山、东山、相宝山、黔灵山、南明河、浮玉桥、甲秀楼、阳明祠、仙人洞等等,也一一记录在案,“舍不得”有半点遗漏。

他们记录这些,自然不是羡慕别人家的风景,更不是热心人类遗产保护,它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军事侵略准备情报资料。果然,那部《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出版后,首先就印发给侵华日军各部……

回顾这段史实,是想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