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咱家乡美
东经106°北纬26°,两者的邂逅点碰撞出了花溪这处福地洞天。或许天帝御笔朱批,或许王母瑶池泽露。花溪,这个连名字都让人心神摇曳的毓秀之地就如此光华流转地嵌在了黔中大地,如一颗碧珠般为多彩贵州神笔点睛。
幸甚乐哉,花溪是我的出生地。这安宁祥和的957.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山水草木把我温柔地襁褓,编织成安稳的摇篮,在晃悠悠的时光中一路从蹒跚走向健步,从懵懂走向成熟。
视觉有福:那温润的风,那安谧的雨,那清朗的日头,那比棉花糖还蓬松的云……一眼瞥去,寻常画面也尽是一幅幅隽逸丹青;听觉有幸:春水叮咚,夏蝉悠鸣,秋雁引颈,冬雪窸窸……似孩童梦呓,似新燕呢喃,声声不息入耳入心,交织缠绵出最剔透灵动的乐曲,满耳云淡风轻;嗅觉有感:海棠梨芳,河息水汽,稻香馥郁,梅馨土清……如香奁熏炉,如仙境灵地,种种的气息带着不同信号在花溪调兑汇聚。只一嗅,便深深地醉了进去——惟愿长醉不复醒。
“柳藏鹦鹉语方知”——翠绿的蚱蜢却是逃不过我们这群“小猴精”的“火眼金睛”,绿草百花间的几个闪展腾挪就收获颇丰。还有那夏天扭着细尾巴的胖蝌蚪、一不留神就被画家刻在纸上的荷尖蜻蜓、和秋田里发出“促织”疾呼的蟋蟀提琴手,以及忙碌穿梭贮存冬粮的蚂蚁。最常见,晕白色的芦苇纱幕中,三三两两的水鸭子时隐时现。兜了几个圈后,蓄足力的它们便呼啦啦地腾起翅膀箭射出去,待停下后就是一阵炫耀式的呱呱声,好一阵得意洋洋……这是繁忙而热闹的花溪四季,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用各自的方式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北方的风入乡随俗。带着宜人的湿润不急不躁。剥除了往时的欢声后,花溪的冬天早已把欢喜铺成了被子状的厚土:红薯、白菜、小麦们在酣眠中打响了呼噜。于是北风又把欢笑熬成一锅浓汤,围坐一起的人们便用嘟嘟沸腾的滚冒火锅融化了尘世的冰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满目苍翠的花溪,如剔透碧盘般盛装着座座青螺状的小山。就拿花溪公园来说,景区内就有著名的“麟”、“凤”、“龟”、“蛇”四山,这些奇形怪状的山丘不禁让人感叹造物主的慧心玲珑。从这些命名中,更可体会到花溪人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温度的独特审美逸趣,以及那份热爱生活、歌颂生活的开朗豁达。同时,耸立在花溪正东方的绵绵群山以“大将山”为依托,傲岸成牢固的屏障,在一路逶迤中呵护着花溪的和风细雨,在风云变幻中永葆这处灵地的风调雨顺。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顾名思义,“花溪”二字早已向我们描摹出了泠泠水意。说到花溪水,知道的人那是无不称道的。且不说银丝甘霖般的杏花细雨,也不说那冰洌清澈的老井山泉,单是环绕人居、曲流过城的花溪河就完全将一份瑶水落人间,入世不染尘的绝妙体现了出来。
瀑布、细流、漩涡、流云、花枝、人影,静若一块宝镜,光彩耀人,动若飘扬仙女悠然自得。自古就一脸亲切的花溪河水,自然与人亲近。这种亲近与亲切最好的体现就是相互的交融——当人们在花溪河中畅游时,那份惬意与快乐来得是如此简单和满足。初学游泳时我也曾在这条母亲河中呛过水,但那清爽甘甜的味道反倒令人精神一振,于是调皮的咂咂嘴再重新下水。作为游泳者最直接的体验,对于花溪河的魔力,一字以蔽之:清。不单是视觉上的水质清洁,可见水草招摇、鳞光鱼影,可见翠鸟衔鱼、风吹细浪。更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感觉上的“清”,冰清玉骨凉如霜。她是冷冽的、清透的,如初融雪水,似幽寒山泉。她用沁寒的冰度让人感受到了这股活水的生命温度。
炎夏时节,当我们从别处的河流湖泊上岸后,心中依然流火焦灼。但在此时,只消稍稍走近花溪河——伫足平桥、凭栏远眺,一股带着水藻气息的清新河风就足以让人暑意顿消,遑论入水后的那份直抵内心的清凉让人宁静下来。每次陪我去游泳的父亲总在重复一个问题,“到这河边都有凉意了,你还游吗?”而我每次的重复回答也可归结为:“回看曾经多少水,消暑惟有花溪最。”
还记得那是夏末初秋的夜晚,秋高气爽的季节托起了一弯窈窕的上弦月,率性地把青墨色的天空泼满了银闪闪的星斗。我仰面漂浮在花溪河平静的水面上,耳中是夹岸的山林中传来的咕咕鸟鸣。远处是剪影般的点点水鸭,白头的芦苇,淡香的桂花。水波水痕划过发梢指隙,如流动的朦朦月光,微含清气,渗入表皮纹理到达肺腑心房。青绿的水绿得清,冰清的河清得冰,洗脱浮躁与乖戾,清濯彷徨与焦虑。
时间如水一般静止澄澈而空明纯粹。我的眼里似乎装满了整片星空,包含了一片宇宙。好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星辰,一起眨着眼看向我。我和它们互相对望,渐渐晕眩迷失,仿佛深深地陷入了头顶那个青缎面的世界,跌入面对面的这个洞穿万物的天眼之国。想必在星星们的眼中,浮在水面上的我和那藻荇游鱼,以及水面上的星河云气的倒影一起组成了另一片奇幻的天空。这种旖旎梦幻的场景让天与水的界限平滑模糊,花溪人和花溪水的交融如此和谐统一。
谁不说咱家乡美,谁不夸咱家乡水。
历史的笔尖曾在花溪饱蘸墨汁。当一次次冥冥巧合演绎出风云交汇之际,当一个个历史中永恒的名字融入了花溪那不竭的流水中,也就同时让众人看见了有限生命在无限风物中闪动的灼灼光彩。他们曾泛舟河上,他们曾漫步河畔,他们饮过花溪水泡煮的清茗,他们凝望迤水东去……我不愿意枯燥地列举那一个个的名字,因为我认为清丽自然的面庞不需要浓妆艳抹的过分吹擂,但是我愿意提到这样的故事——那山那水那人那景。历史的遗产内化成涵藏的气韵,在一派妥帖从容中自成格调,需要用心倾听,需要凝神品味,需要秉着敬意去遐思。
若非福地,何来贵人!若非胜景,何来圣迹!
“床前,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朝晖夕霞中,漫行几步花畦几农田,可惜五柳先生不能诗居在夹岸皆古柳的花溪河畔,见景伤情的易安居士在寻寻觅觅中终归凄凄惨惨戚戚——东篱把酒又怎比平桥赏月,暗香盈袖又何及柳花漫卷!
原谅我这支拙笔不能向你全面展现秀美花溪的神韵之万一,你不妨前来此地,我想,你会忘掉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