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一段难忘的记忆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2631字

一段难忘的记忆

吴正光

退休以后,整理日记,回忆往事,总结人生。1983年7月9日至8月8日的日记,给我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当年5月至7月,我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所在地黄村的中国文化学院文物博物馆学培训班学习。6月18日,被召到设在北京大学老校址、“五四运动”策源地五四大街“红楼”的国家文物局。局领导告诉我,“全国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工作座谈会”将在贵阳召开,初步确定7月24日报到。我立即将此情况报告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秦天真和贵州省文化厅有关同志。

7月9日,我再次应召到国家文物局,汇报贵州省文物普查和《文物志》编写工作,以及“全国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工作座谈会”的接待筹备情况。副局长沈竹、文物处长庄敏、研究室主任彭卿云等同志热情接待我。

庄敏同志说:选在贵州开会,合情合理。贵州文物普查搞得好,全国找不出第二个。贵州文物工作有成果。贵州有旧石器,有遵义会议,又是多民族地区,这很突出。文物定名,要研究,你们搞了。文物分类,是个原则,你们也搞了,要好好总结。普查档案很重要,有了档案,写什么都可以。你们编写了那么多东西,值得介绍。你们的经验,比较完整。

彭卿云同志说:建议找个小房间,将贵州文物普查和写《文物志》成果办个展览。你们省有你们省的特点。你们的东西少,工作这样好,文物多的地方,工作更应搞好。大家都认为,在贵州开会非常应该。结合普查和写《文物志》,全面介绍贵州文物工作。你们有很好的经验值得介绍。《文物志》编写,我们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你们就普遍搞起来了,有成果,请谈经验和做法。比如,首先依靠基层文物员,然后专家审定。离开了基层,根本行不通。

沈竹同志说: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不可分。普查是基础,反过来,编写《文物志》是很好的宣传,促进文物普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这个会选在贵州开,选对了。贵州文物工作走在全国前面,对各地影响很大。一般认为,贵州文物不多,搞到这个程度,对大家是个推动。希望你们介绍什么?第一是对文物普查和编写《文物志》的认识,包括工作的重要性,即通过这两项工作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第二是从取得的成果来看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性。历史文物,旧石器,有重大发现。民族文物很重要。革命文物更不用说了。举出具体事例介绍出来,宣传出来,很有意义。各类文物,你们都有重要发现。工作成果出来了,工作上去了,领导也就更重视了。第三是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保护单位,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典型事例?第四是文物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他们,发挥作用,调离以后还发挥作用。总的来讲,在你们那里开会,是有原因的。你们介绍一下,大家交流一下,然后搞个纪要。

《贵州省文物分布图》

临走时,工作人员问我:“发开会通知,要注意什么?”我说:“七八月间,贵阳不热,一旦下雨,还有点凉,提醒代表要带足衣服:男的要带外套,女的要带裤子——光带衬衣和裙子,不行。”大家笑了。

“全国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工作座谈会”于1983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贵阳市金桥饭店召开。27日晚上,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前来看望全体代表,欢迎全国文物工作者来贵州传经送宝,指导工作。28日上午全体会议,下午分组讨论文物普查工作。29日大会发言,介绍文物普查和《文物志》编写经验。贵州首先发了言。云南、辽宁的代表也发了言。30日上午大会发言,下午分组讨论《文物志》编写工作。31日上午继续分组讨论《文物志》编写工作。下午考察贵阳市内的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等文物古迹。8月1日至2日,考察安顺地区的平坝天台山伍龙寺、安顺文庙、王若飞故居等文物。3日分组讨论《名人名胜录》《馆藏文物词典》编写工作。晚上,沈竹、庄敏、彭卿云、李季等同志看望贵州省文管会主任秦天真。秦天真同志说,“贵州的文物很有限。全国有很好的经验,请开发、开发贵州。有时间,下去看看,看看侗寨的鼓楼、花桥。”沈竹同志说:“看到你们的普查材料,觉得很好。《文物志》也是你们搞得好,所以就来了。来了,大家很满意。做了那么多事,还编印了那么多资料,大家很感动。看来,还是领导抓得紧。这次会议,虽说是座谈会,其实是现场会,是来总结、推广贵州文物工作经验的。”秦天真同志说:“希望同志们多来。来了,对我们就是个促进。全国的同志都来了,这是看得起贵州。”5日下午,沈竹同志作总结,号召学习贵州。秦天真同志与会,他祝贺大会圆满成功,欢迎今后大家再来。

会议期间,举办了《贵州省文物普查汇报展览》。1979年,贵州率先布置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从1980年至1982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800多人的文物普查队伍,调查访问1万多人,普查地面文物5000多处,征集流散文物3000多件,拍摄文物照片1万多张,拓取摩崖石刻拓片500多幅,积累文物普查资料4800多份,3000多万字。通过普查,基本摸清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分布、现状和价值。在此基础上,编印了《贵州省文物概况一览表》,编纂了《贵州省文物志稿》,出版了《贵州省文物分布图》,为全省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应邀参加“全国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工作座谈会”的《光明日报》记者林凤生、戴宣长,著文称赞“贵州文物普查和《文物志》编写工作,都走在全国各地的前面”,改变了贵州文物工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贵州省文物概况一览表》,被国家文物局作为《三中全会以来文物工作成就展》的展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看了《贵州省文物概况一览表》,深情地说:“贵州文物工作者,打了文物翻身仗,这是历史的功勋。”

会议结束后,国家文物局的沈竹、彭卿云、李季、刘炜、史俐敏、侯菊坤、程纪中、刘悦等同志,前往黄平、镇远考察飞云崖、青龙洞,在镇远城墙上合影留念。如今,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天台山伍龙寺、安顺文庙、王若飞故居、飞云崖古建筑群、青龙洞古建筑群和镇远城墙,都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远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30年过去了。文物普查工作不断深入,成果日益辉煌。近年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852处,其中新发现10417处,复查4435处。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贵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全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2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

出席“全国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工作座谈会”的部分人员考察镇远城墙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