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凝聚了三代人的情怀
李柏杉
有人说,报纸传播着今天的新闻,记录着昨天的历史。伴随着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贵州日报》,见证了64年来贵州发展前行的历史足迹,同时也承载着几代报人的梦想和希望。每天的报纸,字里行间中都凝聚着无数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在他们默默耕転的岗位上,也留下了无数的精彩……
1950年,在翻越广西十万大山进入贵州的路上,李昌利也许不会想到,他们一家三代人就此和《贵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昌利是我的祖父,上世纪初出生于上海。由于曾祖父过世得早,作为家里长子,14岁的他就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亲戚的帮助下,李昌利被介绍到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学习铸字。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标志,商务印书馆引进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印刷理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昌利练就了一手精湛的铸字技艺。
然而,正当李昌利全身心投入铸字时,无情的战火让他的梦想破灭。1937年上海被日寇占领,商务印书馆南迁,我祖父也随之失业。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祖父压了12年“箱底”的铸字手艺才重新派上用场。
“报社要是不来招工,我们家都快没饭吃了。”据父亲回忆,上海刚解放时,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一天,祖父接到上海市工会的通知,贵州的《新黔日报》要聘请铸字工。他毅然报名,随同另外四位印刷、刻字工以及一批当时的先进印刷设备来到贵阳。
这批设备中就有贵州第一台汤普森铸字机——解放初期最先进的铸字设备。据说当时贵阳几乎找不到会操作的人,它的操作和维护都就由我祖父来担当。刚解放时,由于设备简陋,印刷机有限,许多《新黔日报》还要用刻蜡板的方式印刷。随着这批上海工人和新设备的到来,《新黔日报》的印刷质量大大提升,到1957年更名为《贵州日报》时,实现了全部铅字印刷。
从《新黔日报》到《贵州日报》,李昌利一干就是30年。据许多老排字工人回忆:“当时你爷爷做的字钉我们都喜欢用。捡完字的铅版拿起来也不会掉字,印刷过的字钉还能反复利用。”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铸字工人,活跃在当时各个印刷岗位上,改变了贵州刚解放时“几乎无人会铸字”的尴尬状况。
1980年,在结束了“文革”动荡岁月后,从湘黔铁路学生兵团回到贵阳的李金山得以落实政策,进入《贵州日报》印刷车间工作。这一年,李昌利也退休了。
李金山是我的父亲,出生在贵阳,生活在报社的宿舍里,从小耳闻目睹的都是祖父和其他长辈们的工作经历。据他回忆:“接到报社的工作通知后,我心里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激动的情绪,不仅因为这是你爷爷工作的地方,对这份工作也不觉得陌生。”
父亲从扎报纸做起,搭过纸架,调过墨盒,装过铅板,涉足过印刷车间里几乎所有的工种,从一名收报员干到机台班长。但他却从未参与过铸字这门家传行当。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接手爷爷的铸字的手艺而选择印刷时,父亲则表示:“开始也想过,但干了两年印刷工作后,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对外国印刷行业介绍的文章,特别羡慕那种工作环境,当时我就隐约感觉到这种传统的印刷模式必然会被替代。”
果不其然,1987年,贵州日报社在全省率先投入激光照排系统,从日本引进的两台住友轮转胶印机也正式投产,从而使铅板印刷在贵州成为历史。父亲作为机台班长,全程参与了轮转胶印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同时也见证了贵州迈入现代印刷的关键一步。而这一年,我爷爷也离开了我们。
“我还给日本人提过意见呢!”虽然已离开印刷岗位多年,父亲还常常对自己开印刷机“有两把刷子”而引以为豪,经常会在小酌时与我讲起当年的故事。“装胶印机的时候,住友公司派了两位工程师来报社协助。当时机器上有颗安装螺丝位置很憋手,我就通过翻译向他表达了修改意见。”据说这种机型就是这位工程师设计的,他听了父亲的意见后,竖起大拇指向父亲表达了敬意。
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也踏上了工作岗位,同样也是在《贵州日报》这个活跃过我们家两代人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新闻传播的新历程。
如果说父亲从事的印刷和祖父的铸字还有所关联的话,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工作的我则是完全脱离了他们的轨迹。毕竟,不管是铅字还是胶印,都离不开和纸张“打交道”,新媒体所面对的,则是电脑和网络。当铅板上的油墨未干时,我们的稿件已经刊登;当胶印机还在转动时,现场的直播信号已经传遍全球,在这个海洋般信息和闪电般传输的时代,新媒体具有传统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2000年,为了适应媒体发展的需求,贵州日报社成立了金黔在线网站。随着网络传播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站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网站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招考,我有幸成为网站的一员。
网络时代每天都会发生改变,不经意间,电脑、手机、平板机从奢侈品演变为工具,如今则是生活必需品。金黔在线也不断适应着需求,逐渐融入了贵州手机报,开通了贵州名博、微博贵州等平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媒体。记得刚工作时,我与父亲就探讨过新媒体发展的话题,当时父亲认为,看新闻还是报纸方便,还便于随身携带。当我提出将来手机可以取代报纸时,还在用诺基亚的父亲不以为然。如今,我们再次提到这个话题时,已经iPhone不离手的父亲只是对我笑笑,继续翻阅手机网页。
虽然我的工龄仅有7年多,但我所经历的贵州新闻传播界的变革却远多于父辈们。金黔在线作为贵州省最大的全媒体数字平台,在贵州新媒体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2007年3月28日,贵州首份、最大的手机报,贵州资讯第一“快报”——贵州手机报创刊;开办仅2年的“贵州名博”注册用户达73万,已获得9个全国大奖,获贵州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运营的微博贵州、金黔微博粉丝总数超过百万,为贵州官博之首;2009年金黔在线创建了贵州影像动漫馆,成为贵州最早的开发原创动漫、网络舞台剧展示平台……
直到现在,父亲还经常提醒我:“我没有跟你爷爷学过铸字,你也没开过印刷机,但我们家‘祖传的手艺’却不能丢。”用父亲的话说,祖父铸的字,他的印刷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都是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出来的,这门“手艺”没什么诀窍,无非是重视质量,坚持创新,才能在工作中立足。
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凝聚了我们家两代人的智慧结晶。每当我外出采访、写稿、做直播时,我都怀揣着这份家训,并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工作不仅是任务,更是我们家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还会迎接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