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嘎的绝活
余老嘎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又宽又厚的脚板,同样被厚厚的老茧包裹着。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走起路来特别精神,看得出身体还很硬朗。一双深邃的眼睛,有着像箭一般的锐利眼神。别看余老嘎普普通通,他可是我们村的大名人。
余老嘎的家有二十几把刀,都是用纯铁打造成的。除了四把带刀柄是用来杀猪的之外,其余的通通不带刀柄,黝黑的刀背足有一公分厚,刀刃锋利异常。可别小看这些不带刀柄的刀,每把都是余老嘎的宝贝。
如果你要问这些刀是用来干什么的?我透露个小秘密,你是否听说过上刀山,下火海?这个词通常指人们做事的不畏艰险,但对余老嘎来说,上刀山,下火海却是祖祖辈辈相传的绝活。
我们村四周都是高大的山体,交通相对闭塞。村外的消息只能靠人力传播,更不用说把村里的情况传播到村外。在这个古老的山村,人们朝而往,暮而归。余老嘎也是如此,用祖辈相传的绝活,传承着原始的文化习俗,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就说七月的吃新节,这是为了纪念祖先的耕耘,而特别准备的日子。在这一天,村里举行一些民族活动,有斗鸟、斗牛、赛跑等。余老嘎也会亮出他的绝活——上刀山,下火海。
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余老嘎找来一根坚硬的柱子,插进表演场地里,柱子两边绑好二十几把锋利的刀,余老嘎像爬云梯一样光着手脚爬了上去。观众被这惊险的表演牢牢吸引,身上无不冒着冷汗,同时也不停地喝彩。上刀山过后,余老嘎又从村里借来一些铁片,如用来犁田的犁头。他将这些铁片投进火堆里烧,一段时间后将烧得通红的铁片捞出来摆成一条线。余老嘎光着脚从铁片上踏过去,脚与铁片接触时冒出一阵阵烟。但表演后身体却毫发无损。
我被这魔术般的表演完全迷住,十几年过后仍对那些场面记忆犹新。半年前学校放假回家,刚好碰上吃新节。然而表演场上却寻不到余老嘎的身影。
我想老嘎还没准备好吧。当我小跑着到那扇陈旧熟悉的房门,推开门一看,老嘎正对着那堆砍刀发呆。
“老嘎爷爷,您怎么还没去表演呀?”我对老嘎说:“大家都在等你的表演呢。”
余老嘎长叹一声“我老了,不想再在大家面前显摆自己了,哎,祖传的绝技到我这辈看来要失传了。”
听了老嘎忧愁的叹息,我说:“怎么能说是显摆呢?您若愿意就收我为徒,这样就后继有人了。”
老嘎继续叹息:“随着我们村公路的开通,近年来总有外地的游客来旅游,去年我表演时一大群人围着我拍照,不停地尖叫着,自己好似甩猴人手中的猴子。而且他们的到来使得祖先留下来的净土深受着污染,同时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偷偷地对我们村的珍惜物种进行采伐盗猎。我宁愿使这身绝活失传,也要保住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净土啊。”
听了老嘎的话,我心里沉重了。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变得珍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对我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我们希望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但这走向世界的背后却又无不带有一层厚厚的金钱的包装。
余老嘎的刀一代传一代传到老嘎手里,在没有相机的闪光灯,没有城市的塑料袋的山村里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存在着,但面对着闪光灯和塑料袋时,生命力顽强的文化退缩了。
下一年的吃新节不久即来,我知道老嘎的刀又要面对再次的冷落。哎,老嘎的刀何时才能重演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