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寻访盘江桥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1874字

寻访盘江桥

姚启超

初秋的一天,我们一行乘车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出发,沿着沪昆高速(上海-昆明)公路,经关岭县永宁镇下高速、再沿着320国道往关岭新铺乡行10余公里,到达北盘江边,沿途大部分路段路面平整,但弯急坡陡,“之”字形路段连绵不断,除了上坡就是下坡,好在赶上了好天气,顺利抵达北盘江盘江铁索桥遗址,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特地寻访了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之桥”。

盘江铁索桥遗址位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交界的320国道上的北盘江天险,迄今已经70多年的风雨烟尘都不曾把这历史的痕迹掩抹。

据关岭县志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年)仿云南澜沧江始建盘江铁索桥,至崇祯三年(1630年)竣工。当时建成的铁桥,桥身为铁链36根组合而成,两端贯于岩石之中,桥面为铁链24根平列,链上铺垫木方,厚约27厘米,两边架设高约3米的网状链条护栏,左右两侧各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

其后,它几经战事损毁,又几次修复,1938年改为钢衍构桥,次年修成通车。现在这座盘江铁索桥是70多年前美军1880工兵营架设的,桥体的钢梁是当年从美国运来的,桥上铺的木板的宽度则刚好是当年的雪佛兰3吨卡车的宽度。而它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可以从桥头岩壁上的石刻看出,那里刻着“盘江飞渡,力挽长河,桥横银汉”12个大字。

之所以说关岭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是由于其地势的险要,东面有崎岖难行的清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皇帝手书“滇黔锁钥”4字大匾悬挂的关索岭,关岭西面则是被称为“滇黔咽喉”的盘江桥。二战时期,美军修建的铁桥,被日军多次炸断,后中美联军多次重建。

1941年6月,盘江桥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大规模轰炸,日军接连7天持续空投炸弹,盘江桥身受重创。敌机离开后,中美盟军和民工共同在现场抢修,历经敌人数次投炸弹袭击,终于将交通及时恢复。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本军队100多次轰炸盘江桥,投下的炸弹超过500牧,但是盘江桥迄今仍屹立不倒。

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政府军第十集团军89军企图炸毁铁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500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1949年12月11日,随着关岭县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驻守盘江桥以后,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云南边境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而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美军维修后的原貌。

关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个西南边上的小县城再度成为军事要地。在关岭,当年美国军队驻军的遗迹到处都是。据关岭县志记载,1943年,为配合缅甸抗日,美国军队在国际补给通道间的关岭县断桥乡坝陵桥和新铺乡白英哨各设一处给养补给站,各驻美国军队一个连。1945年8月,日本国投降前夕,补给站拆销,美军返回。盘江桥作为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滇黔今公路的国防要道之咽喉,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桥的两岸看到当年美国人驻军的遗迹,看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守桥工事依然留存。

据记载,当年,被称为“滇黔咽喉”的盘江桥,是日本军队一直希望破坏的战略物资运输线,这条处在咽喉要道上的盘江桥便成为他们轰炸的对象。而这座桥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要想彻底切断谈何容易。之后,尽管日寇从1941年到1943年的三年期间,先后100多次对盘江桥进行定点轰炸,投下的重磅炸弹超过500枚,但英雄的盘江桥迄今仍屹立不倒。抗战胜利后,这座英雄桥一直沿用了40多年,直到1985年新的盘江石桥修建好后才停止使用,随之,这座英雄桥也被列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令人赞叹的是,虽经70载风吹雨打,桥身上的钢质轨梁,钢缆接索、螺口铆钉旋紧,圆润坚固,紧密无隙,仍不见锈蚀起层与材质剥落。

随着国家对北盘江流域的开发利用,作为贵州“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位于“盘江铁索桥”下游的马马崖水电站即将建成,电站拦坝蓄水水位将升高。这样,“盘江铁索桥”即使不拆除也要被淹没,于是,曾经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已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盘江铁索桥”命运归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日前,笔者在盘江铁索桥头看到,由于年代久远,该桥钢铁锈迹斑驳,两旁荆棘丛生,原桥面木板已经全无。当地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已将桥两头封死禁止通行。

目前,“盘江铁索桥”备受社会关注的该桥是拆是留的问题,如今尘埃落定。当地地方党委政府在桥上张贴公告:因下游马马崖电站要蓄水,拟对该桥实行抬升保护。

对该桥墩予以整体抬升,使其高于电站库区水位。

盘江铁索桥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自强图存的一个象征,成为历史的见证,将永载历史史册。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