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我与贵州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3107字

我与贵州

周红微

我是屯堡后裔,从小总是缠着父亲问:“为什么六盘水、遵义离贵阳远,但讲话的口音大相径庭,而平坝、安顺离贵阳近,讲话的口音却大不相同?”父亲总是神秘地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慢慢去研究吧。”

20年前,父亲曾翻着家谱对我说:“我们祖先是600年前由江苏南京迁移到贵州来的,希望有机会能去南京看看。”而父亲直到去世,“去南京看看”这个心愿也未了。

天赐良机,2013年7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公开招募4名“市民记者”,参加“穿越600年·重温贵州史”跨省采访活动,我精彩而情真意切、并肩负族人寻祖愿望的“竞争演讲”,一举夺得其中珍贵的一票。采访前夕,我叫大姐一起回老家安顺关脚,去向三叔孃借了她的一套屯堡服装,二叔孃、三叔孃和姑姑们教我怎么样穿,三叔孃还特地拿了一个新发夹给我卡头巾。我请寨子里的姑姑婶婶们来合影,一姑姑问我是哪一家旅行社的,她以为我们拍相片是去做广告的,我这才发现我是工作太多太多,太多到很少回老家看看(尽管我的爸爸妈妈就长眠在村子左边的山上),以至于姑姑们有的都不认识我,我告诉她,我要把这次很有创意和具有历史意义的采访前前后后的相片,刊登到海外报刊上去,我要借“建省600年”大张旗鼓宣传贵州。我想上山去告诉爸爸妈妈:我参加“穿越600年·重温贵州史”跨省采访活动会到南京。可是山上的杂草好深好深,根本上不去了。我们又去见了叔叔们,问清楚了我们族的先祖600多年前住在南京的石灰巷。“石灰巷”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现代,我一直怀疑是否他们记错了?所以,叔伯们二十年来多次去到南京寻访都没有结果。我这次采访心存屯堡人寻根使命的召唤,怀揣父亲南京寻祖的遗愿。我和姐姐还有表弟银华又去拜访了大祖坟山,大祖坟碑上清晰地刻着我们族先祖是明朝时来自南京。清明节,我们家族给这一个老祖坟上坟的人数一般是2000人左右,多时会达到6000—7000人,还不包括我们这些不常去的人。爷爷去世得早,爸爸17岁参加志愿军就离开了村子,我们家几兄妹都出生在贵阳。我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兴致勃勃要去借三叔孃的屯堡服装,其实要是在贵州,我是不好意思穿的。但在我心里屯堡服装是节日的盛装。我知道这次采访,接待我们的多是对明代历史很有研究的历史学家,他肯定知道我们先祖在南京住的地方。由祖坟山上下来,冥冥之中,我觉得自己此行意义深远:似乎有背负先祖们灵魂回归故里的感觉。于是,此行对于我是何等的隆重和神圣!

2013年8月6日在采访启动仪式上,原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史继忠告诉大家:“贵州建省是永乐十一年的二月初二,也就是1413年,明王朝统治者设立了贵州布政使司,屯兵贵州。自此,贵州成为中国行省制度推行以来,第13个省级行政区……”

贵州省史学会副会长熊宗仁认为:此行是对建省600年最好的献礼。贵州作为一个移民省份,部分人对贵州文化缺乏认同和自信,一些民族文化也未能得到传承,逐渐消逝。这次活动,邀请市民参与体验,很有创意,也能唤起对贵州文化的认知,同时以历史为镜,找到未来发展的启示。

周海燕、陈本荣、戴建伟、文思宛等领导参加采访启动仪式。

安排好工作,撇下我可爱的、目光不舍、眼含泪花的8岁宝贝女儿心怡,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她这么久。

驿茶送行,地戏祈福,祝福采访团能像地戏《三英战吕布》故事里“三英”一样英勇、团结,战胜沿途的困难。打捞出更多与贵州建省600年有关的历史珠贝。

我们沿600年前明军迁移贵州的路线,超越时空年“逆流而上”一路追随先人的金戈铁马,采访第一站:南京古城。

穿着大袖长袍屯堡服饰,行走在南京明故宫,屯堡服饰是600年前凤阳、南京的款式,与现南京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相似,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屯堡服饰在凤阳、南京消失了,却成了贵州屯堡人独特的标记,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它述说着屯堡人祖先挥戈南征的古老故事。

在南京,我们有幸结识了熟谙贵州与南京情缘的民俗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扎西刘先生,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600多年前明朝都司府所在地,当时名为都司巷(现名丹凤街都司巷1号,是一家餐饮店),1381年名将傅友德所率的征南大军,从这里出发,明朝军士们远离故乡,其中约20万人留守在了18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为皇权镇守边疆,他们就是首次迁移到贵州的“移民”。想必我的先祖600多年前,许是由都司巷这里出发去贵州的。

采访团与扎西刘就在600多年前明朝都司府所在地的这家餐饮店同进晚餐,席间扎西刘耐心地解答了我的诸多疑问,还仔细说明了石灰巷现名实辉巷,光这个名字读音就有600多年的历史,地址在今天的夫子庙对面,巷子还在,还有很多老房子……因采访任务紧,遗憾没时间亲自去看看。

当餐厅老板娘徐顺转知道我是600年前由南京进入贵州的屯民后裔,她特地为我烧制了南京人回到家乡必吃的菜肴——千张结。这道菜是打成结的豆腐皮,象征着千思万盼终于回到故里的思乡人的心结。

本次采访虽然匆匆忙忙赶了6000公里高速路,历时16天,收获无比丰厚的不仅仅是每到一处,可以听到历史学家讲明朝贵州与这里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精彩动人的故事。于我,收获更大就是那一张张精心拍摄的相片,它们记录或见证了一个地方甚至是朝代的一段段历史。哪怕是明朝皇宫墙青砖上,那一个个历经600多年日晒雨淋还清晰可见的文字。

而在8月份赴这些堪称火炉的城市,我们被避暑之都——贵阳凉爽气候伺候惯了的肌肤,在38度40度气温下什么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会回答:粘乎乎汗淋淋的,究竟40度什么感觉?同行王小姐刚才买了双半透明的洞洞鞋,我很奇怪,为什么鞋脚拇指处有一大红印,我以为是她没挑选好,谁知道她的回答是:脚指头上的脚指甲油被太阳晒化了。所以,很多人误解记者的工作是游玩,其实是很多艰辛和汗水!我脖子上基本上天天挂着8斤重的NIKON D800和CANON S5IS两个相机,所以也是很辛苦,但能拍到与贵州建省相关的好资料相片,也很值!因为,贵州是澎湃在我血液里的生命。

在江苏南京古城,我用相片记录着:随行专家张明讲的贵州建省与迁都北京同样重要。

在明都安徽凤阳,我用相片记录着:屯军遗民精神依归之地,凤阳县民俗专家孙祥宽讲述为了安定西南边疆,朱元璋命令30万大军原地驻防云贵。这是贵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移,大大促进了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的南征大军平服元朝梁王后,20万兵士在贵州就地屯田。600年来,屯堡就像一道时间的门,把明朝的声音、文化、习俗统统锁在了里面。

在浙江周庄探寻“黔商鼻祖”沈万三,我用相片记录着:从边缘融入主流——贵州经济史回顾。在江西南昌,我用相片记录着:从贵州到江西王阳明的双城记。在贵州镇远,我用相片记录着:昔日繁华商埠今日热闹古镇、贵州交通枢纽的形成。

在贵州屯堡,我用相片记录着:感受江南文化之屯堡记忆,站在屯堡就看到明朝。

在贵州大方,我用相片记录着:走进水西故里探访奢香故事、民族融合与边疆巩固、贵州建省的奠定。

以前听别人说“贵州天无三日晴”,似乎有几分贬义,心中十分不爽!近日由凤阳、南京、九江、南昌一路过来,天天体验40度“我与烤肉的区别,只差一小撮孜然”的感觉,还看见“避暑胜地庐山被烤得冒烟”的报道。

一进贵州镇远,明显感觉气温顿时低了近10度。一天之内,天气竟像个调皮的孩童,先是阵雨,将空气冲刷得干干净净,随之又艳阳高照,不足两小时又淅淅沥沥来段小雨,人们不避不躲,似乎很享受老天给的这份“温柔”。半小时左右,太阳又露出它的笑靥。变换交替中,这里的空气不湿不躁不冷不热。“秋老虎”时节,还有哪里有如此舒适惬意的好天气?我突然发现自己就爱“贵州天无三日晴”。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