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不见炊烟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2428字

不见炊烟

汽车翻过一道山梁,偎在远处山坳上的老家便进入了我的视线,一片茂盛的橘树和芭蕉林把那栋老木屋掩隐得只露出青黑的瓦屋顶,像一只泊在碧波上的乌蓬船。已经是日含西山了,可我还没有看到屋顶升起做晚饭的缭缭炊烟。难道家里没人?来之前不是已经先通过电话了么?炊烟是乡村生活的标志,特别是人烟相对稀少的大山深处,哪儿有炊烟升起哪儿就有人家居住,换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就是“炊烟升处有人家”。

匆匆到家,一进家门,只见大哥正用沼气灶炒着菜,旁边的电饭煲煮着饭,老爹老妈闲着没事便坐在一边看电视。妻子冲大嫂开玩笑说:“哟,还说怎么不见烟囱冒烟,原来是‘鸟枪换大炮’啦。”“嘻,你们都长时间不回来,现在农村变化可大了。你到村里转一转,看有多少人家在用沼气灶?”大哥见我们一脸惊奇,忙向我解释。

随着大哥把沼气灶一次次点燃,埋藏在我心底里的往事也被一件件地“点燃”。我的家乡在万峰林深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用山上的乔木、树蔸或收过庄稼后的秸秆等生火做饭和取暖。柴,成了故乡的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在我们兄弟八九岁的时候,每到农忙时节,父母为了赶地里的农活,常把全家人的“吃饭问题”压在了我和哥哥的肩上。哥哥比我大,每天放学回来,淘米做饭,洗碗洗菜,自然成了他的分内事。而我,就只有拿张小木凳坐在灶口当起了“专职烧火佬”。茅草、树叶不耐烧,父母就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山上去砍些灌木或挖些树蔸回来,这些新砍回来的生柴可苦了我这位“烧火佬”。有时贪玩,没有及时往灶里添柴,灶内的木柴已燃尽,这时再放进湿柴,就只有吹火了。由于人小,我嘴巴鼓胀得像气球,还是很难一下子把火重新吹燃。因而,我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用吹火筒使劲地吹呀吹。如果灶内的湿柴太多,浓烟便会一股股地往外冒,呛得人咳嗽不止,双眼刺痛,泪流满面,而脸呢,也经常是白一块、黑一块的,像个大花猫。

农村烧柴都是自给自足,年龄稍大一些后,打柴成了我们的一项重要劳动,每天放学后,一群孩子背着篓拿着筐带着钯,到山野里寻柴火。常见老人坐在门前守着晒干的柴,打着长长短短的稻草绳,悠然地扎着柴把子,或放在灶间或堆在门前。随取随用,坐在灶前火光映红了脸,炊烟袅袅,拨弄着灶火,放个柴把子,起身到菜锅里糊弄几下。一顿饭时间虽长,但没有什么能比上这柴火饭香脆可口。这也就是如今柴火锅巴饭、农家菜吃香的原因。

故乡四周都是瘦瘠的石山,灌木生长缓慢,由于过度砍伐,那些山峰变得更加瘦骨嶙峋,裸露的山石被岁月浸霪得一片苍黑,低矮的草木和苔藓植物使这些山峦从远处看上去倒是有一层浅浅的绿意,可走近一瞧,那枯槁的草木便羞怯地躲进了石旮旯中,满眼都是黑黢黢的石头。记得有一年,在省城工作的叔叔带着一个朋友到老家玩,那人对我家乡的那些山远观近瞧一阵后,呤了两句打油诗:“远看青山绿水,近瞧‘雀屎’成堆。”弄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啊!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如今故乡的人们门前再已看不到那些成垛的柴堆,那高高的柴堆草垛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乡亲说:“现在电已有了,政府还出钱帮助修建了沼气池,用起来方便又卫生,谁还烧那个?弄回家还费时费力,庄稼收完后,残梗碎枝都在田间地头烧为灰烬,让它肥田。”

吃过午饭,我到左邻右舍去串了串门,曾经与我同班的同学、现任村委会主任的小勇笑着跟我说:“你看,这几年来,随着农村的逐步富裕,原先是城里人‘专利’的小家电‘飞’进了农村的寻常百姓家。我们今年还按照镇政府的规划,准备在村里再建10到20个小沼气池,沼气不仅可用来生火做饭,还能用来点灯照明,到时候村里所有人家不仅烧火做饭不用花钱,连照明也会不用钱了。”听完老同学的一席话,我更是感慨万千。

由于沼气的普及和退耕还林,村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大为改善,那些裸露的被戏称为“雀屎”的苍黑的山石逐渐被恢复的植被遮盖。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人的日子是越来越滋润了。

没有柴火当然就没有炊烟了。在远离家乡的城市漂泊,炊烟,常常让我想起田园风光,想到晨雾中和落日下的扶摇直上云霄的淡蓝的轻烟,偶尔吹过一阵风,让那炊烟乱了步伐,散乱一阵在高处和远处又聚拢成团。似一幅画,一幅似静非动的水墨画。炊烟让我想起那整齐的竹篱笆,农家的菜园多选一些高而直的柴围成篱笆,间或种上一种插柳花,花开的季节篱笆墙上满是白白红红的花,像无数调皮的孩子吹奏着喇叭,甚是热闹,把那些枯枝柴杆都渲染得有了生命。中国人都有怀旧的情愫,当炊烟渐渐地从生活中消逝的时候,我忽然那样强烈、那样固执地思念起乡村那袅袅的炊烟来。炊烟的消逝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那童年和少年纯真的往事却永远不会遗忘。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岁月的行进中渐渐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归来的游子不见了炊烟。

乡村的生活是朴实的,是一种诗性的生活,不说别的,仅那袅袅升腾着的炊烟便会诱发你诗人的灵性。炊烟象征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回家了,家里人张罗着饭菜,一阵炊烟过后,桌上便摆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在桌旁,边吃饭,边商谈着田地里的生产和家庭的安排,一种温馨便会油然而生。尽管炊烟少了,但乡村毕竟还是炊烟栖息的地方,没有了炊烟,便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也就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炊烟的消失是不是标志着一个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呢?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