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背煤
李万军
每当静下心来的时候,少时背煤的一幕幕会浮现眼前,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我家住在乌江上游的山岔河畔,我们村离背煤地方纳雍县纳雍河边约10多公里,且山路崎岖,凸凹不平,要爬到山巅后再下到河底。第一次行走,当爬到海拔1800多米的尖岩大山,再往下一看,白云缠绕山腰,咆哮着滚滚而过的三岔河让你心惊胆战。
秋末冬初是山里人背煤的季节。鸡叫头遍,村民们就起床张罗饭菜。吃完饭后,再炒一锅包谷花或煮上几十个洋芋装在背篓里,往水壶里添满水,就背起背篓走出家门点着火把呼喊着上路。整个山路被火把照得通亮,背煤的人们像夜行军深一脚浅一脚地迎着露水急走。到了尖岩大山,天才微亮,这时走的全是下坡路,坡陡路窄,尽管大家小心翼翼,一个牵着一个,但路上的沙石往往会让人打滑,一不小心会被摔倒。有时,不小心会踩落石头,一块接一块地滚下深谷,在下面的人们听到上面的声响会急忙缩在坎脚或找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到了煤厂,村民们挑选着一堆堆分好的煤,一堆煤有八九十公斤重,要一块二角钱,村民们常因煤面多或煤不纯而和老板讨价还价。装上煤,一个接着一个佝偻着腰向爬天梯般一步一步向上迈。小伙伴们因为背得少,总爱嘻嘻哈哈跑在前面,过了一会儿,混有煤汁的汗水从脸上一滴滴地往下掉,用手一揩,脸上像被毛笔重重地划了一横又一横。爬到半山腰,已是口干舌燥,放下背篓,躺在青石板上,仰望蓝天做着美妙的梦,昏昏糊糊中,后面的队伍跟上来了。喝足水后,大人们给小孩们捡去部分煤,小孩的肩上一下会感到轻松起来,一下又跑在前面,把与大人们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晴天背煤虽然累,但安全。若是牛毛细雨天,山道特别滑,虽然村民们脚上绑着粗壮的草绳,但还是有人不慎摔下河去。
每一次背煤都会有村民成群结队前行。年长的爱拉家常,一背上煤就开始摆起龙门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摆了一遍又一遍,听也听不厌,其乐融融;读书人总爱聚在一起,讨论些题目或读罢课文后的一些感想,往往会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没有读书的年轻人们很活跃,只要看到前面有漂亮的姑娘,就会鼓足勇气向前猛追,用自己和力气证明自己的实力,希望引起姑娘们的青睐……
背煤虽然很苦很累,但累中也有乐。一个大村数十个小寨几千户人家通过背煤后便认识了,关系因为背煤越背越融洽;很多年轻姑娘和小伙,在背煤中恋爱,之后便结成了夫妻;通过背煤磨练了孩子们的读书意志,山村里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
这样的背煤,一直延续到我考取学校。多少年来,常到夜半三更在背煤的噩梦中被惊醒。梦醒时,在心里默默祈祷家乡的人们背煤一路平安,祝愿他们尽快摆脱背煤的痛苦。
这种幻想逐渐变成现实。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不畏艰险,扛着钢钎大锤修桥筑路架国防电,短短的几十年间,山村里通了公路,随后逐渐有了马车、川路车专门从事运煤。站在家门口,只需一招手,拖着煤的车辆会向你走来。
如今,我们这小山村不再是以往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了,脱贫人数直线上升,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电磁炉、取暖器等电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只要一按电磁炉开关,水会冒,锅会响,即使是寒冷的天,取暖器便会使屋内变得暖洋洋的。
家乡烧煤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家乡背煤,是我一生难也忘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