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让梦飞翔……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4700字

让梦飞翔……

邱镛怡

金德明,一位耄耋老人,出生于中国“诗歌之乡”——贵州绥阳县。高级工程师,第六届、七届贵州省政协委员,全国旅游行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世界溶洞艺术第一人”……

——1984年,用拍摄的120幅摄影作品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溶岩奇观摄影展览”,震惊海内外,填补了我国溶岩摄影空白……

——1997年,作为贵州旅游界唯一代表赴香港参加回归祖国活动……

——2012年,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溶洞白描作品数量之最”证书……

——2013年春,金德明的“溶岩白描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引发校园轰动,引起中国画界关注……

您要了解这位具有传奇色彩、一生酷爱溶洞并大有作为的老艺术家,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这一年,也是令金德明终身难忘的日子,当时,他以贵州科学院摄影工作者的身份参加晴隆锑矿晶洞的考察,在洞内,他惊喜地看到晶莹剔透、琳琅满目的钟乳石,把整个洞顶洞壁装点成金碧辉煌、奇妙景幻的仙境,在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之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冲动,拍下了第一张溶洞照片,点燃了梦想和激情,从此,与贵州喀斯特钟乳石溶岩地貌结下不解之缘,投身实现民族复兴梦的伟业之中……

由于溶岩照片的发表,受到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徐健生的重视,健生副书记独具慧眼,把金德明调入贵州风景旅游规划领导小组,专门从事旅游资源考察,他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漫长的征程中,背负沉重的照相器材,风尘仆仆走遍黔山秀水,征程万里,踏勘洞穴600余处,拍摄照片万余张,他与他的团队,破解了古代旅游家、探险家徐霞客未解之谜,第一次考察证实闻名于世的黄果树不是一个单独的瀑布,而是由22个瀑布组成,其中18个地表瀑布,4个地下瀑布,从此,黄果树瀑布正式更名为黄果树瀑布群,在他和队友的努力下,把沉睡亿万年的织金洞(打鸡洞)推向世界视野,被国际知名地貌学家威谦姆先生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亿万斯年前造物主在摆弄地下溶岩时,也许是故意要非难人类,也许是要考验后人的智慧和胆略,在溶岩与世间联结点往往留下一个小小的洞口,却都是要隐藏在悬岩绝壁、荆棘丛生、无路可走之处,千百年来,人迹罕至,还留下蟒蛇怪兽、魑魅魍魉守护山洞的传说,金德明凭借着原始的探洞工具,冒着生命危险,钻进伸手不见五指的未知世界,在微弱的手电筒光帮助下。在令人恐怖的阴河、险滩,扎手的岩石中爬行,在五年多难忘的岁月里,金德明曾经几次跌进湍急水流中,差点被激流卷走;他曾经用绳子绑着自己从悬岩上吊下去考察溶洞,在洞内拍照,一张矮克发21°的底片的曝光有时要花费4-5个小时,他几乎每天都从早上干到晚,深更半夜,还坚持洞内冲洗底片,反转片的冲洗中需要二次曝光,他首创使用闪光灯二次曝光法。对不满意的照片,坚持第二次、第三次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协助他工作为他打灯的青年工人都累得倒地睡着了,他依然独自坚持着,从不马虎,从不懈待,在溶洞内拍照累计4300多个小时,这是需要付出常人不能承受的孤独、苦痛、勤奋和执着,正因为他用心血浇灌,才收获如此丰富动人的传世佳作。

“洞穴摄影是研究洞穴学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领域。金德明在既无资料可循,又无洞穴照片可参考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走出一条中国洞穴摄影的新路,创造了一些洞穴摄影的特殊技法,准确真实地再现了洞穴形态的本来面目……”,这是1984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贵州发现罕见溶洞堪称世界奇观”一文中的评价。该报记者丁桦也深情写道:“金德明和贵州科学院考察队向人们揭示了沉睡亿万年的中国地下山水的奇丽和奥秘,付出了艰苦劳动,人民应当感谢他们。”他又写道:金德明的溶洞摄影集艺术性和科学性于一炉,被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誉为“我国影坛的一簇令人陶醉的鲜花”。

1989年仲夏,金德明在省展览馆的大厅内用木料、泡沫塑造了立体的地下溶洞。这是他许久以来的构思,要把地下世界搬到地面上来。从地下溶洞出现在地面的那一刻起,它的美观效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叩击着观者的心扉。当年省电视台把这座立体溶岩造形搬到省春晚联欢现场,作演播厅的主要布景。

不久,反映我国自然风光和灿烂文化的世界最大的微缩景区“锦绣中华”在深圳华侨城兴建,香港中国旅行社和特区有关部门羡名而来,约请金德明在“锦绣中华”内兴建一处独具风姿的新景区,取名“贵州溶洞奇景缩影”(黔灵古洞),占地近500平方米。金德明率领他的贵州摄影旅游艺术公司负责承建,到现场后,他详细勘察、思考,几天内拿出设计图纸,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他把荟萃我省溶洞奇观的精华,又作了艺术上的再创造,在100多米的展区内,以1∶1的比例,生动地再现雪香宫、石竹园林、龙柱大厅、瑶池皇宫、水晶宫、云雨宫、卯宿宫等9处景点,这些巧夺天工的钟乳石、瀑布、暗河、悬岩绝壁毫无人工痕迹,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色彩格调酷似天然混成。“黔灵古洞”工程获景区优质工程,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和创举。

接着,金德明相继又在北京、湖北、天津、河北等地人工塑造溶洞,经他的努力,制作水平有了新扩展,在溶洞奇特造型中,采用天然水晶和人造水晶,在灯光照射下他造的溶岩是半透明状,熠熠闪光,其手感质感却达到令人叫绝的程度,再现神奇魅力。在造洞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常常伴随他,其实这些挫折往往都是来自于他自己“作茧自缚”:有一次在湖北龙泉洞工作时,用水泥钢筋完成了一道15米长4米高的景观,金德明左看不满意,右看不舒心,验收时甲方却非常满足。金德明找来自己的伙伴说:“这壁景观要拆掉重做。”伙伴们惊讶地说:“你疯啦,人家甲方都没意见,你却要拆掉,损失可是10多万呀!”老金坚持自己的意见,大伙见拗不过他,只得拆掉,按他的新方案重做。甲方老总被感动得紧握他的手:“您真是精益求精,太让人佩服了!”其实,金德明追求艺术的高品位的事例太多了:前些年金德明在搞宣传贵州茶文化画册时,到都匀茶园工作,不巧遇上阴雨天气,他一口气在茶园呆了半个月,天气才由雨转晴;在拍摄《红军在贵州》画册时,为了展现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词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景,曾经连续七上娄山关,七次都不满足,最后干脆搬到微波站发射塔,在塔里又住了整整一周,才拍到他理想的意景,下山时,身上被荆棘刮出几十道血口子。在铜仁拍九龙洞时,取景位置太低,他硬是一气跑了10多里请来工人搭脚手架,仅这一张照片就耗费了八九天时间。

金德明接受了知识与技术、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全面考验,他把贵州迷人的地下世界搬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搬到全国各地,宣传了贵州,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

1990年中秋前后,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金德明却有些不舒服,被一种莫名的“纠结”袭绕,是何原因,他自己也不得其解。一天夜里入睡以后,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地下世界,眼前呈现了诸多美轮美奂的溶洞奇观,兴奋极了,急忙在临时搭建的摄影平台上取景,不知怎的,一连换了几支镜头,都不能把眼前景色收入镜中,平日里驾轻就熟的功夫今日里却让他手忙脚乱,满头大汗,正在无助之时突见一位美髯长者,拄一龙头拐杖缓缓行至身旁,德明一惊:这不是白石老人吗?不对,又像是大千先生,这些前辈先生都是他崇敬的偶像,可怎么也认不真切,正狐疑之际,老人发话了:吾以为摄影器材功能有限,溶岩之美可展示在三尺宣纸之上,汝可试……这句语正说到金德明心坎上,连连称是,欲拜谢长者,长者却不知去向,醒来才明白是一场秋梦,觉悟到几天来的“纠结”原来自于一种创作的冲动……

从那以后,金德明每天清晨到筑韵广场练上几路太极,回到画案上用钢笔书写胸中的涌动,将胸中的千山万壑重新构思,组织展现出来。他作画是用白描手法,没有青橙黄绿青蓝紫的五彩斑斓,纯黑白的线条,表达出与其他任何画法不同的笔触感,再现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在黑白天地间表达溶洞的生命灵动,震撼和创新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取向。在长达20多年的岁月里,他以六十不知耳顺和古稀老人特有的精气神,每天画出巴掌大小的局部,耗时半个月左右,完成一幅作品。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实诚地耕耘着,一丝不苟表现对艺术的虔诚和敬意,他清除了内心浮躁和世间的杂念,这需要多么顽强的磨砺和执着啊……

金德明镜头下的洞穴——寂静群山

金德明镜头下的洞穴——南葵争艳

金德明镜头下的洞穴——洞穴长城

金德明镜头下的洞穴——天国之门

2012年11月,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绘出的231幅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溶洞白描作品数量之最”,授予证书,当今中国就他一人获此殊荣。今年春节以后,金德明的溶洞绘画进入了中国最高绘画殿堂——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大厅,这个自学成才的草根艺术家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美院师生的眼球,被“作品的形式表达与空间构成中所运含的力与势所震撼”,教授们、理论家们认为:“金德明的绘画揭示这样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知的自然世界——地球的内部构造之美。”一位教授指着金德明画作深情地向学生们说:“金先生的白描画没有派别,但他已经自成一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派别!”

时光老人毫不吝惜地把岁月推到2013年。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山花烂漫!这一天,金德明与内子刘凡林牵手在小车河湿地公园的杜鹃花谷漫步,平日里太忙了,这是一次难得的郊游,不善于“甜言蜜语”的金德明利用这样的机会表达对相濡以沫、无私奉献、为他和家庭、事业操劳一生的老伴的爱意。春暖花开,四季轮回,金德明已经见证经历了七十四次……

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强盗的入侵,战火纷飞,风云动荡。他家境贫寒,自幼吃苦耐劳,挑水担煤,挖土种菜,田间劳作,但不能磨灭他好学上进的追求,小学毕业考入幼师,常是打着赤脚穿草鞋步行到百里外的遵义读书。1958年调省黔剧团作舞美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一只照相机,从此爱不释手,钻研摆弄,直到用它按下第一次快门,冲印出第一张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自学成才的门外汉后来登上了摄影艺术家的大舞台,摄影技巧有了飞速的提高,他曾在黔东南的大山里走村串户,拍摄苗族同胞的民族工艺,制成幻灯片和画册《贵州蜡染》,拍摄过第一本贵州风光挂历,拍摄过大型历史画册《红军在贵州》,拍摄出版京剧《苗岭风雷》连环画,《月季群芳谱》《动物志》,科教片《黄果树》等20余本画册,这些有益的磨炼,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外界少有人知道,多年以来,金德明是拖着多病之躯在事业上玩命,他心脏做过大手术,外出常带速效救心丸、氧气袋,但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生命赛跑。金德明深爱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贵州高原,深爱着贵州高原的地下王国,他决心要把沉睡亿万年的地下美景献给世界,孜孜不倦地谱写溶岩艺术三部曲,不管是拍洞、造洞、画洞,都倾注着对溶岩艺术难以割舍的挚热和爱恋,只要是涉及到“三部曲”的创作,他都会忘掉疲劳、饥渴、苦痛,这份感情就是他一切的源动力!

30多年前,在贫穷落后的贵州,人们还没有什么旅游概念,更谈不上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可是今天却不同了,据权威机构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我省旅游业总收入468.8亿元,同比增长27.35%,外地外国到贵州游览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次!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这是徐健生、金德明等一大批贵州旅游事业的拓荒者、铺路人奋斗的理想和愿望啊!这是金德明苦苦求索的“用溶岩艺术为发展贵州旅游文化事业,帮助山区脱贫致富而不懈努力的心愿!”

30多年追逐的梦,终于飞翔了……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