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感悟“凉都”文化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2889字

感悟“凉都”文化

贵州六盘水夏日的清凉闻名遐迩,被气象学者誉为“中国凉都”,作为一名来自千里以外红土地的赣鄱儿女,能够在这座城市居住、生活、工作,实在是一件幸事。

地处高海拔的六盘水,气候的确很“凉”,但凉都的文化建设却风生水起,如逶迤的乌蒙山脉一样气势磅礴。

近些日子,我常穿梭于人民路与广场之间,每当路过凤池路隧道时,我的目光都会被它吸引住,那是一条935米长的双洞隧道,今年七月底才建成通车,连接着水钢工业区与市中心城区风格迥异的两片天地。

在隧道口上方,醒目的“凤池路隧道”与“首钢水钢”九个金黄大字熠熠生辉,整个截面镶嵌着以“乌蒙三线”为背景的浮雕,将连绵的群山、钢铁建设者、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雕刻得栩栩如生。

或许,对于浮雕,隧道匆匆的过客们都不大留意,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文化符号,折射出“江南煤都”的文化蜕变。

要论凉都城市文化之根源与城市记忆之灵魂,当属三线建设。四十多年前,来自祖国各地的十万大军,筚路褴褛,开荒垦地,艰苦奋斗,将煤炭、钢铁、能源输送到祖国各地,脚下的土地随之发生了蜕变,铁路延伸四方,公园散落城郊,高楼耸入云端,昔日偏远、贫瘠、荒芜的乌蒙大地上,迅速崛起一座美丽的工业城市。

凉都因三线建设而生,因三线建设而兴。在改革春风与时代浪潮的涤荡下,城市一天天长高了,长大了,但文化之魂不能丢,文化之根不能断。庆幸的是,这些都还在,而坐落于老城的三线博物馆,成为了传承凉都工业文明的载体。

有一幅画面,至今令我印象深刻。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炼铁厂巍峨屹立的高炉下,常看见庞大的蒸汽机火车头,喷着浓浓蒸气,拉着一列火红的铁水罐,突突突突地往炼钢厂驶去。以前影视剧中常出现的蒸汽机火车,活生生地在面前。随着内燃机车进入水钢,2008年4月,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退役,2013年春天,随着一声汽笛鸣响,它驶入了六盘水“三线博物馆”,成为了珍贵文物,虽然当年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在博物馆,可以寻回那些零碎的历史记忆。

博物馆位于古城的心脏地带,从凤池路隧道十字路口沿着花园路抵达钟山大道,向左转两三百米,就到了凤池园大门,旁边有一条仿古“唐人街”。这片区域是凉都文化的核心地带,这里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历史遗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钟山的沧桑历史。

“唐人街”大门为徽派建筑,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中间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河边是青石板路,河中浮着睡莲,河上有石桥,颇有几分江南风韵。过了“唐人街”,就可看见恢宏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它前面是偌大的三线文化广场。博物馆占地四十余亩,遍布着“陆家大院”、“育才壁”、“龙潜古洞”、“水城垣遗址”等各种文物与景观。规模虽然不大,但上世纪六十年代感天动地、气势恢宏的三线建设史诗,都浓缩在这四十余亩的土地上。在烟雨朦胧中,或沉思、或感慨、或赞叹、或遐想……徜徉其中,顿觉历史重现。

荷城,光听名字已够浪漫诗意,它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城市中心。三百多亩水域上,波光潋滟,野鸭嬉戏,白鹭翩飞,荷塘岸边绿树红花,柳枝婀娜,鸟语花香,到了夜晚游人如织,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流光溢彩,倒映水中,诗情画意。环绕湖区游览小道上遍布石拱桥、回廊水榭、亭台楼阁,花径草地,经过治理后的湖水明媚恬静,清澈见底。

昔日的荷城八景已难寻踪影,但三百年的文明,见证了老城的岁月变迁。虽然这里的陈砖旧瓦比不上秦砖汉瓦,这里的亭台楼阁比不上苏州园林,这里的荷塘月色比不上杭州西湖,这里的蜿蜒弄巷比不上京城胡同……但这里是凉都文化的根,是凉都人民的情感依托,书香文墨、市井小调、风土人情、都市风光,全都在这里滋长。

说到水,不得不提到明湖与牂牁江,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区另一处难得的自然景观,而六枝牂牁江,则是承载着凉都文化的璀璨明珠。“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夜郎国的描述,撩开了夜郎王国的面纱。据历史考证,牂牁江流域是牂牁古国和夜郎古国的发祥地。

郎岱是夜郎国都的前朝,缘于各种际遇,我先后几次去过郎岱,游古街、品小吃、访祠庙、览苗寨,郎岱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虽然曾经闻名遐迩的南岳飞仙、西林古渡、月朗平桥、雄关铁锁等“郎岱八景”已不复存在,但观音阁、财神庙、龙宫祠等人文景观却保存完好,庙宇祠堂、古树参天,香火鼎盛;郎岱古镇市面上的郎岱酱、郎岱凉粉也令人回味无穷;梭戛乡民族自然博物馆,箐苗风情古朴浓郁,苗族、布依族原生态的形貌,缥渺而又真实地撞击着我的眼眸。可以说牂牁江流域的古老文明,令人赞叹,源于得天独厚的天坑地缝,如今已成为滑翔伞爱好者的天堂。

乡土文化的魅力与魔力,不可复制,更不可替代。凉都独特的地理构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2007年秋天,我与朋友来到野鸡坪,除了欣赏到壮观的北盘江大峡谷与亚洲最高的铁路桥外,更感受到乡间百姓的淳朴与善良,我们在果园里采摘瓜果,品尝着清甜的甘蔗与橘子,吃着苞谷饭,喝着香醇的米酒与土鸡汤,一份温暖涌上心头,乡亲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令人难以忘怀。

泥土的芬芳、自然的琼浆,是心灵皈依的港湾,虽然时隔多年,但北盘江上的浪涛,鸡场坪乡的歌谣,久久在我耳边回荡。

盘县,亦是凉都文化的重镇,略感遗憾的是,我还未去过那片瑰丽而神奇的土地。盘县自古为商贾云集之所,兵家必争之地,古风尤在,古迹尚存,境内有远古人类文明遗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千年古银杏村与坡上草原等自然景观,我想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

随着时代的变迁,凉都的文化在积累、沉淀,越来越丰厚。从夜郎文化,到三线建设文化,再到现在全力打造的凉都休闲文化,这些文化品牌,已成为对外展示的靓丽名片。

也许,夜郎古国、荷城八景、三线建设,这些遥远时代的印记,早已雪泥鸿爪,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更不能忽视、遗忘甚至摧毁它们,哪怕是再稀缺的、模糊的,都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去追本溯源,探寻源头,因为那是凉都的文化根基。一个城市没有人文气息,就会成为文化沙漠,着实很可怕,比“千城一面”更可怕。

经常听到有人言,凉都缺少人文底蕴,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或许他们是对凉都缺乏文化体系与响亮文化品牌的担忧,但是,我想说,凉都并不缺文化,而是看人们以什么姿态去审视规划与珍惜保护,对凉都文化之印象,我认为盘县古文化、六枝牂牁江、钟山荷城形成三足鼎立之格局,而对于总体而言,夜郎文化是底色,三线文化是根源,清凉文化则是先驱。

去过山城重庆,到过水都南昌,游过金州大连,看过石头城南京,它们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巴蜀文化、赣鄱文化、秦淮文化,这些文化都成为这一方水土的标签,成为一座城市的封面,成为邀请四海宾朋的请柬,由此可见,文化的影响与魅力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虽然非土生土长的凉都人,但在六年多时间里,俨然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在这里工作,生活,像鱼儿一样游弋在这方天地中,感悟历史,品尝美食,饱览美景,体味文化,与城市的脉搏一起跳动。我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作为一个新凉都人,我感谢凉都的多元与包容,感恩文化的馈赠与熏陶,愿有朝一日,“中国凉都”能成为一座文化名城。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