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我的青岩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1835字

我的青岩

陈健

一直以来就想着去青岩游一趟,想了好久都没有动身。于是确定今天去看看。

听人说起青岩,是一座很古老的古城。说是城却也不大,没有那些大城宏伟与气派,在我们筑城,人们都叫它古镇,于是就叫出名了,青岩古镇听着蛮顺耳的名字。

出了贵阳城一路向着花溪,满眼满眼的都是绿,怪不得我们筑城对外称林城呢。其实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有的地方确实真的不怎么样,光秃的山头,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就拿白云来说吧,黄沙滚滚的。我们去的时候是春天,由于刚刚开春,空气之中还带有些冬天未尽的寒意,打在脸颊上带着微微的刺痛,像针又像刺。可是这并不影响草芽的萌发,树叶的绽放,花儿的缤纷。今年春天来得比较晚,有些树木才刚刚萌出腋芽,有的已经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十分惹人喜欢,就像是小孩子们的小手一双双的充满着水分与营养。那成片成片的紫荆和樱花在枝头肆无忌惮地盛开着。红的可人,白的耀眼。

一路上汽车在平坦的大道上驰骋,驶过的地方让人眼光发亮。人眼就有种天生亲近和选择绿色的感觉。无论是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一律的披上青装。这样我想起我们常说的轻装上阵,可是此青装非彼轻装。

我在筑城待了有三年多了,每个地方都大概了解了一下。若是要我评价一下筑城的园林绿化层次,我想除了金阳以外怕要属花溪了。从花香村出去,已经算是进入花溪的地界了。南明河泛着微微的泓波,两岸的翠竹更是像要滴下来一样,再配上高大的悬铃木、刺槐、四季常青的香樟、桂花,更加惹人喜爱了。把眼抬高,你会觉得在筑城的高楼大厦之间偶尔会出现一座青山,巍巍峨峨的,山上的灌木林杂乱无章地和下面的人工绿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介时你的眼前就会一亮。顺着目光向近处收回,映入眼帘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和高耸入云的高楼。你再把目光拉回高速路上,中心的绿化带是一条长廊,永无尽头的绿色长廊。这是人审美疲劳后一种治疗的最佳效果,对人的身心大有益处。

汽车穿过民院的校园,鸟儿轻轻地盘旋在青青的树丛之间,不经意间一辆小轿车嗖的一声从公交车前面穿过去,你还没有回过神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旁学生们三两成群地来回于林荫之中的每个角落。看,那儿还有一对牵着手的情侣呢。出了民院就到了花溪湿地公园,一条平坦的小河静静地流淌,一阵微风吹来荡漾起层层的涟漪,你根本分不清哪是上游哪是下游。

出了花溪在转上去青岩的小快巴,这时心中有一阵轻松愉悦又说不清的感觉,凉凉的像抹上了一层清凉油。小小的小巴车,一车坐十个人轻轻松松地在筑城的山间野地里盘旋,路两旁是两行挺拔的香樟树,青青地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偶尔一束阳光从叶缝隙里洒下,投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留下点点的斑驳。那些山光秃秃的是一块块的坡地,像楼梯连连绵绵直到山巅,勤劳的人们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个日子里漫山遍野的都是油菜花,像一层金子洒在山间,在阳光的配合下愈发夺目。

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间颠簸。伸出手挡住阳光,远处的村庄历历在目。河边是一群群的顽童,黝黑的皮肤、懵懂的双眼像一粒粒黑芝麻,光油油的。

下了车就是镇上了,今天我们来得正是时候,正赶上赶集,人群熙熙攘攘的,挤都挤不开。不知怎么的我见到衣衫褴褛的农村人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酸酸的、甜甜的,就像故乡的樱桃熟透摘下来放在嘴中的感觉。这大概是和我从农村来有关吧。

我们蹒跚地穿过小巷就来到镇子中央街道了。这里的建筑一点都没变,和想象中的一样。房屋是青青的小青瓦,不是现在新农村建设用的那种,地地道道的火烧泥土瓦。然后是木制的墙壁门窗。由于旅游的缘故刷上一层淡淡的黄漆,使人有种古情调的舒心。地板是山间的石板一块块铺的,雕琢得光亮,人走在上面有种舒舒的感觉从脚底板向上直穿然后停在某个地方。

镇子上,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卖些旅游商品或是开间风味小吃馆,也有照相馆。因此整条街充满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吆喝声,伴随着轻轻的步履声,像是一首轻曲。卖酒的、卖茶的旌旗在风中摆动着。突然间我们路过一家糍粑糖商店,两个店员拿着鼓槌在使劲敲打着糍粑,香味四溢,过路的人也都纷纷赶来吃上一块,真是美味啊。青岩的雕刻竹简也是非常精美的,走进竹简房,我被那一幅幅的书法及图画吸引了,于是掏出几十块钱买上一两副给以后的日子留个记忆。

本来我想照张相的,可想了半天觉得还是不太好,于是只好作罢。我们来回地游走,非常感谢的是庙里的师傅给予我许许多多的书,这给了我的人生另一个方向和动力。城门上旌旗翻动,我摸着属于历史的记忆,在城头上的土炮坐了下来,静静地思索着这里的过去。这里过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一时间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