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促知书店”的创办人彭作之先生
彭玲玲
曾祖父彭作之先生,原名述贤,字作之,麻江县城中街人,生于1904年,卒于1957年,在其一生中,与麻江的教育事业相交织在一起,于1937年创办了促知书店,为其倾尽一生心血,促知书店的取名也包含了他一生的追求,用其原话可将书店名概述为“为‘促进’地方的教育事业做些应尽的工作,也为新‘知识’在县内的传播尽一点力量”。
在祖父口述中得知,我家原籍在江西,而不是贵州。清光绪年间,先祖两代人行商至黔,在原麻哈县(即现在的麻江县)城内租一房屋开设丝烟店维持生活。清光绪三十年曾祖父彭作之先生就诞生在一个靠薄蓄经营丝烟生意的小家庭中。他自幼酷爱文学和音乐。少年时代曾在私塾和学堂里度过。学习上他十分勤奋,为人处事上和蔼可亲,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因而博得学堂的先生和街坊老一辈的好评和赞扬,也为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
曾祖父与麻江教育事业挂上钩应该是在民国二十一年,在好友周天慈、范介一和刘启明等的推荐下,曾祖父受聘来到麻江城区国民学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他任教期间,学校曾几次更名,校长也几届易人,但是一直没有动摇他教书的决心。在范介一任校长期间,社会上提倡兴学,提倡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各校纷纷建立少年儿童组织——童子军。杏山国民学校的校长则分配曾祖父担任训练员,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少儿常规训练。
在曾祖父从教的那段时间,新兴知识已在县内传播,除城关地区外,许多地方都兴办了小学。麻江无书店,教科书只有从外地购进,本地存书量非常的少。这一具体问题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关切,他们经常在一起议论,都主张在县城办一个书铺,以解决地方用书的燃眉之急。
曾祖父清楚“欲传新知识,唯赖书籍”之道理。为了给地方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他决定将多年经营的一些积蓄拿出来开办书店。他的想法得到了教育同行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通过熟人到省城沟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他的想法也得到贵阳名中医王聘贤先生的大力赞助,在王先生的引荐下,与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局等在贵阳的分馆、分局取得联系,促知书店作为他们在麻江的代销店,专售他们出版的教学用书,由他们给予代销报酬。
促知书店开办初期规模虽小,经营也比较单一,但在解决当时麻江教育界用书之急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知书店不仅受到了教育界的欢迎,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在麻江县内是颇有影响的。
为了给学校解决教学用书的困难,更为了给求知识的青少年一代提供精神食粮,他经常奔波于贵阳、都匀等地采购书籍和文体用具。1939年麻江中学开办,县内又增办了一些小学,教科书的需要量增大,笔、墨和练习本的需要量也猛增,这给创办不久的促知书店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一来资金不足,二来交通不便,从贵阳运输大都靠人力挑抬。为了克服困难,减轻压力,他除了继续给贵阳的几家保持购销教科书外,还求援于邻县都匀(即现在的都匀市)的甘少华老先生,甘老家住都匀老街,开有文具店,文体用品较为丰富,在甘老先生的支援下,促知书店扩大了经营范围,除承担全县的教科书的供应外,又另辟书柜,经营文艺书籍和文体用具。促知书店成了当时麻江名副其实的文教用品专营点。
该照片是彭作之先生辞世之后,2006年时,先生之学生托人送到家里作为纪念的,右边第一排第一个席地而坐者为彭作之先生
1941年,贵阳较有声望的廖昌斗先生受聘来麻江,担任麻江中学校长,在教育同行的推荐下,曾祖父作之先生被聘为事务主任,掌管学校的财经。他亦教亦商,积极努力地把本职工作搞好,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和昌斗先生的表扬,书店经营得较有声色。
1944年,黔南事变,日寇窜到独山,人心惶惶,促知书店只有暂时停业,战乱平息后又才重新开业。由于国民党政府濒临崩溃前,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变,一切皆失常轨,书店资金周转不灵,旧币几乎成了废纸。店里储书过多,亏损过大,与贵阳的联络发生梗阻,促知书店一时难趋稳定,先父也深感维持不易,只好把自己热爱的这一职业停止下来。
曾祖父一生,克己甚严,平易近人。在他从教的岁月里,他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并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学生。他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进步,给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据受过他教导的学生周泽忠、张家齐等同志的回忆“作之先生不仅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引导者,也是我们成长的辛勤园丁,他爱护学生胜过爱护自己。他常用书籍和文具支持学生,凡家庭生活贫苦买不起书的孩子,他都送书给他们学习,鼓励他们努力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周泽忠同志还深有感触地说:“我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作之先生就送过书给我,使我终生难忘。”
曾祖父一生从教,他去世之前还坚守在教育岗位上,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洒尽了汗水。麻江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他仍然在教育战线上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工作,当时他身患眼病,视力极差,仍然一边治病,一边教书。在杏山任教的那段时间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青少年。1954年,他的双眼已经看不清东西,行走十分困难,不得已离校回家治病。1956年,他的双眼已经失明。1957年病情加重,当年七月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
曾祖父的一生大半年代都在教育事业上度过,当过教师,经营过书店,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麻江的教育事业,为哺育青少年辛勤地工作了一生。在经营促知书店的漫长岁月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对于过去社会之需要具有或多或少之历史意义。
他一生的教育追求也感染了我们后辈,让我们在贵州这片沃土上继续奉献下去、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