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建筑,延续六百年的文化记忆
杨秀廷
有人说建筑是时代的表情,那么,被六百年时光遗落在湘、黔、桂交界地区的贵州省锦屏县隆里古城,通过古建筑向世人展现的则是六百年前的容颜。
六百年坚守,六百年容颜依旧,隆里古城这座以大明王朝“调北征南”为背景的军事古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那些深深烙印着军屯文化特质的明清建筑又镌刻着怎样的故事?
走进明代军事城堡隆里古城,犹如走进时空隧道,气势雄浑的鼓楼,高墙深院的民居,错综复杂的街巷,星罗棋布的古井,沉厚坚实的古桥,无不弥漫着古风古韵,依旧传达出曾经的繁华和威仪,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走进隆里,便走进了古远淳朴的风俗画中。
“三街六巷九院子”构成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隆里古城似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铺陈在贵州省最大的森林公园——锦屏县春蕾林场十万亩林木呵护下的一片开阔平坦的田原中,四周青山连绵逶迤,接天连地的绿色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古城以龙溪河水为镜,梳妆于山水之间,俯仰于天地之际,完美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曲折、幽深的街巷,向世人传达出迷人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融会中国传统阴阳相生相息的理念,使天景、地景和水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龙溪河以“S”形的抒缓姿态左揽青山右拥古城,使隔河相向的古城建筑组团和点缀于万亩平畴中的龙标古祠遗址构成“太极”上的两个核心点。隆里人用心灵度量人与自然的距离,以独特的方式构筑族群的栖身之地,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古城近似长方形,周长约三千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城垣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二年(1404年)修复,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用卵石框边,形成现有风貌。全城分东南西北四方城片,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名“清阳”,南门名“正阳”,西门名“迎恩”,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的瓮城式,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暗设机巧。
古城以“三街六巷九院子”为骨架,加上护城河、城墙、瓮城和错综复杂的巷道组合成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历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筑、文化旅游价值。
城门上都立有戍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城内设有环城路,环绕全城。城外挖有城壕,架有吊桥,而今城壕、护城河旧迹仍依稀可辨。
城内街道以城中央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各有一条大街直通城门,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连巷,巷巷相通,往复回环,成为一体。这些街道全用鹅卵石铺成,两边均有排水沟。城中的大小街道交叉时,不是常见的“十”字形,而是“丁”字形。据当地人解释,古城先民因避讳“十”与“失”谐音,故在建城时大小街道都不以“十”字开通,而开“丁”字街,喻示丁发财旺,城池永固。其用意是迷惑敌人,利于巷战。东西长街与南门大街,加上北门大街,构成城镇的主要骨架。东西长街和南门大街又分出所厅街、江家巷、王家巷、张所街、人寿街、桂花街等六条街巷,小巷深处又有“聚姓而居”的姚家院、艾家院、苏家院、金院、银院、钱家院、铁家院、陆家院、鲍家院等九个院子。“三街六巷九院子”,反映了隆里的街巷布局和姓氏居住状况,同时体现了古城堡的军事防备功能。
隆里古街
隆里古城迎故事
徽派民居顽强地铭刻着军屯文化品格
古城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
隆里古建筑建造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民居建筑外观壮丽,院墙较高、牢实,房屋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迭落形,用青瓦做蝶,端部形似马头,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墙面出于防盗安全的需要,对外开窗内宽外窄。宅基均高出街面,门前为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开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着主人的郡望、名望或门风。
城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历经劫难而得以幸存的“窨子屋”。房屋临街排列整齐,一色三间两层三进封火墙式,墙顶青瓦兽脊,两侧山墙翘角凌空,近看如“笏板”朝天,古色古香,远观如飞燕腾空,灵动自若。下端为石板铺垫,墙上石灰彩饰,彩色花纹框边走线,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户八字门楼,门前是青石凿成的三步台阶,门旁各放一石凳,供休憩乘凉。门上方匾额写有标示主人身份的“堂名”,“关西第”、“济阳第”、“苏湖第”、“三槐第”等为郡望,建筑体现姓氏的传统文化,表达了军人后裔对故土的眷恋和身世的追溯,是古城寻根文化的鲜活载体和族群文化心理的真实再现;“开科第”、“科甲第”、“书香第”、“耕读第”、“弘农第”、“五柳堂”等,则如一面面旗番,向世人昭示值得夸耀的族群名望。
民宅平面布局自外而内,大抵先前门,而后前屋、正屋、后屋,每进屋均以四合院天井相隔。天井用青石镶成,旁边存放一青石长方形防火水缸,龙蟠螭护,玲珑凿就。一些人家还在后院开一门洞,与邻家相通,防战乱匪盗时便于联系或出走。房屋全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谨,工艺精良。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窨子屋”,构成了“步步为营”的古城旧景,这些古居,流溢着军屯遗风,明清风采,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变迁。
“一院四状元”彰显古城人的文化情怀
隆里古城社区居民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把传统建筑作为凝聚人心、展示民族精神的一种资源是当地的文化传统。龙标书院、状元桥、状元墓、状元祠、状元亭等建筑即为隆里人文蔚起的精神领地,最能表现隆里人薪火相传的文化情怀。
隆里文明早孕,源远流长,自然要从王昌龄说起。唐天宝七年(748年),“七绝圣手”王昌龄因一首赋开罪朝廷,被贬为龙标尉。同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诗中的“龙标”、“夜郎西”一说为今湖南黔阳,一说为今之隆里。历来学者,见仁见智,各说不一,已成一桩公案。但古往今来,隆里人对仕途多舛的王昌龄充满了同情,对他的学识才华充满了崇敬,对这位“诗家夫子”寄以永久的怀念之情却是不争的事实。相传王昌龄到谪迁地后,遂传教授学,以变风俗,并写下大量的诗作,其中《送崔参军往龙溪》,有“龙溪只在龙标上,秋山孤月两相向”。其脍炙人口的《龙标野宴》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诗中抒发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后人追慕其精神,于万历年间在龙标山麓、龙溪河畔修建龙标书院、状元桥、状元祠、状元墓、状元亭等纪念性建筑,几百年来,人们以此为纪念地,借以寄托对王昌龄的凭吊情怀。龙标书院的后代子弟每年清明时节都要相聚龙标冲,到王昌龄的衣冠冢祭扫。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人文尉起,风开百代。据地方志和有关族谱记载,仅明清两代隆里就出进士两名、举人十八人、明经、贡近百人,其丰厚的地方人文积淀于此可见一斑。
走过龙溪河上“跨江锁秀”的状元桥,我常常被它的庄严凝重所感染,我特别喜欢那些粗凿出来的长条石块,它给人以厚重坚实的感觉。而龙标书院高耸的牌楼,书香氤氲中透出雄浑、壮丽的韵致。书院里的鹏程桥和洗墨池,风貌依旧,杨柳犹自青青,荷花又红点点,徜徉其间,闻荷花清香,就自然想到书香。龙标书院现为隆里中心小学,文脉书香流传至今。
“杨花落,子归啼,夜郎古道马蹄疾……”历史的烽火硝烟已随着六百年的时光淡淡远去,隆里古城作为一座古代集图腾、宗教、历史、现实于一体的典型城堡,仍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极为鲜见的。城中规整而错落有致的古街、古楼、古宅、古庙、古祠、古碑、古桥,仍完整无损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过去的繁华和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