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梦蝶
提到贵州的经济发展,提到贵州如今的繁荣,我们都忘不掉这样一个大群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党的号召,从几大繁华城市来到贵州,支援贵州建设的“三线人”。他们在贵州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在贵州的发展建设中,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还奉献了自己的子子孙孙,为贵州的发展与繁荣留下了他们的汗和泪,他们对贵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在贵州出生并长大的“三线人”的子女,我很骄傲!同时,也深深地感谢他们把我生在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因为,我是那么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可在从前,我却并未意识到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成年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里,到更广阔的天地里驰骋去了,直至多年后再次回到这里才明白,这片土地其实早已印刻在了我的心里,只是自己一直没有在意。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其实很偏僻,不繁华,交通也不便,信息就更不灵通了,但,这是“三线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是在当时紧张的中苏关系和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出于国防工业的发展和保密的必要。我所在的厂矿就是军工企业,厂名也与部队一样,是以番号而命名的,即使是上下班,也都以军号为令,产品质量的管理更是严格军事化,这样的军工企业在贵州还有很多,它们就像蒲公英一样,飘飘然飞散到贵州的各个大山深处,并在那里生根发芽。然而,因为交通的不便,因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困难,很多问题还是需要老“三线人”自己去动脑动手地解决。
曾听父辈们说过,厂里最早的几栋三层楼的家属宿舍和职工礼堂,是早期来厂里的职工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而平整正规的篮球场和偌大的足球场,也是父辈们一锹一铲开拓出来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某一春节前夕,中央的一些文工团体受中央领导的指派,曾组团到贵航集团各片区巡回慰问演出,而我厂的大礼堂因音响设备,舞台的大小,防火通道的安全性,以及室内的回音效果等,最符合文工团体演出的条件,而被选为么铺片区的演出地。当时,附近的几个军工厂都组织了本厂的部分职工,到我厂大礼堂观看了这堂精彩异常的春晚演出。在电视机还未普及的年月里,这该是多么值得庆幸和欢喜的事儿啊!还记得可容纳近千人的大礼堂的所有过道,都被挤得满满的,甚至,很多人直接坐到了舞台与第一排座位之间的空地上。演员的表演水平很精湛,部分演员还下台互动,而观众的热情度也极高,对每一个节目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场面极其热烈。只可惜,原定要跟团来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不知为什么那次没能下来,让我颇为遗憾。
这座大礼堂,在随后的年月里,也成为了贵航集团安顺片区较为出名的演剧院,集团曾多次把文艺汇演和文艺竞赛安排在这里举行。这座大礼堂,在人民业余文化生活还不是很丰富的岁月里,充分地彰显了它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这座大礼堂的存在,我那小小的厂里,还真出了不少在集团里都颇为出名的文艺骨干,这其中,也有我的妹妹。
不知该如何度过周末,即便是平日里,偌大的草坪上,放眼一望,也都是三五成群的人,他们有的围坐着谈天说地,有的运动着肢体消耗着多余的体力,更多的,则是欢乐奔跑的小孩子,和不知愁为何物的少男少女们。这片大草场上,也曾留下过我的很多畅想。最爱躺在草地上,望着悠闲飘荡的白云,任思绪随它驰骋,往往一个不知不觉的发呆过程,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就这么过去了,相比于我现在忙碌的城市生活,那竟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歌词: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我的童年少年,真有不少这样发呆的日子!
足球场,不光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更多时候它是赛场,每每到了夏秋相交之季,赛事的气氛就更浓了!足球场完全被交锋的两个球队占据着,整个球场都是些为争抢一个小小足球、奔来跑去的年轻人了。两种不同的队服,在场上卖力奔跑着,呼嚎着,虽大汗淋漓,却并不退缩,场边的看客们也激情四射,为自己的偶像队卖命地喊着“加油”。这个足球场,也曾多次作为贵航集团安顺片区的主要赛场,在很长时间里,它的名气比厂本身要响亮得多!附近厂矿的子弟们常常来厂挑战——赌球,说不出厂子弟胜多还是负多,然而,收获最大的,想必还是友谊吧!
说起家属楼,一层楼公用一个水池的热闹场景,至今还让我怀念。住在这样的楼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各家都会伸出援手,也常常能在这家闻到那家的饭香,高兴时,大家互相走动,时不时还会聚到某家喝上几盅,聊聊家庭和孩子,聊聊工作,聊聊国际形势。和现在水泥森林中独门独户,彼此不知对方姓字名谁,也互不往来的高尚住宅相比,我更爱我那邻里和睦、互助互爱、住宅面积狭小的家属楼。虽然由于厂职工的不断增多,削掉了很多这样的小楼,可最早由职工自己盖的家属宿舍楼,如今还有几栋在担负着它的使命呢!只是,里面住的人都不知换了多少茬了。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条上学的路!在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十一年间,我一直重复不断地走着。其实,对这种重复的动作,我也曾经厌倦过,甚至厌恶到极致。为此,还曾多次装病不去上学,竟也骗过了爸妈。可往往是,才在家呆上几个小时,心就不耐烦了,就惦着要去上学了,所以,往往在家呆了一个上午或下午,就忍不住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常引得妈妈问:刚才还哼哼叽叽呢,这么快就好了?可我并不做答,只快乐地向着学校进发。
曾经的职工家属小院却也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恬淡
我上学要步行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到达学校,如果不想沿着公路走的话,这一路上,要经过一个小村庄和一大片的稻田。然而,绝大多数时候,我是不会老老实实地沿着公路走的,特别是夏季和秋季。每到这两个季节,稻田里的生灵就多了起来,蚂蚱、青蛙、蝴蝶、蜻蜓、田螺,水塘里还有一群群快乐游荡的地瓜鱼……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我都喜欢在这条路上行走,与其说是行走,不如说是边玩边走。记得一次为抓小水塘里的地瓜鱼,竟忘了自己是去上学而不是放学,待突然意识到时,远处学校的上课预备铃声已经响了,急忙丢下手里的小鱼,拉着小伙伴飞一般向学校奔去,因为跑得太急,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踩得满脚满裤腿的泥,可最终还是迟到了,看着我和小伙伴的狼狈样,教室里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老师也气得直摇着头,罚我们站到教室后面听课。这是我学生生涯的记忆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因上课迟到而被罚站的。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当初我爱的并不是上学本身,而是爱的上学的这条路。
当我再次踏上生我养我的这一片土地时,才发现,时光竟逝去得这么的快!那些个曾经扛着铁锹,拿着泥抹,一砖一瓦建起第一栋职工宿舍楼,第一座职工礼堂,开辟了偌大足球场的“老三线”们,如今,活在世上的已经没有几个了,那座曾经让厂人引以为傲的职工礼堂,也早就退役了,就连曾让厂人极其放松的、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也半荒了一一厂人多搬至城里居住了,而那个常常望着天空发呆的小女孩儿,也变成了孩子他妈。
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前进的同时,总会让岁月带走一些美好,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经济要发展,势必要放弃一些陈旧的东西,哪怕它曾经美好过。我那小小的厂矿,在开通了通往城市的道路后,人们的思维和视野开阔了,小厂已不再封闭,从前只抱定以军品养厂的思维,现在正在向军民结合转变,而“三线人”子辈孙辈们的成长、壮大,也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厂矿能够容纳得下的了!如今,“三线人”的后代们,正在使出自己所学到的本领,活跃于贵州的各个领域,继续履行着老一辈“三线人”让贵州崛起的梦想。
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曾给我留下过很多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是这片土地,如今,正在以生机勃勃的姿态,融入于贵州蓄势待发的经济腾飞之中,叫我怎能不爱它!
再次回来,这里仍是让我最为留恋的地方。只是,我的母校早已没有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