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方 融入贵州
施欣
2012年12月,我幸运地通过贵州省大方县引进硕士以上人才到乡镇任职面谈测评,光荣地成为一名六龙镇政府班子成员。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在乡镇基层工作,从一开始的彷徨迷茫、失落犹豫,到现在的坚持喜爱、努力上进,只为了一个简单的信念:选择了基层、选择了大方、选择了乡镇干部,就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为贵州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和大方“走出经济洼地,构建精神高地”目标,履行作为一名引进人才的这份责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是接触群众最广阔的平台,是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促进成熟的锻炼场,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舞台,它要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人。乡镇干部接触各色人等,学会与普通群众打交道,学会处理小事琐事烦心事,有苦有甜,有悲有伤,有幸福有辛酸,有难忘有不堪。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都是真滋味;各种历练,苦难磨难都是真财富。
初到贵州、刚入大方,面对这么一个广阔的舞台、陌生的环境,压力、抑郁、枯燥以及远离家乡的失落感缠绕着我,我时常一个人暗自神伤——我能在这里收获什么?未来的道路在哪里?那种苦闷、那种失落、那种焦灼,令我夙兴夜叹。每当看到领导亲切的笑容、周围同志期待的眼神、身边群众信任的目光,每当听到大家一句句温暖的“施镇长”,我的心被深深地揪住——再苦再累,也不能做逃兵;再艰再难,也不能轻言放弃。
爸爸语经常严肃认真告诫我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未来。不怕没有舞台,而怕没有苦练内功,当有舞台的时候打不出拳、唱不出戏、登不了台,之所以同意你到贵州、到大方去,就是让你到基层去摸爬打滚。”我的研究生导师常常语重心长教育我说:“研究生不是‘烟酒生’,而是更具专业知识、眼界更加广阔、胸怀更加宽阔的专业人才,但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好高骛远,而要既能做事、也能做人。”县委卢林书记谆谆教导我们说:“投身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大有前途,要了解我们的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在基层的岗位上,一样可以抒写了不平凡的传奇;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一样可以构思兴县富民的文章。”长辈、导师、领导的话,犹如黄钟大吕,令我深省、让我深思。到六龙任职后,遇到汪书记、魏镇长这样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党政班长,他们就像一位“大哥哥”一样经常指点我、指引我、鞭策我,我就像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工作逐步理清了思路与头绪,我很庆幸遇到这样的好领导,也很荣幸遇到这么团结务实、温暖和谐的党政班子。
乡镇工作是琐碎的,乡镇干部是清贫的,乡镇条件是艰苦的,基层有许许多多我预想不到的困难,作为外乡人我有时也感到许多无奈与辛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接触乡镇工作,越对这份工作了解,越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越接近领导,越亲近同事,越感到领导可敬、同事可亲、群众可爱。我暗下决心:决不能将这份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混饭吃”,决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做天和尚撞天钟”,决不能仅仅把乡镇工作看做“饭碗”而不是去用心经营的事业。当我实实在在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去,发现乡镇工作博大精深、绝非简单,我竟然慢慢热爱上了基层这个广阔的舞台,我愿意在六龙好好历练,在贵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省委赵克志书记说的那样——“有理想,贵州一样可以实现;有抱负,贵州一样可以成就。”
不能忘记,第一次森林防火,凌晨1点接到电话,衣服鞋子都来不及穿整齐,二话不说就奔赴火场灭火,一身疲惫满身灰烬回来倒头就睡,脏兮兮得像个小乞丐;不能忘记,第一次接待上访群众,我仔细倾听、认真做记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他们反映诉求,他们信任的眼光、渴求的目光、真诚的感谢,让我由衷地感动;不能忘记,第一次承办镇中心小学“新学期·新书包”爱心捐赠活动,布置会场、联系领导、准备讲稿,跑来跑去满头大汗,忙得后脚跟踩前脚跟,看孩子们领到新书包后的笑脸,我感到别样的幸福;不能忘记,为了搞好维稳工作,像钉子一样在包村点“钉着”,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两餐没吃了,翻山越岭走访上访群众,鞋子永远沾满了尘土……
六龙任职以来,对我这个基层工作的“小学生”而言,是一次信念的仰止,也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基层工作教会我一份执着、给予我一份自信,更多的是一份坚韧与职责,别人能做的事我一样能做,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更出色、更完美。明确了这一点,我骨子里充满了激情和斗志。作为一名乡镇“大头兵”和基层工作的“新兵蛋子”,我要学的还很多很多,我有决心、有信心、有力量,将专业知识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进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在贵州、在大方、在六龙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在平凡中奉献、在奉献中幸福,这是我来贵州大方工作的现实感受。“良相必出于民间,猛将必出于行伍。”我恍然大悟,毕节市委、市政府和大方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与悉心栽培,原来路就在脚下,基层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