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因为深邃,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爱
刘世锦
一
贵州是一个温和而包容的省份,是一个生态大公园,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观园,这种相依相存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和美,一种大美。贵州建省600年了,这60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使贵州在全国和世界上都占有了重要地位。
每当炎热的夏天看到大量的游客和亲朋好友们来到我们多彩的贵州、爽爽的贵阳避暑时,我都会特别地感到自豪。而当我到外地出差或者旅游时,刚结识的朋友们知道我的家乡就是多彩的贵州时,大家都会和我聊起革命历史名城遵义、世界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国酒茅台等等,这时我的自豪感会倍升。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一个集休闲、文化、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公园省。而近几年来我国遭遇着几次大的自然灾难地震、台风、海啸、非典和禽流感等都远离贵州。这样又吸引着很多的人向往贵州,甚至我们认识的许多上一辈的老年人有些是解放前为了躲避日本的飞机轰炸来到贵州,被这里美丽的山川和宜人的气候迷住了,就留下来在这里安家立业,再也不愿意离开了。贵州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始终吸引着外来学者和大家的眼球。其实这些贵州的特色都是世人皆知的。而我参加贵州作家协会后,到全省各地去采风,被各地不同的风景特色深深地吸引住,写下了《福泉姊妹岩的传说》《普定高高的果树林》《开阳美丽温馨的家园》和《美丽而神秘的平塘》《美丽宁静的联山湾》,尤其是《书香贵阳》等等。当然来到我们多彩的贵州,只要你愿意到处去看看,就会发现各地有各种不同的美。当然最令人陶醉的是贵州省的省会贵阳,气候宜人的贵阳常常被称为人间的圣地。我们对它的爱除了这些特点外,更因为它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它的深邃。
二
我们家一直都在贵阳,不仅我、就连我的父亲刘宗棠教授都是在贵阳出生的。解放初期的那年父亲是贵阳唯一考取北京大学的一个高中学生,大学毕业后又接着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读研究生。本来他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的,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贵阳,父亲说我们贵州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回贵阳后就一直做教育工作并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父亲爱好广泛,主要是研究逻辑学的,在2012年写的论文《贵州逻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提到:“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中,在逻辑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与发展中,贵州学人常常是主动积极地认真参与,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卓有成效的。王延直《普通应用论理学》出版100周年纪念会,著名的因明学家虞愚在贵州大学讲学七十周年纪念会,以及在贵阳召开中国逻辑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都是中国逻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几年来,贵州大学因明学者的研究硕果累累,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正在兴起。可以期望,在逻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贵州应该而且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在贵阳父亲还参加了王阳明文化的研究,写了《佛教禅学与阳明心学》和《佛家逻辑与论辩》等文章。作了“连通世界的文化之路——读《王学之路》”的学术讲座等。特别是写的论文《略论贵州旅游与阳明文化》2000年刊登在《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文中写道:“现代旅游重在文化。弘扬贵州独具特色的“阳明文化”,有助于促进贵州旅游业,提升贵州的旅游品位。王阳明在贵州的龙场悟道,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而且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他进入贵州后,饱览了沿途雄伟峻秀的山水,写下了许多讴歌贵州风光的美妙诗篇,还作了一些传诵不衰的散文。在贵阳讲学期间,又游览了许多风景名胜,留下了大量的行踪遗迹和诗文。这些都非常有助于现在开发贵阳和贵州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父亲作为贵州的一个学者,他总是关注着贵州的发展,希望有关部门能把文化、名人和贵州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向大家更好地宣传文化和贵州的风光。这样的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父亲还著有《蔡元培先生与新思潮》和《和谐社会与和谐理论》等文章,并运用逻辑学的理论来研究《红楼梦》,著有略论“贾芸谋事及其他”——“从《红楼梦》中领悟交际和语用和刘姥姥的‘学问’”与“文章”等。使读者无论是对《红楼梦》的理解,还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和与她们在书里起到的作用都有所帮助。
三
在2008年我们中国的南方有许多城市、包括我省都遭遇了严重的雪灾,面对困难,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患难见真情。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父亲写了散文《迎战冰雪灾祸的城市飘飞着绿丝带》,我也写了《空中飘着绿丝带》。是啊!那场雪灾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我们全家除了力所能及的捐助些有限的钱和物外,只有用文字来记录下那场雪灾和充满爱心和情意的行动了。我的女儿李俐缘那时还在省外的大学学习,她写了《今天也来百度绿丝带》,她在搜索百度时,在百度百科中,发现对“绿丝带”的解释有些欠缺,于是就第一次参与了编辑词条,把“绿丝带”的解释补充完整。(强调了“绿丝带行动”是贵州贵阳人民在2008年年初的雪灾时最初发起的一场充满爱心暖意的行动,她说也算是为家乡人民做了点小贡献。)妹妹刘世同在雪灾期间,不仅帮助接送了许多人,还策划和写了许多文章。总之风雪无情人有情,绿色情结系人间。那一条小小的绿色丝带就这样温暖着大家的心,凝聚着大家的爱,我也为由我们贵阳人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而感到自豪。那条“绿丝带”虽小却鉴证着大家互相帮助和战胜困难的许多感人故事啊!
2008年我国是多难的年代。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地震,灾难牵动着我们大家的心。这时“绿丝带”行动又延伸到抗震救灾的志愿支助活动中去了,全球华人戴上绿丝带,传达大家对灾区人民的爱,象征着大家将要带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希望,一条绿丝带凝聚着全球华人的爱心和力量。我们大家也尽自己的力量,给灾区的人民捐助钱、物品,送去关爱。我的女儿写了诗:
我年迈的父亲也怀着悲伤的心情写了《永难忘却的纪念》。现在“绿丝带”还代表着共创和谐社会的行动标志呢!这条由我们贵州贵阳人民发起的、包含着许多意义飘扬着的绿丝带,就这样带着温暖飘向世界各地,永远永远地萦绕在了我们的心中!
四
当然,虽然我们贵州建省600周年了,并且有着多民族的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地方却也还很贫困。妹妹刘世同是贵州都市报的记者编辑,经常到贵州省的各个地方去采访报道,把贵州最美、最有特色的地方和风景展现给大家。同时也看到了一些贫困地区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她和她的同事们一直都在默默地支助着贫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却从来没有报道过。他们只是想用他们的行动和默默的爱来给予贫困儿童们最需要的关怀,温暖着孩子们的心,在贵州大地上传递着善良和爱,尽量地做到缩短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大家的距离。
女儿李俐缘大学毕业后也谢绝了省外多家单位的挽留,毅然回到了贵阳,现在贵阳广播电视台工作。热爱贵阳和写作的她,用随意和有些调皮的手法写了一篇散文诗《如果能在贵阳遇见你》: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网上和报纸上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网友们的反响和关注,都说感动了许多网友,有些网友说:“看了《如果能在贵阳遇见你》后,我们没有到过贵阳的,向往贵阳。有些到过贵阳的更加喜欢贵阳。”俐缘用单纯、浪漫、好玩的语气,来描述贵阳的浪漫和特色,用这种手法来介绍贵阳、宣传贵州贵阳,可谓是别具一格、用心良苦啊!也更加显示了女孩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实际上对女孩来说:心灵的美和家乡的美胜过了一切!
五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贵州贵阳——美丽的林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和文学形式在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在贵州庆祝国庆60周年活动时,我写的歌词《美丽的林城》获得了三等奖。歌词如下:
这首歌词曾刊登《音乐时空》杂志上,后来我省的作曲家孙承禧老师又为《美丽的林城》作了曲,并在参加由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举办的大型音乐活动中获得了铜奖。还选登在全国我最喜爱的民族歌曲书里。其实这份殊荣是因为我们多彩的贵州、美丽的林城无限的魅力和迷人的前景。更因为它的深邃,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爱。